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行走中成长,旅行养人格

  《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

  小小读行侠——旅行、学习、生活

  一大家子去旅行

  我单身的时候就很喜欢旅行,甚至计划在喜欢的几个城市居住一年以上,后来也这么做了,直到在北京结婚、生子。一个人的旅行像是灵魂的流浪,和爱的人旅行是爱的分享,现在我们经常一家四口到处溜达。

  儿子的周岁生日是在青岛过的,连抓周都是在饭店房间里进行的。第二天我们跑到海边,海风很大,有海鲜的味道,沙滩很软,儿子步履蹒跚,脸上是灿烂的笑,如花般绽放。忽然儿子一个前扑,直挺挺地砸下去,啃了一嘴的沙子……种种情景牢牢地印刻在脑海,成为我心中儿子成长图画书中一个欢乐的跨页。

  和多数家庭一样,我们不是有钱人,工作日时间好像总是不够用,周末还要带孩子们上兴趣班,我还总有公益活动要策划、组织、实施。我们能自由安排的时间实在有限,哪里还会有时间拖儿带女去旅行呢?好长一段时间,儿子的愿望就是将来当个旅行家。不过,我整理书稿的时候,他的最新愿望是当天文学家了,因为他最近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是向往。

  关于爸爸妈妈的时间,我在所有针对家长的讲座结束时,总会有两句话:我们没有,就无法给予。希望孩子读书,自己先开始读吧。

  我们人人都有的是时间,只是育儿和轻松生活没排进日程。

  我年轻的时候有流行口水歌这样唱道:“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我看还可以接上一句:“等我有钱又有时间,我却走不动……”一般而言,如果有人说“我有钱(时间)就带孩子去旅行”,估计实现的几率就很低。有了带孩子去旅行的冲动,马上出发吧。

  一家人的旅行是生活,更是幸福。旅行的幸福就是旅行本身:你和你的家人在路上。

  游学从国内开始——小小读行侠

  我向来认为阅读是伴随人一生的生活习惯,阅读从属于生活。但是在幼儿早期,亲子共读是家庭学习的重要手段。家长从亲子共读开始,逐步引入亲子共玩(或者亲子共玩早于亲子共读)、亲子游学等方法,以形成和建立适合各自家庭的教育环境。古人都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本是古来有之、历史悠久的教育形式。当然,人们在读书之余,必然伴随求知的其他方式—体验、思考、互动。其中遍游各地,亲见亲历,或者带着问题上路,体验和思考找寻答案的学习方式,我称之为“游学”。

  目前的游学市场多以开眼界为主,比如出国游学,以及对顶尖大学的“朝圣之旅”。而基于给孩子生活的体验、观察和思考的游学较少,为学前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提供的游学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游学也有变味的趋势。寒暑假,一些旅行社争相以“游学”的名义搞纯商业化运作的出国旅游。更有某些夏令营,带着孩子去国外走马观花,违背了游学的初衷。孩子们之间带有童稚的“炫耀”,到了家长那里会变成跟风和攀比,这样的游学实在是舍本逐末。

  游学不外乎在游中学、在学中游,何必都远游,增长见识也并不是只有“行万里路”这一种途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植物园等,也有把远方的世界微缩到眼前的作用,何必一窝蜂去舍近求远呢?

  现在爱好旅游的家庭越来越多,会旅游的爸爸妈妈不少。新鲜有趣、刺激的亲子旅行层出不穷,但我发现很多是随意旅游,或者是简单参团,没有周密思考、没有“学习”目标的“自由行”。更多的是寒暑假所参加的应付式旅游。

  我家孩子阅读习惯的建立小有成效,同时我也很注重带着孩子到处游学,我们自称为“读行侠”,“游中学,学中游”的阅读、博览和游历体验,让孩子们有一种崭新的成长过程。“读行侠”既然被当做项目,那就要立足长远,根据俩娃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立符合儿童成长阶段的进阶式游学项目。所有的游学项目都有特定的主题,同一个主题下的课程会有进阶安排,以利于孩子的发展。

  游学主题中兼顾感受自然、审美培养、情商熏陶、动手实操和学科体验,涉及人文、科学和文学三大方向。

  游学目的地包括北京及周边(天津、河北、辽宁、山西、山东,大概1天到1天半的周末时间)、其他省份(3天的小长假),也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游学中会有潜在的课题安排,未必要让孩子知道,以免增加旅游的压力。比如七大古都、三山五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黄河万里行等。课题根据孩子年龄和阅历、知识面等有所区分,比如黄河万里行就被分散在许多旅行中:第一站是黄河入海口,儿子5岁的时候,我们去东营,观看了胜利油田到处都有的被称为“磕头机”的采油机,到了黄河入海口的湿地。第二次去的时候深入油田,考察了从原油到成品油的整个过程。在济南和开封,我们也感受了黄河大桥的壮丽,以及河水颜色与河道的不同。在儿子小学期间,我们还打算去壶口瀑布、三门峡和青海去领略黄河的不同风采。

  恐龙是岁前后的孩子都喜欢的动物,然后慢慢被淡忘。孩子到了小学后,由于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和同学们“知识交换”的原因,对恐龙的兴趣又会“复兴”。虽然说恐龙这种灭绝的玩意儿对孩子们的将来影响不大,但是对恐龙的兴趣或许会引发孩子对天文、地质、生物起源等方面的学习兴趣,哪怕将来看《侏罗纪公园》这样的大片,也会有独到的认识和回忆。

  当儿子对恐龙表现出好感和爱意后,按照综合阅读维护阅读兴趣的原则,我们给他选了以恐龙为主题的图画书、原版书、桥梁书、科普书、画册等数十本童书,从不间断,但也不是集中供应。北京几个相关的博物馆,我们都去参观过—古动物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地质博物馆等都有和恐龙相关的展示内容,景山公园隔三差五也会举办恐龙展。放眼国内,常州的中华恐龙园、自贡的恐龙博物馆和云南禄丰侏罗纪恐龙遗址公园是我们接下来的目标。

  游学实例:古都之古,文字之始——安阳殷墟

  2012年寒假,我们爬嵩山的归途中特意去了安阳,探访最早的古都遗址——殷墟。

  殷墟在河南最北部的安阳市,在那里出土的甲骨文震惊世界,也是中国历史文字记录之始。正因为此,国家级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也设立在安阳,另外还有那尊司母戊大方鼎,这些都是孩子在文史知识学习中需要了解和积累的内容。如果能人在现场,相信会引起孩子的极大兴趣,这就是这次游学的初衷。孩子们听说能去探究最大青铜器的发现现场,能到地下的博物馆去“考古”,很是向往。

  1000公里以内的旅行,我们一家四口开车去的时候比较多。北京到安阳00公里,一路高速杀过去,按我们返程的时间看也就4个半小时。

  殷墟博物馆在安阳北郊,跟着路标很容易来到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看起来貌不惊人,不过还是比我们后来去的王陵要气派。这次游学有四个孩子同行,孩子多了就是不一样,一丁点儿的小主意碰撞碰撞都能擦出火花—有人要“研究”甲骨文,马上四个人全上;有人要“挖洞考古”,四个人就全蹲下去;有人要骑马,四个人就奔着石马而去;有人说跳骑马舞,孩子们就舞之蹈之……你学习的设想还能实施吗?

  好在殷墟博物馆是在地下,往地下钻让孩子们觉得好奇,听说要去地下探宝,大伙儿就鱼贯而下。让他们惊叹的,不是青铜器,不是甲骨文,而是墓葬现场!他们仔细研究了墓葬里的各种尸骨,观察他们的分布,分析他们的死因。谁说孩子怕这些?他们对于文字、语言中的骷髅、幽灵心存畏惧,看到真的却毫不心虚胆怯。对每一处墓葬都兴趣盎然,仔细观看骨骸尺寸判断大小,询问和讨论零散骨头到底是什么,是牺牲还是人殉?

  有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大人知道,就直接回答了;有些连大人都不知道,就抓紧拉着孩子听解说,或者看说明牌。

  博物馆里的指示牌有些用甲骨文书写,也吸引孩子们研究一番。

  中国文字博物馆很值得细细游览,从木石印刻到信息技术,从仓颉到王选,五大展厅告诉孩子们中国文字的历史。

  博物馆里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设计和展示。甲骨文拼图我们就玩了半天,猜字谜也挺有趣,就是觉得量少,几个孩子抢不过来。

  不过,我们在文字博物馆的时间安排过于紧张,中间的展览没有看完,很是遗憾,留待以后再去。

  这次的游学计划是我和儿子一同商议的,因为我有个“七大古都游学”(安阳、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计划,儿子最近对历史的兴趣渐浓,于是我们就从几个目的地中选了安阳殷墟。家里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话说中国》都起了大作用,当然百度更是细致入微,特别是用百度地图查询驾车路线最为方便。出发前,我让孩子在家庭会议上做计划介绍,查询驾车路线后画出路线图。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增加孩子们的兴趣。本来我还担心像殷墟这样的人文景观孩子的关注度不高,就殷墟游学过程来看,孩子们是有自己的兴趣点的。

  这次游学回来后,我们又有了扩展动作,因为殷墟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是复制品,真品藏在国家博物馆,我们就去了国家博物馆。虽然以前也看过国博四楼的司母戊大方鼎,这次有了在发掘现场的体验,再去看就不一样。从儿子的问题中我能感觉到,他在琢磨这么大的器物是怎么从那个坑里弄出来的,把实物同殷墟那里介绍的陶范(印模)联想起来,还有大方鼎是如何被发现的故事等。

  家里的相关书籍,比如《国宝的故事》、《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创世在东方》这样的书很受欢迎。特别是《国宝的故事(先秦卷)》成了儿子的每日必读书。我和儿子还去了商周燕都遗址、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进一步了解青铜器时期的相关知识。短短一个月内,我们流连在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商周燕都遗址、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这就叫趁热打铁。

  儿子的新愿望是成为考古学家,女儿也表示要考北大考古系—因为她发现各处考古地都有北大考古系学生实习的踪迹。

  行走中成长,旅行养人格

  我们带孩子爬高山、走沙漠、趟草地,漫步油菜花间,看起来毫不相关,其实是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真切。他们不走游道走砂石乱土石头缝,既能释放孩子的天性,又能让他们体味自己所选“道路”的艰辛,以及“战胜”艰辛后的快乐。除了开阔眼界,我希望这样的经历会让他们更能吃苦耐劳,更健康。最近这次爬嵩山,我下山时小腿肚子打转,恨不得倒着走、爬着走,孩子们依旧活蹦乱跳,在台阶边滑行,在树林中穿行。

  在旅行的各种经历、观察,以及力所能及的画线路图、购票、结账、写购物清单的分工中,孩子们可以学习成人的待人处事之道,学习与陌生人沟通之道,看到不同的人,学着包容与尊重;偶遇毛毛虫、蝾螈、松鼠、老鹰等各种生物,学会尊重生命。在一个行走的课堂中,不用我们说教,真实的体验会给他带来深深的影响。

  类似的实践和计划还有不少,且待我们一一实现。有些特别有趣好玩的内容,我会拉着孩子一起做计划。这样,在计划和实现的过程中,旅行不仅仅是享受,这既是阅读的考验,更是人生的体验,有时还带有生活的磨炼,也是独立自主能力的锻炼;更难得的是,游学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无尽乐趣,更为家庭增加一段难忘的共同记忆。

  这种旅行更是给孩子的一份成长印记。儿子有一幅大大的中国地图,就挂在厨房的墙壁上,上面用透明即时贴写着哪些是他们去过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是满满的回忆,都有孩子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重逢,也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底色。现在儿子已经行走过36个城市,女儿也去了18个城市。儿子有时会问起我们什么时候去国外的城市,我们是想等孩子积累了更多独自远行的经验后再去,因为境外是需要他们自己游历的。只是他们都还小,我还没有这样告诉他们,真期待这一天的早日来临。

  要提醒的是,我们反对到了一个景点蜻蜓点水证明我来过了,也反对到一个景点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些什么、“收获”什么。如果孩子们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居所之外的广阔世界,人群之外的自然万物,那就够了。

  孩子正是从这些体验中熟悉自己的周遭,认识更广阔的大自然,然后再去观察人和社会,思考自己的人生。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