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保护好孩子的全脑思维

  《早教的秘密》

  大多数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形而上的,研究儿童心智的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扫描发现,儿童的认知是一种全脑认知—刚出生的婴儿跟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体系一样,是整个大脑都在思维与感觉。几乎所有的大脑细胞都在新陈代谢,大脑是活的。成年人的大脑只有1/4在新陈代谢,大部分脑是没有功能的,众多神经丛因不再需要识别特定的信息而被废弃。3岁以前,儿童是全脑思维,随着成长与社会化过程,大脑获得语言与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简化大脑的劳动,那些主导感觉、直觉、生命本体感的脑细胞慢慢衰减。拿3岁、12岁的孩子与成年人做个比较,3岁的孩子是全脑思维,12岁的孩子是1/2大脑思维,成年人大概只动用1/4,甚至1/5的大脑进行思维与工作。

  成年人的大脑有很多无功能区,一颗子弹穿过或者血管梗塞影响的不是人的思考与认知,只是人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由于延髓以及丘脑下中枢、边缘回主掌了大部分感觉,所以影响最明显的是人的肢体运动。内脏运动受躯体内植物神经节支配,脑损伤时也不受太大影响。当然,如果创伤影响到一个人左脑的语言中枢(内囊区),这个人看起来像丧失了思维与认知功能。其实不然,他依然有正常的思维与知觉,只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与交流,让别人觉得他傻了。人类的大脑皮层是覆盖在大脑沟回(皮质)上的一层膜,这个膜将近1.5毫米厚,创伤如果没有太伤及这层膜,人的思维能力就是完整的。我们是否应当把人类的命运与未来都交由这层膜来决定,这需要认真的思考。不过思考本身就是这层膜的功能,所以也不会有更多的答案。

  是整个大脑思维好呢,还是只靠那层膜思维更好?人类社会、理性、科学、言语的发展,大大刺激了大脑皮层(膜)的发展,与其他生命比起来,人类大脑皮层的厚度是值得骄傲的。从脑体积与身体体积的比例看,很多生命优于我们,比如章鱼、蟑螂。但它们的膜却没有人类发展得好,所以它们只能靠经验、本能与浅显的思维活动。人类拥有这层膜就拥有了推理、抽象、逻辑、运算、分类、综合思考的能力,也更好地发展了人与人的交流系统。不过有得必有失,因为皮层发展,人类获得了一些超然的能力,也因为这层膜,人类失去了众多天赋的、复杂的自然知觉。

  天才或者智力超群的人都是维持着顶叶思维的人,也就是适当地保留了儿童认知方式的人,当然,这样的人运动、语言、社交功能会差一些。具有天才潜能的人往往有四个特征:一、语言发展不好,或者很晚;二、社交能力差;三、运动功能不完善,精细行为笨拙;四、偏科,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本书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目的上——如何唤起与刺激一个儿童全脑认知的能力,让其得到饱满发展,并能部分保留在成年后的思维活动里。在育儿时,既要尊重儿童神经生理的规律,也要遵循儿童神经心理的需求。读这本书的确要有一点儿勇气,它可能会部分地改变你原有的看法。希望不要用排他性的非此即彼的态度去理解,不要否认你既有的知识,只是把一种新的说法并存在那儿作一个补偿。这一说法并不能替代那一说法,正如把一个苹果放在那里,从不同的角度画出来的苹果是不一样的,但还是那个苹果。换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不等于其他的角度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并存的态度。如果老师把一个苹果放在中间,所有学生画出来都是一模一样的,老师会气疯的,你想想怎么可能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样,你不可能画成一样的。大自然就是这样的,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存在,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现实,会使用不同的解释系统。这些解释系统不是彼此对立和矛盾的,而恰好是一种互补。也许存在太过复杂,我们无法真切地了解它,只有创造更多的感受去解释它。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