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儿子的对话,很多具有哲学意味,越是小孩子的问话,往往越接近本质。因为孩子是从完全无知的状态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他所认识的每一件事物,要形成完整的印象,要知道它的全部,就要一环一环深入下去,就必须去问为什么,这就是哲学所要做的事。孩子都是哲学家,他们的想象力会让你惊叹。
有一天,正在洗脚的鲁鲁突然问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宇宙是怎么来的?”我说:“我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有想出答案。不仅是我没有想出答案,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想出来。解释倒是有很多,但都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譬如,《圣经》说宇宙是上帝造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说要有日月星辰,就有了日月星辰;中国神话说天地原来是一片混沌,盘古一斧头劈开,轻的东西上升为天,重的东西下沉为地;现在的科学家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也有的说不是。总之,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但还没有谁能找到最终的答案。以后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确切的答案。”
“那就只能猜了?”鲁鲁的语气并无沮丧,反而有点兴奋。
“嗯,只能猜了。”
“那我猜啊,上帝的几百代以前的最大的那个上帝,有一天吃苹果,削了一块苹果皮一扔,就变成了一个宇宙。又削一块,一扔,又变成一个宇宙。他又吃饭,饭粒一撒,落到苹果皮上,成了一颗一颗的星星。”
“哦,你这个猜想倒真是新奇。上帝之前还有上帝,宇宙还是一个一个的!”
确实,我们从来都把宇宙想象成一个,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不知道始,也不知道终。但谁又能证明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不可能是封闭的、和别的宇宙并列存在的体系呢?上帝既然能够造我们这个宇宙,为什么不能造其他的宇宙?这块苹果皮和那块苹果皮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既然有我,为什么不可以有它?而且,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上帝之前那个最大的上帝”,他是谁?
鲁鲁是在追寻一个“终极”的问题。但没人能够回答他,没人能够接近“终极”!
上帝看人,就犹如人看蚂蚁。以蚂蚁的理解力,永远不可能认识人类社会。人类的理解力也永远不可能看清宇宙。在宇宙面前,人类的渺小是无法言喻的,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有最终的答案。
人类渺小,但渺小的人类仍然可以探索伟大的世界,这个探索本身,就使得人类从渺小中挣扎出来,成了所谓的“万物之灵”。孩子的精神基因更多地来自于后天的浸润,并非都是自然遗传,而是得益于与养育者天长日久的相守,是在日常活动中感染而成的。譬如这次洗脚时的交谈,不是一次刻意的传授,只是随意的交流,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这种交流达到的效果,是任何所谓的正规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孩子一定要和父母在一起。父母一定要自我提升。这是让孩子获益的最好方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天赋,给孩子天生的灵性提供展示的条件。
孩子都有追问的天性。在我的“母子对话”笔记里,有许多现成的例子,譬如“人为什么会死”“我以前是谁”“我为什么是我”“人为什么会吵架”“为什么神仙都有一个宝贝”……
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是哲学家,都具有追问的兴趣,这是一种本能。然而后天却被种种原因压抑了,直至最后枯竭。我们成年人,已经很少有追问的能力了。
为什么会枯竭呢?我手臂内侧那个米粒大小的肉疙瘩可以说明这一点。它是个赘物,虽然很小,但无用而丑陋,我决心除掉,就到美容院问有没有办法。原以为要搽点什么药,美容院的人说不用管它,等它长到一定的时候,营养供应不上,它自己就萎缩了,就掉了。后来还真是如此。
为什么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营养供应不上呢?我想可能是身体本能的选择,因为它是无用的,营养要用在有用的器官上。健康的机体都有这种选择的能力。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认为思考一些问题是无用的,就不会把思维的能量供应给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思考也就慢慢萎缩,直至消亡,人也就彻底失去追问的能力。所以,大人反而不是哲学家了,哲学已经被作为一个赘物自动萎缩掉。
哲学是这样,其他的思想呢?当我们认为思考是无用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思考,当我们的周围充斥着不思考的人,这个气场就必定是浮躁的、空虚的。这时候,我们再要求生活在这个气场中的孩子去思考、去写出有思想的好作文,他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