不支持Flash

他有过什么经历?

  《理解孩子的语言》

  一位记者曾问著名教育专家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您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困难吗?”

  “当然,每个孩子要想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很困难,因为孩子诠释世界的方式非常奇特。在(我的孩子们)5岁之前,我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努力地理解孩子们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位伟大女性的回答真让我们无地自容!她曾经倾听、引导并帮助过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她有着非凡的直觉和智慧慧,对人类的身体机能了解透彻,但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她的问题远远多于答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提问。根据既定的教育原则来施行已成体系的解决方案,这其实是在否认个体的主体性。在孩子面前向自己提出问题就是表明自己有和孩子交流的意愿。

  不过,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他有过什么经历?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幻想和自己的精神追求。父母面对一个孩子——一个犹如花瓣般柔弱敏感的孩子——和他那

  无穷无尽的情感需求时,有可能黔驴技穷。父母似乎还没对他怎么样(在成年人看来),他就可能瞬间脸色由晴转阴,甚至大哭起来。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打击都可能惹得他愤怒无比。

  孩子的大脑还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他还未拥有强有力的精神武器来控制自己。因为太小,他并不知道怎样假设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不懂得如何进行逻辑推理;不知道怎样从自己的想法中抽离,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将其投射到未来。       

  他会停留在当时的境况中,按照自己的逻辑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一意孤行。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前逻辑思维”

  1. 前逻辑思维是指人类在获得逻辑思维和概念思维之前,未受到文化浸染的一种思维方式,法国人类学家布雷有相关论述。——编者注

  孩子不懂得对事情进行全盘的综合考虑,也不知道要将事情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他不会深思熟虑,一旦有了情绪反应,就会立即受情绪控制而无法逃脱。他很容易受到情感问题的干扰,所以需要我们成年人来帮助他找到出路。

  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倾向于赋予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一定的意义,这是天性使然。他会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整合和诠释自己所感知的一切,其依据就是自己拥有的那一点点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残缺不全甚至是扭曲变形的。因此在父母看来,孩子的情绪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阿诺喜欢攻击他人,而且总是为了一点儿“芝麻小事”大发脾气。他的父母已经离异。他在心里对自己说:“爸爸走了,也就是说,他不爱我,因为我是坏孩子。”

  贝内迪克特不爱去上课,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对她来说,想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很困难,无论在哪里她都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她对自己说:“爸爸妈妈因为我才发脾气。如果没有我,他们就不会吵架了。这都是我的错。”

  卡米耶也有类似的想法:“我的爸爸妈妈是因为我而分开的。我出生之前,他们深爱着对方。我要是死了就好了。”结果他患上了非常严重的急性白血病。这样一来,他的父母就一起围在他的床头,齐心协力来照顾他了!

  德尼很怕陌生人。他的父母从来不邀请其他人到家中做客,也很少拜访别人,总是待在家里,谈论的话题也都是家里的事情。耳濡目染之下,德尼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外面那些人都是坏人。”

  从孩子的这些想法便可以看出孩子对自己、对父母、对生活是否信任。而这种信任,对孩子的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孩子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会在他的头脑中打出各种如神谕般神圣的结。这些结或多或少会让他受到伤害,甚至会让他在某一特定领域停滞不前。

  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要对他的举动妄下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倾听他的心声。我们要努力弄清楚他经历了什么,他如何建立物体之间的联系,我们要明白他的感受,了解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孩子害怕蜗牛?蜗牛在他心里是否代表着其他什么东西?

  我的一位客户索菲在一次培训课程中学会了倾听孩子心声的方法,后来向我转述了她和小儿子艾蒂安的一次交流。艾蒂安手中的气球爆炸了,于是他大哭起来。索菲根据自己所学的方法,没有立刻安慰他,说诸如“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再给你买一个”之类的话,而是弯下腰来问他:“你觉得,这个气球是什么?”

  艾蒂安万分惊讶,抬头望着索菲,哭着说出了心里话:“都没有了!爷爷上个星期去世了。”

  我们成年人会认为,破了一个气球不至于这么伤心!我们会尽力淡化事情的严重性,对它轻描淡写,就像我们常常做的那样,根本不做更多思考。索菲差点儿与如此巨大的悲痛擦肩而过。但是,因为她选择了倾听,艾蒂安的悲伤便得以诉说并被人倾听。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在气球爆炸后哭泣的原因都是不久前爷爷去世了。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去探求深层次的原因。父母看到的只是一个气球,想到的只是这个气球并不值几个钱。可是,孩子手中的气球突然爆炸了,剩下的只有手里捏着的一小块橡胶皮!这种变化足以让孩子目瞪口呆!这种变化还会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用力过猛造成的,并且可能让他产生一种罪恶感,尤其当父母还加上“你看看,我不是跟你说过要小心嘛!”之类的话时。

  我们虽然无法猜出孩子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但可以做到不忽视孩子的感受。要知道,我们错过的任何一个我们觉得无关紧要的细节,在孩子的眼里都可能重要无比。

  那么,如何倾听孩子的需要并帮助他解开感情的症结呢?

  要让他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机会通过哭泣、喊叫、颤抖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想着让他安静下来。哭泣、喊叫、颤抖都是表达痛苦、缓解压力和重新获得内在力量的方式。要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他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如果孩子哭泣时你与他在一起,静静地倾听和陪伴,那么在情绪得到宣泄之后,他就会马上变得放松和自信,感到无比自在。

  一个新生儿哭泣是因为他有需要,有话要说。所以,你首先要确认他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如果他啼哭不止,那他所需要的就只是你的倾听:他是在向你倾诉他的紧张。他想说的或许只是“我在出生的时候是多么害怕;我喝奶时你在身边,我是多么生气”,或许是“爸爸不接纳我,我是多么伤心”,又或许是“爷爷去世,我察觉到了家里弥漫的那种难以言喻的悲伤气氛”。他能体会到很多情感,而为了把某些不良情绪排出体外,他需要放声大哭。

  当孩子再大一些,学会说话后,我们首先要倾听他的感受,并且慎重对待这些情绪。不要问他“为什么”哭泣,因为他可能会给你一个在你看来合情合理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和他遇到的真实困难相去甚远。你要做的应该是陪着他表达自己的情绪,问他“发生什么事了”或者“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你甚至可以问:“你在害怕什么呢?”

  孩子的思维方式对成年人来说可能缺乏逻辑性,事实上,他的思维属于前逻辑思维,但他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我们只有陪着他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才能真正帮助他,为他提供他所缺乏的信息,用一种与他不一样的视角将他的处境解释清楚。

  朱丽叶在幼儿园与班上的其他同学格格不入,同学们都不喜欢她,甚至经常取笑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同学们对她如此无礼、如此不满?尽管想尽了一切办法,她始终无法让同学们友好地对待自己。一种行为就是一种症状,必定有其缘由。我们就来探寻一下吧。

  老师开始注意班上孩子们的言行,结果经常听到孩子们这样侮辱朱丽叶:“你连爸爸都没有!”这样的话对朱丽叶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因为她爸爸去世才半年!

  这时,老师想到了朱丽叶第一天上学做自我介绍时的情景。这个小女孩开门见山地向其他同学这么介绍自己:“我叫朱丽叶,我爸爸死了。”“不会吧!”马蒂厄立刻对她的自我介绍做出这样的回应。对马蒂厄以及其他孩子来说,爸爸是不会死的。想想看,如果他们相信这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他们的爸爸也可能会死。这简直难以想象!

  那么,这个肆无忌惮地说出这么恐怖的事情的女孩,她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告诉他们这种荒唐事的坏女孩到底是谁?他们要惩罚她、教训她,甚至要摧毁她。

  老师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发现孩子们的想法错综复杂。最后,老师向孩子们澄清了几点相关情况:朱丽叶的爸爸去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身患什么疾病,什么是传染病等等。这些孩子需要得到确切的答案,那就是和朱丽叶一起玩并不会让自己的爸爸也患病死去,爸爸去世这种事并不会传染!这就是他们惴惴不安并极力排挤朱丽叶的真正原因。

  在孩子形形色色的情绪表现面前,你感到惊讶并无力应对吗?你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让他有这些表现吗?你不知道如何帮助他顺利通过生活的考验吗?请倾听他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用他的耳朵去聆听,并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他有过什么经历?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