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了解孩子的特点后再教育

  《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

  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结果往往导致双方受伤。父母认为自己的爱不被孩子理解,孩子则认为父母不是真的爱自己。爱的真谛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不是顺应父母的心情。

  这孩子咋这么犟呢——了解孩子的特点后再教育

  我去参观一所私立幼儿园时,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这个女孩5岁,那天,她总是一个人玩,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女孩的妈妈说,女儿在幼儿园经常是这种表现,几乎没有“要好的朋友”。

  对于女儿的表现,妈妈有些担心。实际上,妈妈也曾发现女儿在上幼儿园前也不太喜欢与别人一起玩,但因为那时女儿与同龄孩子接触的机会较少,妈妈就没放在心上。

  女儿上幼儿园后,妈妈曾陪伴、观察了她几天。妈妈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一比较,发现女儿与别的孩子确实不一样,别的孩子总是很疯狂地在一起玩闹,而她女儿却常常安静地一个人在一边玩。

  妈妈很担心女儿的人际交往问题,担心这样下去对女儿的成长不利。于是,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其他公共场所,妈妈一直创造机会让女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并嘱咐老师要帮助女儿改变这种性格。

  但据说,女儿经常反抗妈妈的教导和安排,时常对妈妈大喊:“不,不,就不和他们一起玩。”

  对于女儿的做法,妈妈很不理解,常责怪女儿说:“你这孩子咋这么犟呢?和小朋友一起玩多好啊?”

  其实,我认为,这个女孩的表现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因为我发现,她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自己玩,偶尔也会和别的孩子尤其是大一些的孩子玩,只是相对更喜欢一个人玩。

  我想,这是一个有个性的女孩子,她更喜欢独处,所以,我建议女孩的妈妈不要太强求女儿。

  孩子在年幼时,就已经显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如有的孩子更喜欢热闹,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调皮,有的文静,等等,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这些个性特点,在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基础上,去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

  丫丫是我一位网友的女儿,9岁,她不太爱讲话,喜欢用字条或绘画向爸爸妈妈和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女儿想要一件漂亮的裙子,她没有直接跟妈妈说,而是给妈妈写了一张纸条:“妈妈,我想要莉莉那样的裙子,您给我买一件,好吗?”

  妈妈是个性格豪爽的女人,与女儿的性格截然不同。

  当时,看到女儿放在自己梳妆台上的纸条后,妈妈有些不悦,她不喜欢女儿这种做法,心里也一直责怪女儿“太内向”。

  讲到这件事时,女孩的妈妈对我说:“我闺女太不喜欢讲话,跟她爸一样,我可不希望她跟她爸一样窝囊。要一条裙子,直接跟我说出来不就行了吗?还这么麻烦,要写纸条!”

  我笑了,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孩子喜欢用书面文字表达想法和感受也并不是个缺点。所以,我问孩子的妈妈:“这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啊,孩子这么不喜欢讲话,将来与人相处可是要吃亏的啊。”

  “为什么你断定她一定会吃亏呢?”

  妈妈回答不上来。

  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孩子喜欢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孩子会用很委婉的语言说出,而有的孩子则利用书面文字、眼神或动作等来表达。

  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用的表达方式,只要这些表达方式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父母就要理解和接纳。

  这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片段:

  一个初中女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学习时,喜欢一边在房间里走动一边看书,有时会出声地朗读,或者一边听着轻柔的音乐一边学习或写作业。

  妈妈每次看到女儿的这些举动,就很不满,她觉得女儿的做法是学习不专心的表现,肯定会影响学习效率。

  所以,妈妈每次发现女儿有这些举动时,就会责备她:“你能不能老老实实地坐在书桌前,专心地学习啊,瞧你吊儿郎当的样,哪像个学习的样子?”妈妈要求女儿一定要改正这些做法。

  每次遭到妈妈的批评,女儿就有些委屈,常反驳妈妈说:“我怎么就不专心学习了?我怎么就吊儿郎当了?我觉得我这样学习挺好的,效率挺高的。不管怎么样,能学会了知识、能做好作业就行啊。”

  “你要是能再专心一点,不是更好吗?学习效率不是更高吗?”妈妈始终理直气壮。

  但女孩也坚持认为自己这样学习效率会更高,并不愿意听从妈妈的教导。

  我猜得出,女孩是听觉或动觉学习者,就是她更擅长通过听觉、动觉来获得知识信息。比如,她擅长通过听人讲、讨论、听录音或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或通过动作或实际操作等方式来学习。

  每个孩子学习知识经验以及做事的方式不同,如有的孩子喜欢静静地看书,有的则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喜欢一个人学习、做事,有的则喜欢与人合作等,这是不同学习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差别。

  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式,根据孩子不同的学习类型或方式,帮助孩子找到更适合他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这样孩子会进步更快。

  成墨初给您的教养建议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都不同,采取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总结孩子的个性特点。

  父母不要主观判断,认为孩子的某个特点不好,只要这些特征不影响孩子的健康生活,父母就不要干涉。

  除了个性外,孩子的表达、学习、游戏、交往等,都要孩子各自的特点,都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