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不知不觉中,孩子会更好

  《小淘气尼古拉》

  读《小淘气尼古拉》

  司南/文

  在众多的外版图画书中,来自加拿大的《小淘气尼古拉》第一眼看上去,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十分特别。它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华丽壮观的场景,没有个性鲜明的文笔,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深刻严肃的哲理——它实在不是那种伟大的艺术杰作。

  这么说,这些书不好吗?那它们为什么会获得那么多奖项,版权也销售到世界各国,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环境中读者的欢迎呢?

  我觉得,这是因为《小淘气尼古拉》是一套非常“接地气”,非常“惹人爱”的书。它可以令人读了又读,笑了又笑,想了又想。

  它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它写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那么细致入微,那么典型,好像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任何一个小朋友身上。它对孩子的心理体会得真到位。就拿《亲亲,尼古拉!》来说,那种小男生和小女生之间萌动的好感,那种对于“爱”的定义,任谁读了,也不会觉得过火。相反,这本书会引着我们的孩子变成“小绅士”“小骑士”呢。

  它没有华丽壮观的场景,但那些大幅的彩图,对于生活中的一幕一幕,描绘得如此精致,非常符合孩子的审美,也不会让我们感到文化上的隔膜。《尼古拉的惊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插画家笔下的情境,还有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带有美式动漫的夸张,无形中加强了整体的幽默感,却又不嫌突兀。那只时时出现在每本书的画面中,陪伴着尼古拉的小老鼠,更为全书增加了亲切的细节,让孩子在阅读中随时有期待和惊喜。

  它没有个性鲜明的文笔,但正是这样,译者才能够将其翻译成最准确而平顺的中文,读起来活泼、流畅、琅琅上口。对于儿童读物来说,这种“没有风格”其实往往是“最好的风格”。不过,作者也会在文中玩弄一些小小的文字游戏。例如,在《快点儿,尼古拉!》中就说到:“他(爸爸)带我跟彭斯太太学烹饪,跟伊万先生学走仪仗队,跟西蒙太太学戏剧,跟华生小姐学花样滑冰。”这里每一个老师的姓氏都与他教授的课程有一个谐音的字。当然,译文为了体现这一点,是有所调整的。家长在给孩子读这本书时,不妨看一看:孩子能否自己发现这个小小的秘密呢?

  它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可是讲故事的节奏把握得真好。每个故事都是一幕小小的喜剧,又像是中国的单口相声,灵活运用着“三翻四抖”的结构,也就是前边一次又一次地铺垫,引导着读者的思路,最后干净利索地抖出笑料,取得加倍的效果。它就是用这种方式,将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好听。比如《球衣在哪里?》,尼古拉为了找球衣,翻遍了这里,弄乱了那里。当他终于找到球衣,训练就快迟到时,爸爸妈妈的话却让他目瞪口呆。到底是什么话呢?我就不剧透了,还是请大家自己去看吧。

  它没有深刻严肃的哲理,甚至没有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最明显的例子要数《疯狂的足球》。尼古拉在家里练球,打翻了好多东西,和伙伴们在外边踢球,又砸碎了玻璃。当大人十分抓狂,要没收他们的足球时,他们那难过的眼神、哀求的话语,让人实在“下不了手”。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借大人之口,对他们进行说教。但我想,读过这本书的每个孩子,都会暗地里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吧。

  而这,也正是我最喜欢《小淘气尼古拉》的一点:作为一套情商培育绘本,它具备独特的幽默感,完全相信孩子有能力理解大人的期望,并积极地完善自己。它将教育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孩子毫无负担地学习爱与责任,塑造良好的性格。我想,家长们读到这套书,也一定会有所反思,对孩子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传,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强制吧。

  我想,《小淘气尼古拉》应该是在夜晚的灯光下,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图画书。不需要问孩子“你怎么想?”给他一点时间微笑,给他一点时间消化,然后我们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变得更好。

2013.04.06.晚,于素衣轩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