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与创造力

  《随心写出好文章》

  我发现我的直觉丧失了,因为看电视的时候,明明听得懂里面的话,却非要看下面的字幕,情不自禁,只要有字,就非要去看,无法控制,这说明文字已经占据我的感知系统中最重要的位置,成为信息接受时的第一选择,哪怕面前就是活色生香的画面和声音,也不能遏止我对文字的偏爱——我被文字控制了。

  因此我有些恨文字,有意识地不看文字,希望字幕少一点,因为它妨碍了我的直觉,使我对世界的感知变得扁平而机械,甚至使我的心智不健全,因为不能用直觉去感知世界,我这个人必然也就越来越无趣,我的写作也会越来越失去魅力——哪怕我写的东西越来越有道理。

  “有道理”不等于“有魅力”,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特征在于鲜活,鲜活必须是具体的、可感的。世界需要丰富和生动,而这种丰富和生动,属于感性层面,必须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缺了直觉是不行的。

  如果说我已经到了这个年龄,已经被多年的文字工作和理性思考所改造,失去直觉是一种必然结果,那么,孩子如果过早识字、过早强化文字在认知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过早学习抽象知识,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过早失去直觉,过早僵化。想起鲁鲁的一幅画《枝节》。那是鲁鲁小时候,有一次做作业,我见他一会儿削一下铅笔,一会儿写歪了一笔,又去擦半天、改半天。我说:“不要为这些枝节浪费时间,小地方能过就行了,注意力集中在思考上面。”他问:“什么是枝节?”我给他解释后,他想了想,画了一幅画,问:“是不是就这样的?”我一看,画上是一棵大树,在简略勾勒的巨大树冠中,有几根清晰的小枝,树下,有两个人正在锯树,锯子已经深深地陷进粗壮的树干里。远处有两个人,举着望远镜仔细地欣赏着那几根小枝,却对大树即将被锯倒毫无觉察。我一看这幅画,大笑:“太对了,这就是‘枝节’!”我相信他对这个问题已经完全理解,而且还很有创见。

  儿童主要是以形象来思考的,这种形象思维本来就有很强的理解力,也有很强的表现力,但如果我们过早地灌输抽象思维,就有可能扼杀掉他形象思维的能力,结果其思想力既肤浅又苍白,既不能直观地理解,更不能形象地表达,不仅是作文能力受限,连思想的能力也弱化了。

  人在早期是天生具有直觉的,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象思维,错过这个阶段,直觉的能力就只减不增了,或者说减得多增得少,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让直觉丰沛起来,一生都永远无法重建。

  现在,当我回忆幼时的生活,脑海里总是有很多画面,我们无法用“抽象”去回忆,回忆总是具体的。设想一下,当我们的生命行将结束时,我们回顾人生,闪现在脑海里的会是什么?都是一些细节!某个人在某个时刻的眼神、某个人的一句话、某个场景的气氛,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直觉的产物。在心灵深处,最能够打动你的、对你意义最大的就是这些,而不是你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听过的任何一个道理、学过的任何一门科学。我们在最痛苦或者最喜悦的时候,想起的都不是某一本书、某一个道理,而是某个人、某个物、某个现场——都是具象的。人是直觉的动物,直觉才是本质。如果我们在孩子直觉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呵护和培育这种能力,却因为要学习那些说不清有多少用,并且将来有的是时间去学习的知识而扼杀了至关重要的、只能在这个阶段才能生长的直觉,这有多么可惜啊!

  也许有人会问,失去一些直觉又有多大害处呢?那些学了很多知识的人,不是一样生活得很好吗?

  原始人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生命都有赖于直觉,直觉不敏锐的人是无法生存的。看到野兽,他们会本能地恐惧,本能地知道该怎么办。但现在的人很多已失去直觉,所以出现一些孩子偷偷翻进鳄鱼池或爬进动物园猛兽区而被咬死、一些孩子在冰河上烤火融化了冰层掉进河里等事故,这些都是常识性错误。孩子们之所以会犯常识性错误,不是学的知识太少,而是对危险失去本能,也就是失去直觉。

  现在的人被大量知识、理念、人工物质所包围,直觉已经发生改变,这在某些时候是危险的。即使排除这些极端情况,直觉丧失对日常生活也有害,最大的害处在于感觉方式的僵化和简化。就像我看电视,我对字幕注意得越多,对其他信息就接收得越少,这使我错过许多细节,不能够充分感受这个世界,也不能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它,我的内心也因此而粗糙、苍白。古诗中那些通感的句子、天人合一的感受,现代人是越来越难拥有,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要从人感受世界开始,“感受”出现欠缺,“关系”也就疏离了。

  一个天生的盲人,如果你告诉他太阳就是一个热乎乎的饼,他可能会由此生出无数的想象,或许以为太阳可以摘下来揣在怀里。但是如果有一天,他突然睁开了眼,看见了太阳,哪怕就那么一眼,这个世界就彻底颠覆了,一个新世界也从此诞生。就那一眼所见,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电脑加起来,也无法建立相同的信息。而且,即使再把他的眼睛弄瞎,他也永远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的幻想之中。

  直觉和思维两者是一体的,看到即想到,你看见人家吃东西,关于“吃”的思维就已经产生了,什么是吃、怎么吃、吃的感觉是怎样的、吃的动作和食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逻辑推理都在一瞬间完成。

  我们在看到大千世界的时候,风在吹,天是蓝的,有一只鸟飞过,所有这些意象,一瞬间就会在你的脑子里留下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基于你的感官的直觉(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而不是你去推理得到的,哪怕是一些逻辑性非常强的想法,往往也是你脑子在看似散乱的漫游状态下,突然把许多因素联系起来,彼此形成了清晰的关系。

  说到“关系”,想起《非诚勿扰》里,越是高学历的人越是不受待见,一些博士甚至成了被奚落的对象,这大概就是读书害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读书太多,导致直觉丧失。——我绝不排斥读书,只是不提倡死读书。哪怕从世俗所谓“成功”的角度看,感受世界的方式对思维影响很大,对事业影响很大。且不说直觉迟钝的人难以感觉别人的存在,也就难以对人有恰到好处的态度,不可能“善解人意”,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与人合作,因而产生种种人际关系上的障碍,这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都是不利因素。

  何况,真正有创意的思想,都离不开直觉。牛顿为什么是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苹果落地”就是一个直觉的感知,“万有引力”这个抽象的理论,正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也是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望见对面楼的电梯,突然在脑子里看到一个人站在封闭的电梯里,电梯飞速而下,与大楼形成动态和静态的关系。那么,在电梯里的那个人,他与电梯、与大楼又是怎样的关系?“封闭空间”“速度”“静态”“动态”这些相对论中的关键点,就在这一瞬间由眼前这个场景突然照亮,一个伟大的理论由此萌芽!可以说,相对论是在一瞬间产生的,如果没有敏锐的直觉,爱因斯坦根本感觉不到电梯的那种状态,感觉不到这几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就不可能在刹那间悟到真理。

  真理就在我们眼前,一直就存在于各种平凡的事物中,我们一睁眼就能看到,但是我们没有睁眼。睁眼也是需要能力的,直觉就等于睁眼,直觉就是真理的钥匙。

  所谓悟,其实是突然之间整体地感知到世界的一种状态。没有直觉的人,往往只能割裂地、机械地感知世界,而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活的整体。有些人学富五车却从来没有创见,就因为他们缺乏悟性,缺乏这种整体感知世界的能力。

  急功近利的早教,对于孩子的戕害很深。而鲜活的、丰富的生活本身,以及感受生活的能力,不仅是作文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孩子生存发展所需的一切能力的基础。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