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条件,精心实施诱发

  《带孩子决胜后半场》

  (1)早期诱发有条件

  这是指家长在实施早期诱发之前必须提供的条件。

  具体来说,早期诱发的前提条件包括:

  第一,环境条件:为孩子学习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保证。

  第二,亲子条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需要早期诱发的家庭,往往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父母要想孩子有所进步就必须改善亲子关系,而改善亲子关系不能寄希望于孩子先转变,家长必须知难而进,重塑良好的亲子关系,迎接家庭教育的新阶段。

  第三,成绩条件:帮助孩子尽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

  需要早期诱发的孩子,成绩都处于中等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短期内有可能把学习成绩提上去。这个前提条件准备好了,将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让孩子具备更上一层楼的信心,十分有利于下一步诱发活动的展开。

  第四,思想条件:帮助孩子确立“我要学”的观念。

  由于早期诱发模式强调的是“诱发”,不是强制,不是要孩子按照父母的命令去行动,所以对于自觉性差的孩子,一定要首先培养他学习的自觉性。

  第五,家长条件:自我提高,做孩子最好的家教老师。

  早期诱发方法对家长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家长一定要先学习,提高自己,才可能掌握实施早期诱发方法。家长只有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而不是命令孩子做你要他做的事,这才可能使早期诱发获得成功。那些以“家长制”、“命令式”来进行的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早期诱发教育成功的。

  关于这5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本书将在第三章专门介绍。

  (2)精心设计,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上当”

  实施早期诱发的所有活动,既不能采取命令式,也不能采取直接商讨式,而应该精心设计诱发活动,引导孩子自己作决定。

  这里有三层含义:

  一是不能采取命令式。因为早期诱发的对象都是 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直接命令,会立即导致孩子的拒绝或抵制。

  二是不能采取直接商讨式。因为商讨中,父母都是有倾向性的,如果孩子的意愿和父母的意图不一致,孩子会很为难。因为有了矛盾,如果孩子采纳父母的方案,是违心的;如果孩子不采纳父母的方案,矛盾就公开了。不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亲子关系。

  三是“引导孩子自己作决定”。这个“决定”,可以是父母期望的、事先设计好的目标方案;也可以是与事先设计的方案不一致,但是更加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方案;还可以是孩子执意要做,但不完全符合家长愿望的方案。三种情况,不论哪一种,只要是孩子愿意做、对孩子的安全没有威胁的就可视为诱发成功。

  所以,诱发活动的设计,要巧妙地让孩子感觉不到是父母叫他做这件事,而完全是他自己决定这样做的。

  当年,我想让儿子司卫东报考少年班,却一直没有直接说。我采取的办法是不断地给孩子介绍有关少年班的信息。诸如,少年班的报道,少年大学生的事迹,包括我自己写的那本《少年班通讯》。

  在给他这些资料的时候,我都不要求孩子“看过后谈谈感想”,也不问他“看过后有什么想法”。当然,我要观察他看没看,如果没看就提示一下。

  比如,那年放寒假,我们回乡下过年,在合肥火车站广场排队等车,那本《少年班通讯》刚出版不久,就顺手递给东子看。检票时他把书还给我了。上车后我发现,他不声不响地自己从旅行包里把那本书找出来继续看。

  春节期间,在乡下和亲戚朋友们闲谈聊天时,只要东子在场,我的话题说着说着就转到少年大学生上面。当然,东子并不知道我是说给他听的。

  就是那年寒假结束回校后,东子主动向我提出要报考少年班。我的诱发获得了成功。因为孩子报考少年班,完全是他自己作的决定。

  其实,这样进行诱发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国著名杂技演员李振宇的妈妈就用过。李振宇的《揽梦擎天——摇摆高拐》的杂技节目获得了2011年“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 和2011年第二届中国杂技艺术节“金菊奖”金奖,真是难得的高水平杂技人才。

  可是,当年刚进杂技团的李振宇并不愿意学杂技,觉得学杂技太累,不想学,坚决要回家。中国杂技团副团长孙力力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好苗子,想挽留他。但是,她很清楚,这个时候任何挽留的话语都不可能起作用。反而很干脆地答应了他,同意他回去。

  然后,孙团长和李振宇的妈妈精心设计了一个诱发李振宇回头的方案。

  李振宇回到家里,和妈妈一说,妈妈也没批评他,说:“你要回来就回来吧。不过这个学期你缺课太多,现在跟班上学恐怕不行了,下个学期再上学吧。现在在家闲着,你就陪外公一起到公园去卖气球吧。”李振宇没想到妈妈没有批评他,高高兴兴地陪外公到公园去卖气球。

  在公园卖气球,要吆喝。外公一再要他大声吆喝。李振宇性格内向,不习惯大声嚷嚷,也就不敢当众吆喝。外公就说,不吆喝怎么能卖得掉。这个时候,李振宇简直是浑身难受。这样熬了几天,李振宇想了想,还不如回去学杂技。于是,只卖了几天的气球就回杂技团了。这才有后来的拿金奖。

  2011年,李振宇拿到金奖后,中央电视台在报道时,主持人问李振宇:“你知道孙团长和妈妈、外公设计的‘圈套’吗?”

  李振宇笑着回答:“当时不知道,一直到这次录制节目时才知道的。”说完,他又补了一句:“当时要是知道,就可能不会回杂技团了。”

  2012年3月,我在广州讲课,一位中学校长告诉我,当年他爸爸对他也是采取的这个方法。这位校长说,当时他不想念书,想回家当木匠。当校长的爸爸一听,马上就爽快地答应了:“行,你要学木匠,可以,明天就去。”他一听好高兴,第二天就到乡下去拜师学木匠活了。

  只学了一个多月,他就感到太累,有点受不住了。没想到爸爸不仅没有“关心”他,还说学校里许多门窗都坏了,要他和木匠师傅一起来学校修门窗。他无可奈何地来学校修门窗,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对于他做木匠很惊奇,说:“校长的大公子怎么当木匠啦!”

  就这样,他找到爸爸,说:“爸爸,我想回来念书。”校长爸爸也没有批评他,就说:“你自己决定回来的,不是我叫你回来的。”他此后努力读书,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当了校长。

  讲课结束后,这位校长说:“司老师,我爸爸的这个做法符合你说的诱发原则,让我自己作出回来念书的决定。”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每一个早期诱发教育的活动都要认真对待,但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企求一步到位,一次不见效果,就总结经验再来一次。总的原则就是精心设计诱发活动,引导孩子自己作出决定。

  环境条件:给孩子一张宁静的书桌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