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材施教的优势和困难

  《发现孩子的潜能》

  许多家长都以为因材施教是学校的事,这种看法很不全面。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教育对象,对教育对象的情况没有具体深入的了解,教育就只能是“有枣一杆子,没枣一棒子”,效果可想而知。在发现和评估孩子的智能倾向方面,家庭其实有其优势。因为学校教师容易犯“伯乐”偏心眼儿的毛病,带着考试分数的过滤眼镜看学生,一叶障目,不见多种智能,而且如今学校的活动内容很狭窄,学生的不同智能缺乏展现的机会,家长却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孩子“非教学方面的,非正规的”智能表现,这往往是教师不注意或者看不到的。做这件事并不需要耗费家长太多精力,平日多留几个心眼儿就行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家长缺乏辨才意识,对孩子很多明显的智能倾向熟视无睹,甚至误以为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所以,提高对这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

  我们以比尔·盖茨为例子。网上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盖茨最喜欢反复看个没完的是那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大书,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强烈地感觉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书本里面蕴藏着一个神奇和魔幻的世界。文字的符号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人们的无数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又传播出去。他又想,人类历史将越来越长,那么以后的百科全书不是越来越大而更重了吗!如果能造出一个魔盒,包罗万象地把一大本百科全书都收进去,该有多方便!这个奇妙的思想火花,后来竟给他实现了,而且比香烟盒还要小,只要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行了。

  盖茨看的书越来越多,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次他忽然对他四年级的同学卡尔·爱德蒙德说:与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还不如成为一株耸立于秃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则高大挺拔,昂首苍穹。他坚持写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纪就常常如大人般深思熟虑。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要十分珍惜这人世的宝贵机会。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约,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信守由人类积累起来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无上的诺言……那么诺言是什么呢?就是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在另一篇日记里又写道:“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这种追赶生命的意识,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极少有的。

  看课外书、写日记,这都是在家里而不是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同学聊天,也是教师看不到的。这些,比他的作文和在学校里的表现更能反映他人格特征的本质方面。这是一种重要的经验,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千万不要只听教师介绍,不要只看他在正式场合的表现,一定要看他在家里的表现、课余的表现,一定要问问他的家长和他的同学,因为家长和同学往往能提供一些更重要的信息。事情恐怕是这个样子的:人在非正式场合的表现,一般要更真实,而且更本质。所以有人说,你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听他聊天,而不是听他作报告。孩子也是如此,他们在学校往往要“演戏”,而在家里,在小伙伴中间,则会“现出原形”,这才是了解他们的最佳时机。达尔文小时候最喜欢在花园捉虫子,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父亲知道这个情况,可惜他观念有问题,比较主观,总想让达尔文长大当牧师,因此没能辨析达尔文之“材”,也就谈不到因材施教了。但是,达尔文自己很有主见,他坚持自我因材施教,多年后功成名就,父亲才明白过来。可见,家庭在因材施教方面虽有优势,但这个优势能否发挥,关键却在于家长有没有主体意识(我的孩子我教育),有没有辨才意识和辨才能力。

  下面我们谈谈家庭因材施教的困难。目前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家庭因材施教的主要困难不是技术问题和方法问题,甚至也不是能力问题——虽然这些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理念问题。要对孩子因材施教,家长必须有主体性,必须有民主思想,而这正是多数家长所缺乏的。

  所谓主体性,就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的主见,不盲目跟着学校跑,不盲目跟社会风气跑,不迷信传媒和专家。这道理很简单:您跟着学校跑,学校的教育教学往往是一刀切的,未必完全适合您孩子的情况。您跟着社会风气跑,也是一刀切,比如人家孩子学钢琴,您让自己的孩子也学,就未必适合孩子的情况。至于传媒介绍的教子经验,只供参考。某家长用某种办法使孩子上了哈佛大学,您用同样的办法就未必能使孩子上哈佛,然而您会发现另有家长用别的办法,结果孩子也上了哈佛,你到底向谁学合适?谁都可以学,但都不要照搬,而且也不必非上哈佛不可。专家的意见,可能也各不相同,您可以听一听,但也是参考。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自己办,这才是正确的方针。鲁迅主张的“拿来主义”,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上,谁的办法都可以拿来,但是要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招数来使用。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没有那么强的分析能力,听谁说的都有理,怎么办?”这种情况,一个是要继续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另一个办法就是“试”,选择一些自己感觉似乎合适的办法在孩子身上试验,如果有效果就坚持,没有就调整,这也是个办法。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家长千万不要掉进应试主义的陷坑,那可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我们举个例子。人民网曾有过这样一条消息《中小学家庭教育新突破》,内容是关于赠书的,强调:“特别免费赠送给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该消息说:“《帮孩子多考80分的秘诀》、《帮孩子提高语文数学思维能力的秘诀》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室、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网校、北京发现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完成,推广两周年以来,通过两个学校的实验和全国范围内数千名学生使用, 92.5%的学生轻松多考80分,每年都有一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感谢广大家长对我们的支持,使这一研究成果更好地得以推广,现在,成果特别免费赠送给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数量有限,只送10天。”这则消息是否真实,这个科研成果到底有多大科学性,我们且不论,但我们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这应该是学校教学的内容,怎么能说成是“家庭教育的新突破”?莫非家庭教育的新突破就是把家庭教育学校化,把家长“助教”化?像这样的宣传,家长必须保持一份警觉,否则就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了。

  许多家长缺乏民主意识,也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巨大困难。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往往是“等级制的捆绑物”。家长和孩子都不是独立的人。家长自我消失,完全为孩子活着,还说这是“无私奉献”,其实是“有私奉献”,其交换条件是孩子必须达到家长“望子成龙”的目标。一旦不能如愿,家长就气急败坏,情绪失控,所以很多家庭教育都有“暴力”色彩,包括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讽刺、贬斥)。孩子自我消失,完全为家长而学习,其交换条件是“我什么活儿也不干”,“你给我钱”,“学习上我听你的,生活上你听我的”。家长用“爱”压迫孩子,孩子用“爱”剥削家长,双方都无原则地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权利,同时又都蛮横地侵犯了对方的权利。如果双方都承认对方是独立的个人,家长就没有权利要求孩子实现家长的“望子成龙”计划,孩子也没有权利说什么“你挣的钱不就是给我花的吗”?在我们很多家庭中,因为大家捆绑在一起,权利和义务都乱套了。这样的家庭,当然无法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辨才,辨才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与大人要各自相对独立,不要总捆绑在一起,有事平等协商。

  当然,即使家长有主体性,有民主精神,要因材施教,也还有个能力问题。家长要有辨才的眼光和技术。这些我们后面都要具体讲。但是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正确的教育理念更重要,而正确的教育理念光会说、会背诵是没有用的,要结合具体案例,真正搞明白才行。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