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为何无法免于“打群架”现象?

  《迈向健康的教育》

  为什么华德福学校也无法免于“打群架”现象?原因出于我们教育制度下社会教育方面的问题吗?根据气质说而安排的学生座位应该是为了“彼此磨炼个性”,这也会成“打群架”吗?或是由于班级人数太多的原因?可是我们并不“压抑”学生!难道是我们这种教育诱引出反效果吗?“群暴”这在华德福学校已不是新鲜主题了,尽管这个名词还没有太长的历史。我自己就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一个“人智学的教会”场所上)亲自经历了被一群华德福学生殴打的事实。

  当时我大概十、十一岁,是一个公立学校的学生。而如今我在自己带领的班上经验到的,以及我们校园里几乎所有班级,还有从别的学校熟悉的学生中所听到的,和我60年代的经验非常类似。那么说,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改善。这个事实使我开始推测:打群架这件事在各个华德福学校也是一个问题,尤其在孩子的“良知”尚未清醒之前(即十四岁以前)。在我自己班上的确存在“群暴”的问题,而且在一年级学年末期就发生了。请问“群暴”这个问题在人智学中是否已经研讨过?另外,我怀疑“群暴”是否算是一种强烈的暴力“补偿行为”?由于感受到“陌生”的“保护膜”,譬如:家庭特性、遗传附属物、或是所谓“轮回”的片面性。这是否也和在内心萌发的“言行不一致的两面人”(Doppelg.nger)有关?

  Mob这个字(译为群暴或打群架)是英文从拉丁文中mobile vulgus这个字简写而来的。这个字被用来指一个民族或是民众聚集,由于某事被煽动而被带动引发一场暴动。通常是一群人没有组织形式,以临时的、即兴的方式凑在一起,一起对付某个人、一小群人、一个社会的单位或国家的机构所采取冲动的暴力行动。这样的集体行为特征是毫无忌惮的攻击界线。当然Mobbing这个字也被狭义地用在一个较小的社会群体中。在此谈论的是关于一个与别人划清界限或党派组织的现象。两个对抗三个,三个对抗六个,四个对抗两个等等。被暴力攻击的个人或一小群人,任凭他们怎么解说怎么反驳,那群攻击者都可以找到动手的理由,例如:无耻的评论、口头上的暴力,甚至行动或武力的干涉等等,在美国出版了一些资料书籍是以人智学观点来看群暴(mobbing)这个问题的1,还有很多国际性的参考书籍探讨了阴影(Schatten),双重面(Double),两面人(Doppelg.nger)这些问题,并不只是从人智学观点出发的,这些书都值得一读。

  自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经过整个二十世纪至今,由于期待、愿望、同理心(同感)和厌恶心理(反感)而产生的无意识反射行为,成为心理学、心理治疗、心理分析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话题,连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宣传和政治煽动的工作过程都包括在内。综观这种种现象,令人不得不对人类本性中的恶提出质疑。

  而当斯坦纳被问到“恶”的意义时,他给了一个简明的答复。他认为“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行恶,而是为了让人类走上“成熟的道路”,即是去唤醒人类本性中的善良。因此不只医师和心理学家应该去面对“恶”的问题,而教育工作者尤其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并且认识其影响作用。

  儿童与青少年(不只经由大众媒体)经验了许多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事件,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在课堂是否被讨论以及以什么方式被谈论,变得极度敏感。例如:在幼儿园和一年级课程中,我们讲给孩子听的童话,其实就是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和适合孩子的图像在阐述人类本性中善与恶的对抗。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