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写出好文章》自序

  《随心写出好文章》

  表达的作文和应试的作文

  世界上的事情很奇怪,同样是写作,为什么作家写作叫“创作”,学生写作就只能叫“作文”呢?

  所谓创作,似乎包含着从无到有,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世上原没有这部作品,写出来就有了。而且这个新生命还很珍贵,可获得稿酬,可供人景仰,可载入史册。

  而孩子的写作就可怜巴巴了,虽然也是从无到有,但没有读者、没有稿酬,也不会永久保存。你可能会说,那只不过是练习,是模仿,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孩子是向人学习的,谁会从他的文字中得到收益……且慢,孩子们还没有开始写,就已经这样被界定了:你是无价值的,你影响不了别人,你只有向别人学习,你必须像这样写、像那样写,写得像一篇作文,否则……否则会怎样呢?否则就会不及格!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孩子会写得怎样?!

  写作,应该是一种天生就有的欲望,就像人天生就有说话的欲望一样,写作和说话都是一种表达,只要会写字就应该会写作。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惧怕写作,不愿意用文字来表达,虽然他们会写字。

  我们常常是可以自由地说话,却不能够自由地写作,我们可以绘声绘色地告诉别人一件事,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赞成或不赞成,喜欢或不喜欢,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理由是什么,我希望怎么样,但我们却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写作文。

  首先,“写什么”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题目要求你写什么,你就必须写什么。

  其次,“怎么写”也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且不说每篇作文都有具体的要求,即使老师不说,平时学习的每篇课文、老师介绍的每篇范文,都在告诉你,你要写成“那样”的!

  “那样”的文章固然是好,但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大距离,要让我们写好“那样”的文章,是一件多么多么难的事!所以,我们内心总有恐惧、总有怀疑,“我所写的这件事,是老师认为应该写的吗?我这种写法对不对?”当你内心有着种种顾虑的时候,思维也就产生了障碍,你就已经不是在为表达而写,而是为了老师,为了分数,为了符合某种标准,获得某个评价。

  由此看来,作文就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为了表达的作文,一种是为了应试的作文,而我们的孩子们花费无数精力所写就的,大多是第二种——应试的作文。

  由于孩子们大多都写应试的作文,市场上的作文书也就大多是传授应试技巧的。譬如,不少分析高考作文、中考作文的书籍,都会分析那些高分作文的立意和写法,都会告诉你要解放思想、要大胆创新,不要落入俗套,然后告诉你,只有这样才能得高分。

  但你心里既然已经有一个“高分”的框框,你又怎么可能跳出俗套呢?长年训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得高分吗?作为应试的作文必然有着很强的投机性,要会揣摩评价标准,要会巧妙地说套话,还要非常正确——立意正确、语法正确、写字正确、标点正确,卷面还要干净。少扣一分就等于多得一分,只要是学生,都不会不明白作文的潜规则。

  这样一来,你所表达的还是你自己吗?你所表达的已经不是你自己了,这还能叫创作?还能有存在的价值吗?所以,学生所写的,只能叫作文!制作的“作”——制作出一篇文字,就像制作一个玩偶,活灵活现,却没有灵魂。

  那么,作为表达的作文呢?表达是人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将自己的内心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就是创作。

  创作并不是什么深奥的事,每个孩子都有创作的能力。懒妈家的好好去参观画展,看见一个裸女很好玩,就临摹下来了,很有后现代风格。我们去看儿童的画展,很多作品如果隐去签名,你会以为是大师所为。好好才4岁,但是我估计,等她到了14岁,恐怕很难再坐在展厅的地板上忘情地画画了。到了40岁,她还有没有去看画展的冲动也值得怀疑,因为她心里已经有了太多世俗的诱惑和束缚,原始的冲动就只能靠边儿。我们不是天生没有创作的能力,而是这个能力被渐渐地扼杀了。

  创作就是用手中的笔,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独特而丰富的,孩子的作文也应该独特而丰富。

  看日本的一本关于青春期的教育著作,里面引用了很多孩子的作文,内容非常广泛,写得非常真实、细致,所以被用来作为心理分析的素材。这让我很羡慕。在中国,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作文,有多少能被用于心理分析呢?孩子们早已习惯了用考试的标准去写作,他们本能地知道哪些事能写、哪些事不能写,也本能地知道一句话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说,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很多都已经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而是别人希望他表达的,这种训练有素、投机取巧的作文,除了应付考试,又有多大的价值?!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写了十几年的作文,走上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写不出像样的文章,甚至不能用文字进行基本的表达,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在学生阶段,当作文还是一门必考科目时,我们很难指望作为表达的作文能蓬勃生长,只有极少数内心冲动和表达欲望都极其强烈的学生,才能够在这条路上走一走。但他们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很有可能被作为另类而逐出“好学生”的行列。

  所以,可以这么说,凡是希望孩子能跻身于“主流”的家长和老师,都会为他选择应试之路。需求决定市场,因而又可以这么说,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作文书、作文比赛、作文培训,都是为应试作文服务的。

  那么,我这本书是为“应试”还是为“表达”而写的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贵族家里有个仆人,擅长用蜡制作苹果,可以乱真。于是,每次家里来客,主人都会将蜡苹果和真苹果混在一起,让客人鉴别,客人往往认错。有一天,贵客莅临,主人故技重演,又端出苹果,不料客人一眼就认出假货。主人大惊,问其故。客人曰,唯有那个假的没有一点瑕疵!

  之前的客人之所以认不出假苹果,大概因为他们都是贵族,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远,以至于不知道无瑕不真的道理。那么,仆人如果在假苹果上故意制造一两点瑕疵,是不是就可以蒙混过关了?我想,最终还是能认出来,因为假的就是假的,本质上它根本就不是苹果!

  应试的作文就是那个假苹果,哪怕它再完美,也只是个工艺品!既不能用来交流思想,也不能用来解决问题,它只在“应试”这个体系里有存在的价值。

  但是,既然有考试这种体制存在,作为应试的作文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假苹果也是值钱的,有时甚至比真苹果更值钱。所以,在特定的时候,不妨以做工艺品的心态去写作文,就当练一门手艺吧。凡是手艺,终归会有用。

  所以,我不反对别人传授制作假苹果的方法。但是作为我自己,我只能很抱歉地告诉大多数家长,我这本书是为那些追求真苹果的人写的,他们只是少数,他们更忠于自己。一个真苹果,它应该是香喷喷的,是好看的,更是好吃的、有营养的,甚至可以是种子,埋进土里就能发芽,长成一棵树,让我们的生命开花结果。

                                                                       鲁稚

                                                                     2012年5月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