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和何力平老师谈到他的雕塑创作,他说,他从不把没有完成的东西给别人看,别人东说一句西说一句,会扰乱自己的思路。
确实,创作就是表达自己,管他好不好,首先是自己的,离开这一点就不是创作了。
那时我还是文学青年,没有发过多少作品,更没有进过什么圈子,对自己很不自信,难免把一些作品拿去请教人。事实证明,确实如何老师所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见听多了,自己反而不知所措。
创作如要请教别人,常常就走入这样的误区,要么完全跟着别人走,要么根本就写不下去。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你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别人却不一定能够理解。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别人看你的作品,也是他的角度、他的眼光、他的逻辑。而他的逻辑和你的逻辑有可能并不和谐,不和谐的声音听多了,很可能搞乱你的逻辑,让你无所适从。
小孩子写作文就是这样,倘若有家长在一边可以依靠,要么成了家长的口授,要么他就根本一句也写不了。因为他的文字无法按自己的思维流淌。
写作文首先要敢写,我手写我心。这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孩子会有很多疑惑,能这样写吗?如果完全是自己的,势必和别人不一样。从众心理的根源在于没有自信,跟着大家走,即使错了,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错,就算不够优秀,也不会显得太笨。
不敢让自己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不敢独立承担所有的后果(好的或者不好的),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为什么缺乏自信呢?评价体系决定的。假如我们总是欣赏那些说套话的作文,孩子们自然就会形成说套话的习惯,自然就会认为那种人人会说的话,才是他该说的,才是最讨好的。而真正发自内心的话,也许并不成熟,甚至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你只要否定他一次,他就永远记住了,这样的话是说不得的。
我们要真正让孩子写好作文,就一定要有宽容之心,允许孩子说不该说的话、允许他说出格的话,从他真诚流露的语言中寻找闪光的珍珠。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现在一些孩子写作文会冒出网络用语,或者动画片、漫画、游戏里的用语,老师们很反感,有人甚至提出封杀,在考试中如果出现这样的用语,一律扣分。其实,语言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只要能够准确表达,起到交流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看,真正有价值的写作,还是要像何老师当年说的一样,排除干扰,写出内心真正的东西,那才是你自己的。
附:鲁鲁的作文
进入初中,我不再依赖父母
进入初中已经快半年了,在初中生活中,我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我不再去依赖父母了。
刚进入初中时,我对不依赖父母的理解是自己在寄宿制的学校里,父母都不在身边,就算是想依赖,也依赖不了。
记得刚开学没多久,有一次,我睡完午觉起床,发现床单上有一些血渍,原来是手破了流血弄到床单上的,没办法,在学校里又没人能帮你,只能自己解决。于是我一边抱怨自己倒霉,一边拿出备用的床单,花了二十分钟时间,终于把床单铺好了。这时,我才意识到宿舍里已空无一人,去看了看别的宿舍,也没有人,我狂奔到教室,上课已经十分钟了,老师让我罚站。
下课后,我不停地抱怨自己今天多么倒霉、多么点儿背,还时不时地说一句要是爸妈在多好啊,两三分钟就搞定,也不至于被老师罚站。现在想起当时的举动,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愚蠢了,明明是自己做出的事、自己做出的选择,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做出的,那为什么还要抱怨呢?
现在,我对不依赖父母的理解是,既然自己在学校里生活,要培养的就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如果还什么事都想着如果父母在会怎么样,那么这场游戏就没有意思了。
在上上周三,我发了一次烧,早上一起床就感觉头疼,之后去洗了一把脸,感觉稍微好了点,但是还是有些头疼。上午上课时一直想睡觉,但还是艰难地熬过去了。午饭后,回到宿舍,上床没过五分钟就睡着了,一直睡到打起床铃,起床后感觉精神好多了,头疼也没有了。后来想起,才觉得自己是没有靠别人,只是吃了一包感冒清热颗粒,并依靠自己身体的调节,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要比打电话回家,再去医院折腾一大圈好。这一次我也是用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困难,但是与前一次不同,我感觉很快乐。
为什么两次都是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而前后的心情却不一样?第一次是抱怨,而第二次是快乐?我认为应该是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以及态度所致。
就像我之前说的,人生就好比是一场游戏,你可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合作,但是所有的成功都应该是经过你自己的手创制出来的,这就好比是游戏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则,如果你是通过违反规则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游戏还有什么意义?胜了也不会高兴!
(写于初中一年级时)
虽然从写作的角度看,最后一段结论与前面两个事例之间契合得还不是很好,原因在于他还没有将这两件事想透。但就思想的角度看,我非常欣慰儿子能做这样的思考。这里面其实是一波三折的,可以看出,他的思考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试图穿透事物的表面,寻找它内在的意义。这种深究的精神非常可贵。而且他也确实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使文章跳出了“记流水账”的毛病,耐人寻味。
至于文章的不足,在语言上不够精练准确,这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不苛求,等他将来积淀多了,自然会有提高。而在思想提炼上的欠缺,也就是结论还不够清晰有力,结论和事例之间还没有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这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修养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文的时间仓促,来不及深入思考。所以我提醒他,这两个例子是很好的素材,希望有时间再多想想,看能不能得出更好的结论。
也许在以后的某次闲聊当中,我们还会再聊到这篇作文,或许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又也许我们再也不会提及,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旧的东西总是会不断被抛弃。但存在过的都会留下印记,即使永远不再写它,曾经有过的思考,也会像一滴水,不管在大海里它是多么渺小无痕,也是大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