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媒体上的报道说,一个初三的学生,15岁,写作文赞赏死亡,竟把家长吓哭了。家长的心情我理解,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自杀。上次朋友小Y说,她批评了儿子一顿,语气有点严厉,就被老公批评了,说万一儿子想不开,咚的一声跳下楼怎么办,她心里一惊,从此再也不敢数落儿子了。
“死”总是个黑色的字眼,谁看了都不舒服,亲人之间,这个字是很大的忌讳。作为亲人,哪怕只是想到这一点,也是不可忍受的,所以只能回避,从潜意识中抹杀它的存在。孩子却在作文中写出来了,这就刺破了那层伪装,让人不得不正视。
但理性地看,一个人开始思考生死的问题,正是自我觉醒的表现。思考死亡,并非都是消极的。记得我在师范学校教书时,一位同事说他弄了个人头骨骷髅放在书桌上,每天与它对视,可以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他最后是调离师范学校,到了电视台,从事他喜欢的工作,后来负责一个频道,发展很不错。他一直很不安分,不甘心平庸,最终跳出了他所不屑的圈子,这种人生的冲动和激情,恐怕也和对生死的敏感有关。
初三的学生,15岁,已经是青年了,已经到了青春期,到了叛逆的时候,要独立自主了,他的身体和思想都在发生巨变,他已经不是一个乖孩子,被大人牵着手逛来逛去,他已经有自己的目标和行为了。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出格的,但对他来说却很正常。作为家长,你只有去理解他,尽量融入他的世界,才能看到更真实的景况,也才能有更明智的应对。
那天,我对鲁鲁说:“吃了饭,你就去找小朋友玩吧!”鲁鲁盯了我三秒钟,笑道:“以后,请你不要再说什么‘小朋友’!”我盯了他一秒,我们俩同时哈哈大笑。
12岁的鲁鲁身高已近一米七,我们俩站在一起,他已经是在俯视我了,而我还在称呼“小朋友”,可见惯性的力量是多么顽固!孩子终会长大,无论你们曾经多么亲密、多么和谐,他都必将走向自己的世界,我们只能尊重,只能接受。
附:鲁鲁的字条
期末给老爸的话
期末成绩不理想,我认为应有的态度是:事实是不可挽回的,那么痛苦有用吗?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有针对性地去练习,争取在下一个学期取得好成绩。
可能你会认为这番话太天真了吧,什么指望下一个学期?下一个学期不好又指望再下一个学期!我认同这种说法,但是在这样的一个现状下,你还能做什么吗?去懊悔吗?去谩骂吗?去后悔吗?不,这都是一些消极的态度,而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又有什么用?
还记得你送给我的那本《习惯的力量》上面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可以说成态度,而我的态度就是这样的,积极乐观,我不喜欢每天老是有人在我耳边说:“儿子,咱们还读不读书了?你看人家是怎么学的,你是天生比别人笨呢还是怎么样?”
面对这样的话我只能说,我确实比别人差,但是我还有机会,去超越他们的机会!而你可能又会认为这太天真了,那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呢?你也许会说考这么点分的人还想超越,可能吗?那么我想说,一个分数、一个排名、一次失败,甚至是成千上万次的失败,能决定最终都将归于失败吗?不!这是没有绝对性的。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为下一学期做准备。
在你眼中,可能我的一切想法都是天真的,但这是我对待失败的态度。
我的态度已经表达出来了,认不认同就由你了。
(写于初中一年级时)
好一个“认不认同就由你了”!鲁鲁的文字,不管作文还是日记,都有一种乐观豁达,无论遇到什么,似乎从来没有绝望过,哪怕极大的挫折,像考试失败受到责骂,自己在“有过错”的情况下,面对“父亲”这种绝对强势的人物,也没有表现出恐惧懦弱,反而在“给老爸的话”里,做出积极的表达,充满理性和进取,其强大的内心力量令人敬佩。
儿子小时候性格腼腆,家里的老人一度担心他“出不了众”,担心他被人欺负。但事实正好相反,他虽然宽厚平和,却似乎没有特别惧怕过谁,也没有谁欺负过他。在作文里,他被好朋友伤害时,试着去理解别人,主动交流、和解;和同学玩游戏不被重视时,从中悟出要勇于表现自己的道理,鼓励自己要自信;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他能正视自己胆小的弱点,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进步而自豪。总之,他的内心能量充沛,在人际关系上心态健康。
这是为什么呢?他没有受害感!再大的挫折他都不会归结为“被害”,不会归结为别人“故意整我”,因此怨恨就比较少。怨恨少,就能保持平和,保持理性,保持一种友善态度,能够理解别人,这样,别人也就真的不愿“害”他了。或许是因为从小获得的爱、获得的信任和尊重,让他已经对自己、对世界产生了牢固的信任,和自己、和世界都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他有安全感,相信自己是好的,相信世界是好的,相信一切都有办法解决。这是一种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让他始终倾向于建设而不是破坏。
鲁鲁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将来,他可能有意见不合者,却不会有私敌。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对他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