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已经出版了十余本书,平均下来,几乎是一年一本。有人认为,慢工出细活,因而对我作品的质量表示怀疑。我尊重他的观点,但我也要告诉他,写作如同泉涌,一年只涌出一盆水的,并不意味着那就是大自然的精华(当然,也有可能是精华)。同样,长年不枯,乃至汪洋的,也不意味着水质就差(当然,也有可能很差)。而且,我从来不认为我写得快,我所认识的作家中,不少人自诩可以一天写几千甚至上万字,我从来写不了,我最多也就是三五千字,超过三五千,必定头晕,像大病一场。而且在我整个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能日写三五千的时候也屈指可数,通常的情况是,我一天只写几百字,最多千把字,但我每天都写。
每天都写,我只是凭着这一点,积小流而成江海。
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是由写作的态度和能力决定的。在能力上我不敢自夸,在态度上,我觉得我是进入了境界的。
我一天中除了睡觉,其余时间一半以上是在书桌前度过,有人说:“你这样活得太苦。”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我自得其乐。
写作是我热爱的事情,写作的感觉很奇特,你凝神静气,专注于幻想的世界,将现实的一切烦恼都抛在脑后,除了写作,心无杂念。而一旦写成之后,将笔(或键盘)推开,腿一伸,腰一挺,长长地吐一大口气,心中畅快至极。
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长一段时间,有话想说,却又无法下笔,心中乱糟糟一团,精神委顿,烦躁不堪。这时我只有一个办法,强迫自己坐下来,写。一旦写顺了,心境也就平和了,一片明朗纯净,妙不可言,人也自然神清气爽。
写作能够使人宁静。一个人,每天都应该有一段宁静的时间,调养气息,凝聚精力。很多人推崇坐禅,坐禅的关键是去除杂念。其实,去除杂念的方式很多,譬如沉思、写作、阅读、书画,等等,当你沉浸于一件事情中时,就可以达到愉悦和平静。这和禅定是一样的效果。
对于我来说,写作等于练气功,等于坐禅,是调节情绪、净化心灵,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类似的气功可练。譬如一个母亲,她最热爱的就是孩子,只要和孩子在一起,精神就是愉快充实的。假如有一天,孩子突然失去,尽管她会因此而减少许多劳累,但失去了精神支柱,她反而可能垮掉。
有的人喜欢织毛衣,一织就是半天;有的人喜欢下棋,一下就废寝忘食;有的人喜欢聊天,走到哪里一坐一个坑;有的人喜欢下厨,只要烧出一个好菜,就感到其乐无穷。生活中凡是令人上瘾的事,你去做它,就犹如练气功,会使你身心畅快。人总是要有些上瘾的事,才好让飘浮的精神有一个歇脚的地方,或者是枯萎的生命有一个绽放的时刻。
所以我特别怵那种对什么也不起劲、对什么都不投入的人,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如痴如醉。这种呆板的缺乏热情的人,别人和他打交道感到吃力,他自己也会早衰。
孩子,倘若是痴迷于阅读和写作,不需要任何人指点,他也必定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相反,倘若是厌恶阅读和写作,要写好是不可能的。
附:鲁鲁的作文
心中的阳光
人们总是喜欢晴天而讨厌雨天,就像喜欢喧闹而害怕寂寞。
我上小学的时候总是盼着假期的到来,因为在假期里,我就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了。但是每次假期刚开始十多天,我就开始抱怨了,盼着去上学,因为一到假期,我的那几个朋友不是天天上课,就是十多天十多天地不在家,每天下午我都得为我怎么玩、我干什么而发愁,心情总是很烦躁。作业不想写,电脑没什么可玩的,出去又没人陪我……真是无聊透顶。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转眼间,又到了开学的日子,我又开始盼着假期的到来……六年来,我总是这样逃避着生活的枯燥,就像是雨天站在学校传达室屋檐下等待家长来接的小孩,逃避着雨水,无聊地等待,难道就不能一口气跑回家再享受家中的温暖吗?为什么不能有所行动?
进入初中以后,那些小学的朋友都进入不同的中学里,大家也是很长时间才能见上一面。平时的周末里,几乎没有朋友可以在一起玩了,即使假期里,也不太容易能一起玩上几次,大多数的时间,还是我一个人待在家中。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的习惯,试着不找别人,学会自己一个人度过时间。现在,我再也不像小学时那样,一有空闲就打电话找人玩,一旦电话打不通,心中就像在下雨,阴沉沉的;一旦电话打通,说他能玩,立刻就云开雾散,阳光又照了进来。现在,当我感到无聊的时候,就自己去上上网、看看书、听听音乐,让自己的心融入一个精神世界中,享受精神上的快乐。
烦躁时,坐下来,把心沉淀,排除外界的干扰,进入一个精神的世界,享受自我。不要因一丝阴霾而迷茫,而烦躁,要学会自己发出阳光,驱散它,温暖自己的心。
(写于初中二年级时)
压力让语言平庸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多么尖锐、冷峻、富有冲击力的语言,这是一个学校打在LED大屏幕上的励志口号。作为口号,它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条口号在网络上曝光后,引起网友评议,其中难免有些话不中听。大约学校感受到了压力,或许不光是来自网络的压力,也或许学校的口号本来就是几天一换(按学校的解释),总之,过了几天,LED大屏幕上的口号就变成了“这是一个只承认强者的时代,学习正赋予我们做强者的原始资本”。虽然还是围绕着“资本”和“竞争”来说事,中心意思还是“靠高考(学习)拼过富二代(资本)”,但却变成了一种比较堂皇的说法,似乎淡化了一点现实的残酷性,淡化了两个阶层短兵相接的紧张感,似乎不那么剑拔弩张了。但这一变,原本简短有力一针见血的表达,变成了忸忸怩怩、遮遮掩掩,因美化虚饰而显得空洞的句子,看起来虚弱而费解。
什么是好句子,我们为什么写不出好句子?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当你说话时有压力、有顾虑,需要反反复复思前想后时,你就说不出好句子,你很可能会因虚伪而失去鲜活,失去感染力。
据说这句话摘自白岩松的演讲。演讲时他是脱口而出的,真正是不假思索,发自于心,自然而然。很多好句子的诞生都是出自这种状态。
以前我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很多老师会拿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来鼓励学生精益求精。但其实,那只是局部的精雕细琢,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是内在有了表达的需要,要说的话已经积累成了压力,涌到了嘴边,一张口,它就滚滚而来,根本用不着多想,自然而然就是饱满而鲜活的。有了这个基础,再去做局部的修整,大效果和细节才都精彩。事实上,写这首《苦吟》的作者,唐朝的卢延让,他也不是什么一流的大诗人。大诗人写诗倘若也像他这样,胡子早被拔光了。李白是斗酒诗百篇,洋洋洒洒,没见他写得那么辛苦过。写作不是个体力活,付出和收获不一定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