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爱打人和抓人?

  《抓住儿童敏感期,你的教育就对了》

  孩子为什么总爱打人,爱抓人、挠人,甚至狠狠地拽妈妈的头发?孩子为什么总是爱扔东西,喜欢抓软东西、捏东西?孩子为什么喜欢用手玩水、玩沙?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处于手的敏感期的正常表现,他只是通过手去了解事物、熟悉环境、探索世界。

  解读孩子手的敏感期,了解手部的发育历程有人说:“手的动作代表着孩子的智慧。”的确是这样,因为大脑中有很多专门处理手指、手背、手心、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的细胞,大脑中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动作的细胞占的比例最大。手的动作越精巧、越复杂,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精神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灵活、更聪明。

  可以说,灵巧的双手能够刺激大脑的进一步发育,而大脑的发育也可以使手的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他唯一能使用的“工具”就是口。当他第一次把手伸进嘴巴里的时候,口就唤醒了“沉睡”中的手,他的感觉中心慢慢从口转移到了手,开始吮吸手指,并投入地玩弄自己的小手。

  慢慢地,孩子又经历着一个从单纯地玩手到抓、拿、扔、捏的过程。当他能一把抓起某样东西的时候,他体验了“原来手是可以拿东西的”美妙,开始更加急切地用手感受周围的事情,见到线就拽,见到圆的就滚,见到软东西就捏,见到硬东西就扔……同时,他开始尝试着用食指和拇指捏起某样东西。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用手抓东西已经成了一件再容易不过的行为了,而对于这个充满好奇的“探险者”来说,周围环境就是一个没有被探索的新大陆,一切能走得到的地方、能够得着的东西都是他玩耍的对象。

  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由他的年龄和不同阶段手的敏感期所决定的。而孩子用手去摸、抓、捏、扔、拽,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有目的的探索世界的行为,是感知一切用手能接触到的事物以及区分它们之间差别的行为。

  可以这样说,孩子正在验证手的能力,而触摸能力的进步预示着大脑发育的进程,意味着他正在构建自己的内在世界。

  事实上,孩子的小手发育是有年龄特点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孩子手部的发育历程,才能更好地帮助他度过手的敏感期。

  0~2个月,孩子的手具有了抓握反射,会反射性地抓住放入手中的东西,大约到了第二个月的时候,这种先天的抓握反射消失,抓握能力不如从前,这预示着他正在从被动抓握向主动抓握发展。

  3个月,孩子开始玩自己的小手,并有意识地去够东西,只是距离判断不准。

  4~6个月,随着视力的发展,孩子的抓握比前一阶段更具方向感了,能够在眼睛的指引下主动张开小手去抓东西,不过多数孩子仍无法灵活地运动手指。

  7~9个月,孩子能够用一只手把物品或玩具拿起来,用另一只手的指尖抚摸它,然后双手轮换着玩。

  10~12个月,经过不断练习,孩子对用拇指和食指配合捏取物品已经相当熟悉,注意力开始从抓握动作转向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13~24个月,孩子的小手更为灵活了,凡是够得着的东西都是孩子探索的

  对象,而且,他还会创造不同的玩法,扔它、推它、压它、拍它、捏它……

  25~36个月,孩子能够搭一些具有空间感的物体,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将纸折成正方形、三角形等,会自己穿衣服、吃饭,只是动作还不够精准、不够熟练。

  手是孩子最好的感知工具,而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手的敏感期,所以,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并根据手部发育规律,帮助孩子快乐地度过这一敏感期。

  打妈妈、奶奶的脸和头,狠狠地拽妈妈的头发等

  ——孩子并非“爱打人”,只是以此引人注意,不要给他贴“暴力”的

  标签

  一位妈妈很苦恼地说:

  我女儿还不到一岁,但是已经会打人了,有时候打我的脸,有时候打我的头,甚至还会狠狠地拽我的头发。要是有人靠近她,她就会先轻轻地抚摸对方的脸,然后就狠狠地打一下,或者是挠一下。我除了向对方道歉外,还很自责,觉得自己没教育好孩子。

  看到孩子爱打人,很多父母都会担心他有“暴力”倾向,甚至认为这是自己没教育好孩子。其实,这种担心和自责是多余的。因为,0~2.5岁的孩子正处于手的敏感期,“打人”是其中的一种正常表现。

  通常来说,孩子在9个月左右的时候,手部的功能会有一个突然的发展,手臂到上臂的支配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时候,孩子打人,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这会让他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

  另外,孩子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力;可能是想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我想和小姐姐交朋友”、“我不想让他拿我的东西“、“我不喜欢他”;也可能是情绪太过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把孩子爱打人归结为他有暴力倾向,更不要采取打骂、惩罚的处理方式,而是要理解他,用温和的态度调整他的行为。

  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太敏感

  每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很多妈妈就会在一旁提醒他“不许打人”,教育他“打人是不对的”。殊不知,这样做反而是在提醒孩子“哦,我这就是在打人啊“、“我打人,妈妈(爸爸)就会特别关注我”。那么,他下次也许就会为了打人而打人,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所以,面对孩子爱打人的现象,我们不要表现得过于敏感、激动,而应采用一种正常、温和的态度。另外,平日里,我们要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的爱,满足他被关爱、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引导孩子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当孩子无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来的时候,他就可能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不是不想让别人碰你?”“你是不是想和小哥哥交朋友?“当我们帮助孩子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之后,他就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理解,这时候,我们再给予他引导和教育,他就更容易接受。

  比如,孩子因为想和小伙伴交朋友而打人,那我们就要向他示范正确的相处之道,并告诉他:“如果你想和小伙伴交朋友,可以拉拉他的手,也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他一起玩。“如此一来,孩子也就知道以后应该如何做了,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不要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

  妈妈带着两岁的儿子去广场上玩,当儿子看到了邻居家的小朋友后,立即跑上前,使劲推了一下小朋友,一下子就把对方推倒了,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又推人呢?”然后,妈妈就对小朋友的家人说:“这孩子就爱打人,你家孩子有没有这种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会像这位妈妈一样,会指责孩子的打人行为,还会当着他的面说他爱打人。其实,这是非常不妥的,因为这就好比是给孩子贴上了“爱打人”的标签,只会适得其反,让他变得越来越爱打人。

  因此,我们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而应淡化自己内心的不满,理解他处在这一敏感期的表现。

  抓、扔、捏—喜欢抓软东西、扔东西,用两只手捏东西

  ——给孩子一些安慰物,让孩子尽情地“舞动”双手,体验手的功能

  对于八九个月的孩子来说,软软乎乎的东西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如果我们给孩子两样东西,一样是软的,一样是硬的,他一般都会去抓软的。所以,孩子会对面条、香蕉、果酱、泥巴等非常感兴趣,喜欢去体验那种“黏糊糊”的手感。

  此外,孩子还非常喜欢扔东西,这在我们看来毫无意义,但是在他的眼里却是非常新奇而有趣的。因为,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不同物体被扔出去的状态和声音是不一样的。

  然而,很多妈妈总是以“太危险”、“太脏”、“会受伤”为借口,不允许孩子去抓、扔、捏一些东西。

  妈妈给10个月大的女儿喂香蕉,喂到一半的时候,她“哼哼“地扑向妈妈,用两只小手抓住剩余的香蕉,然后用手使劲捏香蕉,结果她满手都是黏糊糊的香蕉,还有一些掉在了衣服上、地板上。妈妈一边抱着女儿往洗手间走,一边对她说:“脏死了,脏死了。别捏了!“女儿根本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仍然低头玩手中的香蕉泥。

  当妈妈把女儿的手放到水龙头下面的时候,女儿这才缓过神来,努力挣脱着,但由于力气太小未能争过妈妈。当她看到自己的小手被洗得干干净净时,突然放声大哭。

  当孩子发现原来的形状因为他的抓捏而变成另外一种形状时,他就会特别兴奋,小脑瓜里会想:哇,手真的好神奇啊!如果我们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阻止孩子去抓捏软东西,破坏他正在享受的游戏,就剥夺了他用手的自由,剥夺了他认识周围事物的机会。

  所以,我们不要拿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爱抓、扔、捏东西的行为,更不要阻止他,而是尊重他爱探索的本能,让他亲自体验不同事物的不同性质,从而增长见识、丰富经验。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