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我也很想说话,教教我吧

  《孩子的压力》

  ●说话——我也很想说话,教教我吧

  孩子的声音

  我开口说话就给我,不说话就不给我?就算我想说话,也应该先学会如何说话呀。那我就咿咿呀呀地叫喊吧。嗯?你们又嫌我吵?你们到底想让我怎么样。爸爸妈妈,不要只看电视不管我,和我说说话吧。教我说话吧。

  妈妈和爸爸的声音

  我们家孩子的智商有点低吗?为什么还不会说话?他这一点像谁呢?从明天起,只有当孩子能够流畅地学说话的时候,我才会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只有这样,他才能禁不住诱惑开口说话。

  如果孩子很早就学会说话,父母会隐隐地感到欣慰。因为他们以孩子很快学会说话为傲。父母认为很早学会说话表示孩子非常聪明。相反,如果孩子很晚才学会说话,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害怕孩子在智力或者发育上滞后。但是,在发育上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孩子,如果很晚才学会说话,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和父母很相似。

  有一位初中二年级的男孩子曾经在我这里接受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他对我说:“院长,我小时候很晚才学会说话,因为这个原因我受到了很多折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爸爸和大伯也是很晚才学会说话的。现在想来,我觉得以前特别委屈。”即使是已经长大的孩子,每当提起这件事,仍然会觉得自己负屈含冤。我首先想说,孩子很晚才学会说话,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那么与其说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说问题出在父母或者家族身上。

  在本应该开口说话的年龄,自己却不会说话,孩子会怎么做呢?他们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意思,使用非语言类的沟通手段。不仅如此,他们认为父母一定能够理解自己的这些行为。一旦父母不理解他们的意图,孩子就会觉得不可思议:“爸爸妈妈怎么能不理解我的意思。”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个?要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吗?那就是这个?”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大受打击。他们非常郁闷和委屈,认为“妈妈怎么连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都听不明白”。孩子开口说话的时期一般为两岁到三岁,这一时期孩子的运动技能也在发育,他们变得喜欢东摸摸西摸摸,而且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因此他们想要表达很多话。那个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我能拿来玩吗?能把那个放在上面的东西拿下来给我抱抱吗?等等。

  不会说话让孩子比妈妈还郁闷。所以他们手脚并用地把自己的意思比画给妈妈看,如果妈妈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意思,他们会伤心欲绝,并且非常委屈。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想要安抚孩子的委屈情绪,可以跟孩子说:“看来是妈妈理解错了。能用手指给妈妈看吗?”在孩子指认之后,妈妈还要用语言跟孩子交流:“怪不得你会发火,原来是妈妈没有理解你的意思。妈妈以后会努力理解你的意图的。对不起。”只有这样,孩子郁闷的心情才不会演变成愤怒。很晚才学会说话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玩耍的时候也经常会感到委屈。人类所具备的降低攻击性的最好方法就是语言。不会说话的孩子,拳头总是先于嘴巴。与同龄孩子玩耍的时候,如果东西被其他孩子抢去,会说话的孩子可以说“那是我的!还给我”,但是不会说话的孩子却会一下把同龄人推倒。这种行为会让外人误以为这个孩子很暴力,而且会对孩子培养人际关系带来问题。因为2~3岁的孩子非常害怕与暴力的同龄人玩耍。

  为了说话进行的发声需要腹部用力,加强腹压从而使声带振动,然后在声带汇聚声音,变换口形,还要把舌头放在特定的位置。只有正确地完成这些步骤才能学会开口说话。即使孩子仅仅把饼干叫做“咔咔”,它的发音方式也是与单纯地发出“嘎”的方式不同。

  有些在发育上存在障碍的孩子,年龄已经长到很大了但还是不会说话。这是因为他们从没有按照上述方式使用过声带。这样的孩子可以发出怪声,但是却发不出说话的声音。如果希望孩子学会说话,父母就应该在他们发出咿咿呀呀声音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听对话,另一方面帮助他们练习发声。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经常开展一些必需的对话,经常用语言向孩子说明他们的每个行为。当孩子从椅子上下来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从椅子上下来了?”当孩子缠着要喝水时,父母可以跟孩子说:“你想喝水吗?你说,妈妈给我水,给我水。”或者跟孩子说:“水、果汁和牛奶你要哪一样?”但是,这也不能没有节制,有些父母认为给孩子的语言刺激越多越好,所以他们没完没了,从不间断地跟孩子说话。而过多的声音对孩子而言就是噪音了。

  在问诊的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个这样的病例:有个孩子因为很晚都不会说话,我建议家长多给他一些语言上的刺激。所以孩子的外婆出于“是不是因为我,外孙才不会说话”的负罪感,非常认真地按照我的嘱咐去做了。即使孙子觉得聒噪落荒而逃,这位外婆还是像生病一样追在孩子后面一刻不停地说话。几周以后,这个孩子只要一听到人声便会用双手堵住耳朵。他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了,除了语言的治疗外,还需要接受其他方面的治疗。父母因为不睦而每天大声争吵,这也不利于孩子语言的刺激。这让孩子觉得,声音都是令自己痛苦的,所以不愿意听到有人说话。

  孩子在体会到声音的乐趣之前,如果先体会到了视觉的快乐,也会使他们很晚才学会说话。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给孩子带来了太多视觉上的刺激,孩子在了解到声音的乐趣之前,就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视觉的快乐中。人类对于视觉上的刺激是及时反应的。而与视觉刺激相比,大脑处理声音的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即使两种刺激同时进行,孩子最先接收的也是视觉刺激,所以现在很晚才学会说话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这些能造成视觉刺激的媒体,在小学入学之前,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这些媒体的时间,每次使用不得超过三十分钟,一天不能超过一小时。

  第一,有些妈妈鼓励孩子说话的方法不对,这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压力。妈妈将水藏在身后,对孩子说“你说‘水’,我就给你”,孩子不会认为“我只有说出水这个字,才能喝到水”,他们只会想“唉,不说话就不能喝水”。如果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没有自信能如妈妈所愿说出她想听到的话,他就会认为“说错了还不如不说”,于是便不再开口。有些害怕说不好而不说话的孩子,有时会背着所有人偷偷练习,但真到让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开口的。但是,这样的孩子有时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开口说话。这时候,父母不应该大惊小怪,也不应该对孩子大加称赞。孩子普遍喜欢听到赞扬,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敏感的孩子会因此感到难为情,很有可能不再说话。父母只需要简简单单地夸奖孩子一句“做得好”。

  第二,当妈妈让孩子跟着自己学说话的时候,如果孩子没有拒绝,就可以继续下去。但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表现出厌恶,妈妈就不可以继续用这个方法。这种情况下,不要让孩子跟在自己后面一字一句地学舌,妈妈最好把自己的话重复两到三遍,说给孩子听。所以当孩子要喝水时,妈妈可以一边说着“给我水”“妈妈,请给我杯水”“我口渴”“小英说想要喝水”之类的话,一边把水递给孩子。像这样,在不同的情景中给孩子说与这些与情景相吻合的话。久而久之,孩子便熟悉这些对话了。相反,如果跟孩子说“你说‘水’试试,跟着我说,快说呀”,孩子会更加讨厌听妈妈说话。

  第三,由于妈妈太过敏感和勤快,有时候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之前便把所有事情都解决妥当了。这也有可能让孩子较晚说话。如果妈妈在孩子表达意愿之前就帮他们包办了一切,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说话的必要,也不会对说话进行研究。即使妈妈已经敏感地了解到了孩子的需求,也要跟孩子说“要不要给你水”,或者“你口渴吗”。如果孩子点头,妈妈就要教孩子说“水,我要水。妈妈请给我水”。

  第四,纠正孩子的发音。孩子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因为生涩,所以很多时候发音都不准。而那些非常较真、奉行完美主义的父母总是喜欢纠正孩子的发音。但是父母不可以这样做。在学习说话早期,最终重要的是让孩子多说话。如果父母总是跟孩子强调正确的发音,孩子就有可能认为“发音不正确就会被批评,那我还是不说话为好”。不仅如此,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同一种指责,就不利于孩子正常发展。

  一般孩子在24个月的时候就已经会说一百个词语了,如果这时候还是不会说话,父母最好让孩子接受语言治疗,帮助他们快点开口说话。虽然36个月之前不会说话不一定表示孩子有问题,但如果24个月的时候孩子还是一个字都不会说,父母就要采取措施了。

  一旦孩子开口说话,他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在语言发育的时期,他们开始理解与周围人的关系,并且彼此间的相处也变得日益协调。对任何人而言,语言都是必须说出口的,所以一定要具备与对方相处的概念。语言是对方与自己沟通的方式,孩子不仅需要具备与对方有关的概念,还要具备与“象征”有关的概念。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所以如果仔细观察学习说话时期孩子的游戏,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都是象征游戏。玩过家家的时候,孩子会装作吃饭的样子,即使这些都是假装的,他们也是在听到吃饭的信号后才做出吃饭的动作的。

  一旦孩子学会说话,他们的攻击性就会减弱,并且在认知得到发展的同时,他们还学会了父母的教导和很多社会秩序。通过语言交流,孩子变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志。在使用语言的同时,他们拥有了奇妙的经历。这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当孩子漂亮地说出自己的第一句话时,周围人表现出来的肯定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正面的自我认知。孩子不仅心理得到了发育,大脑也同样得到了发育,身体等其他领域的发育也纷纷有条不紊地紧随其后。如果某一领域的发育出现了问题,孩子将感到极度的不适。一辆四轮汽车,如果其中一个车轮尺寸特别小,那么这辆车开起来得有多么艰难!这个特别小的车轮,就代表着孩子不应该承受的压力,也是父母必须经常留心孩子成长发育的原因。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