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亲身体验,胜过耳提面命

  《旅行,是最好的教养》

  人格的养成:亲身体验,胜过耳提面命

  前阵子我被邀请到以亲子旅行为题的演讲,将我们多年来一边生活一边旅行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主办单位的主持人,认为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养与思考方式——通过旅行,开阔孩子的视野,强化孩子的品格力。

  身为父母,容易被困在同样的环境里,陷入迷思:替孩子存更多的学费,花很多钱给孩子补习,不让他们课业落后,是对孩子好。这些立意很好,效果却不彰,孩子质疑念书的目的,陷入“只有拿到好成绩才可以念好学校、念好学校才能出人头地”的迷思。

  我不认为补习有什么不对,但是却觉得让孩子把“大部分的时间”拿来补习,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么做,我们很可能剥夺了孩子养成健全人格的机会。事实上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又快乐的孩子,比培养一个出人头地的孩子,容易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人格的养成,是我们经常容易忽略的一环,许多父母甚至还是传统地认为:只要孩子好好念书,我什么都可以给他。但是终日埋首书堆,只靠死记硬背却无法体验教育,真的是孩子找到方向、拥有健全人格的唯一方式吗?

  为什么需要,而且可以靠着所谓的旅行来教养品格呢?

  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处在一种生活的习惯与自然而然当中,让一切该做的事、公式化的生活占满我们甚至是孩子的每个细胞,无法呼吸,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惯性。当“去做功课”“去整理房间”“去看书”这样的字眼充斥在生活中时,你觉不觉得自己越来越没耐心、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如此的恶性循环,不但孩子改不了不好的行为,自己也越来越无力,还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但是很神奇的,在旅行中,比较不易出现剑拔弩张的情况。

  首先,大家都有好心情,换个时间和空间,跳脱生活的框框之后,通常会发现很多原本在生活中的坚持,不见得有必要了。心情放松了,父母说话的态度变得柔和,孩子的接受度变高,自然也就变得听话了。

  除此之外,很多事不亲自去印证,总是无法相信。

  你的孩子知道其他国家的孩子都在做些什么吗?你的孩子可以把在家学到的礼仪,运用在旅行中的其他国度吗?孩子在家一条龙,出门就一条虫,变成什么都害怕的胆小鬼吗?

  所以我希望本书可以提供给愿意敞开心扉和孩子交流的爸爸妈妈们一个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去看待教养。带孩子去旅行,并不是认为孩子可以不用学习,不用读书,光是到处玩耍,而是希望赋予旅行一个不同的风貌,把教育延伸到任何场景,别让孩子在教科书和补习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建立信心与培养能力的更多机会。

  从旅行的各种观察当中,向别人学习待人处世之道;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异国朋友的相处中,练习包容与尊重;和小动物美丽的邂逅,认识不同物种的生存智慧,从而更加懂得尊重生命……这一切,无须扮演陪伴者的我们多言,孩子自然就能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并受到无形的影响。

  我希望通过旅行,带给孩子有别于耳提面命的学习方式,为他营造情境,给他面对不同考验与人格养成的机会,好让他在这个世界上,不但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更有能力使身边的人活得好。

  酝酿

  我一直相信,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所以我用各种方式的旅行,让孩子有机会体验世界的不同面貌与生活的乐趣,在潜移默化的自身体悟和我们适时的提醒导正中,多少会使一些正确的行为和观念根深蒂固。

  总是有人问我:“带着小孩旅行,不累吗?带着小孩出境玩,自己什么都玩不到,小孩也记不得,何不干脆自己出境玩,或是就在岛内旅行就好,小孩长大了再带他去呢?”

  是啊!我大可把孩子丢给保姆或爷爷奶奶照顾,自己逍遥去,何必自找麻烦,把孩子带在身边?

  没错,带着孩子旅行很辛苦,也很累,但是,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记得?而孩子长大之后,你真能确定他还愿意跟你去旅行?

  很多人觉得出境旅行需要勇气,我反而觉得需要动力,得视你认为有多需要而定。有时候因为对于新的事物、新的国度一无所知,才使得我们对于尝试新的事物,有所恐惧。身边很多朋友经常告诉我,他们也常想带孩子出境旅行,但是总忍不住地考虑很多:考虑安全问题,考虑语言问题、时差问题,考虑小孩子有没有很大收获……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所以,我往往不让这种种考虑,有机会动摇想带孩子一起旅行的信念,我只会想着旅行所带来的好处,其他的只要稍微花时间准备、给孩子机会去练习,到时都能一一克服。

  谁说孩子不会记得

  有一次,我们在多年之后,再度重游奥地利的维也纳。在快要抵达市区的自然史博物馆时,小K突然问我:“妈妈,我们是不是来过这里?我好像记得有一个从奥地利的哈休斯塔挖出来的骷髅,放在自然史博物馆里。啊!还有一只很高的恐龙化石!”

  天啊,我真是很意外,他居然记得!就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我们确实带着他参观过这间博物馆,当天的晚餐,他还把朋友开的中国餐厅里的牙签全数倒出,排成恐龙化石的模样呢!过了这么多年他居然还能记得,让我十分惊讶,而他对于维也纳的旧地重游,显得更加兴奋。

  所以,我们怎么知道孩子没有收获?

  这就像培养阅读,没有一定的时间表,更不可能立竿见影。

  带着孩子旅行,小时候就是跟着父母游玩,孩子自然也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大人自己玩不到的问题。家庭旅行,本来就是要有些部分的调整与妥协,是一种彼此尊重的民主方式。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也刻意让孩子认知,一起旅行是大家的事,而不是只有爸妈陪他去想去的地方。

  更何况,记不记得去过哪些地方很重要吗?照片会告诉你,到此一游的足迹,而且就连大人有时去过哪里,也不一定记得住,为什么要孩子记住?

  旅行是一种无形的熏陶和收获,即使在旅行的十天内,孩子只有一两天的收获,也比在课本上读了千百次要来得深刻,那种震撼力是书本上模拟不来的感受,更可以有机会启发孩子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看事情的角度。

  我们总呼吁要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然而总是在同一个氛围下的孩子,要如何体会与想象,大人们所谓的多元角度是什么?孩子们思考的参考数据,多半来自师长、父母、电视、教科书……真正可以提出自我见解的孩子,极为少数,也多半无法受到鼓励;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方式,只是不断地追求高分,还要更高分,以平衡得失之间莫名的空虚。这样真的能学到多元角度的思考吗?

  也有人说:“我们只是一般人,没有钱可以经常出境。”我们也是一般人呀!境外旅游,就是看你想不想去、敢不敢去。补习费再贵都花了,还怕几年去旅行一次吗?如果真的经济上不够充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存钱,拟定目标和计划,存到了钱,到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会有无比的成就感,而且也和孩子一起有了共同努力的目标,是难得的亲子互动。

  谁说旅行一定要花大钱

  无论在台湾或海外,我们都喜欢一边生活一边旅行。

  当我们旅居欧洲,那是一个税高、生活费高、什么都高的地方,我们仍不放弃,总会想尽办法四处旅行。没有很多钱,没关系,我们用计划来弥补——上网找寻便宜的旅馆、提早订下机票车票,都可以让自己有所收获。如此一来,不但孩子长了见识,连我经常这样上网找便宜旅行信息的妈妈,也因此在网络上学到不少,知道如何找到经济实惠的旅馆、订到便宜机票车票……为了省旅费,只好不怕麻烦;只好以时间换取价廉,没想到连自己都有收获呢。

  为了换取廉价,我们开始向欧洲人学习,在旅行的时候,租赁一种附有小厨房的旅店,可以自炊晚餐和早餐,如果行程中有健行的活动,也可以在这小厨房自备三明治,用一点点时间煮晚餐,却可以省下为数不少的伙食费用,偶尔再出去吃一顿丰盛晚餐,其实蛮划算的。

  尤其我们在意大利的时候,这个处处是古迹的城市,除了旅馆的费用惊人,在餐馆用餐,所点的餐点和饮料索价不菲之外,还必须额外加付所谓的桌费,因此省钱旅行变成了我们的第一要务。

  再者,其实逛意大利的传统市场,也蛮吸引人的。一家人用傍晚或早晨、观光之外的时光,一起购买食物,认识意大利出产的蔬果,也别有一番悠闲的乐趣;同时,传统市场也反映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作息方式、饮食喜好等等,对孩子也有新启发。所以,我们在意大利旅行时,就租了有厨房的小公寓,晚间自炊,既省钱又能体验新鲜的旅行方式。这便是欧洲相当流行的所谓“居游”——把短短的几天,当做是在当地生活一样,别有另一番不同的旅行风情。

  而在那一次的意大利之旅,我发现,小K观察和体验到了几件事:第一,除了意大利语之外,意大利虽然靠近德国,但却是说英语比较多(这是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多的缘故);其次,坐下来在餐厅里吃饭,得准备付大把的钞票,所以偶尔自己煮晚餐,也是不错的选择;再者,意大利的面包比德国面包甜,也比德国面包软,比较像台湾地区的面包;还有,意大利人比较热情,而且到处是古迹。

  不知不觉,在短短的五天里,却印证到了书本中所描写不出来的实际感受,而让他有了自我的观点和想法。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