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从热爱动物开始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收藏本文     

  《导盲犬小Q》Quill

  片  名:Quill(英文译名)

  中文译名:导盲犬小Q(又名《再见了,可鲁》)

  导  演:崔洋一(Youichi Sai)

  主  演:小林薰(Kaoru Kobayashi)

  椎名桔平(Kippei Shiina)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等

  类  型:剧情

  制片国家:日本

  首映日期:2004年3月13日

  电影剧情简介

  米兰·昆德拉曾说:“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它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犹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伊甸园,这正是人类生命的源头。

  这种感觉,在看到电影《导盲犬小Q》前,我就真实体验过,现在依然每天继续体验着。在我写作这本书的每一个夜晚,我心爱的狗,铁蛋,躺在我脚边它自己的窝里,拉着细细的鼾声睡觉。这是它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在它的鼾声中,我出版了多部著作,并将继续读书、写作。

  所以,《导盲犬小Q》带给了我许多真切的回忆与感受,我常常不自觉地拿小Q和铁蛋对比,在小Q身上找铁蛋的影子,又从铁蛋身上找小Q的影子。小Q带给了仁井夫妇、渡边一家许多快乐,铁蛋也带给我的家庭、我所在小区的孩子们许多快乐,它们都如天使一般纯真、无邪、忠诚,满怀对人类的爱。

  《导盲犬小Q》取材于真实故事,描绘了一条忠诚的导盲犬的一生。但它并不是单纯描绘动物故事的电影,而是一部讴歌生命、赞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杰作,一本感动了无数人并将继续感动无数人的生命教育教科书。小Q的原型是可鲁,生卒年为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作为社会服务犬,可鲁用无私的信任不断鼓励黑暗中的盲人渡边,使他们终于成了最佳拍档。

  电影中,小Q的服务对象也叫渡边,也是一位中年失明后性情大变的男人,而它曾经的“寄养父母”也还是仁井夫妇。

  渡边天生不喜欢狗,认为盲公竹比导盲犬可靠。但是,在一次巧合的领路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尝试接触导盲犬。从惊恐地挥舞盲公竹被拖着走,到和小Q配合默契;从由多和田所长提示才恶狠狠说出来的“good”,到发自内心的微笑;从宁可被车撞死也不能让狗牵着走,到炫耀给同事看甚至借予“试用”……终于,就像可鲁和渡边那样,电影中的小Q和渡边也成了最佳拍档。

  然而,就在小Q和渡边的关系渐入佳境时,渡边却病倒了,迟迟不能康复,小Q只好离开病房,回到导盲犬训练中心。小Q在等待中度过了3年。渡边终于来了,但在一起走了30米后,他们就永远分离了……在渡边的葬礼上,小Q静静地看着棺木中的朋友,好像在等他醒来,为自己套上导盲鞍……

  又是7年过去,小Q退休了,重新回到仁井夫妇家。然而,身患白血病的小Q,在过完12岁生日后的第25天,又梦见了小时候……在仁井夫妇温柔的催眠曲中,它长眠了。小Q去世的这个年龄,相当于人的70多岁。

  看电影时,请这样边看边想:

  近距离体验身边小动物的生与死,是对孩子展开生命教育的契机。

  作为一部经典电影,《导盲犬小Q》是父母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的通俗教科书,它将会让孩子由此重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认识动物,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动物的关系。这是孩子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事实上,今天的孩子,尤其需要生命教育,这不仅关系孩子的幸福,也关系父母的幸福,还关系社会的文明与美好。那么,认识生命,该从哪里开始?

  从我的观察和研究看,生命教育可以从一棵新芽、一朵新花、一只蚂蚁、一只小鸡、一只小兔子、一条小狗等小型生命体开始,既让孩子直观感受植物的生命,也让孩子直观感受昆虫、动物的生命。这种真切的直观感受——喜怒哀乐,就是儿童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开始。

  ●幼年的小Q。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以此观察生命与死亡带给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冲击。

  2009年春末的一天,在小区附近的早市上,妻子给女儿买了一只小鸡,它的到来让女儿兴奋起来。整整一天,女儿的兴奋都被小鸡点燃着:吃饭时,她要和小鸡一起吃,小鸡先吃她后吃;外出时,她要提着小鸡一起玩儿,别的小朋友只能看不能摸;睡觉时,她要和小鸡一起睡,好说歹说,才勉强同意把小鸡放在床脚妈妈的梳妆台上。刚睡醒,马上就“小鸡、小鸡”地到处找。

  我观察着女儿,深知她的这种兴奋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天然热爱,而重要的是,这个新鲜事物名叫生命——一只小鸡的鲜活生命。在我的家里,鸟儿其实不少,有毛绒的、木头的、陶瓷的、塑料的,当然也有画上的,动画片里鸟儿、小鸡更是常见。然而,只有对这只有着鲜活生命的小鸡,女儿的兴奋才被持续点燃。小鸡在她耳边鸣叫,她也不时抚摸小鸡的羽毛,还抓了小米、饼干喂它。

  小鸡身上那种暖暖的、绒绒的手感,对孩子来说,该是多么巨大的精神享受啊!实际上,也正是通过这种细微的、温暖的手感,孩子真切感受着真实生命体的温度。生命,就这样被细微的温度表达着、象征着,它因温度而存在,因温度而鲜活,轻轻触动着孩子敏感的神经,悄悄开启着孩子认识生命的大门。

  显然,对真实的生命体与虚幻的生命体,儿童完全分辨得出,并且十分热情地享受真实生命带给自己的巨大乐趣。这种乐趣,是任何玩具都无法激发的。世界上有什么人造玩具,包括电子游戏,能拥有这种令人心柔润的温度?

  然而,小鸡被买来的第二天傍晚,事情开始发生变化。尽管小鸡被我们精心饲养着,但就在这天傍晚,我还是发现了小鸡的无精打采:它不再在纸箱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甚至不时跳起来,想逃到纸箱的外面,而是卧在纸箱的一角,闭着眼睛,一直睡觉。次日上午,我趁着到户外锻炼,把小鸡拿到阳光下的草地上晒暖,本想着它会精神一些,毕竟草地是它的最爱,可它却依然闭眼睡觉……女儿也观察到了这一切,她的眼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奇妙的忧虑。

  当天深夜,女儿早已睡熟。我在读完半本书之后,起身到阳台上,查看小鸡的动静。小鸡躺在纸箱的一角,一动不动。我用手碰碰它,它还是一动不动。我轻轻拿起它,它依然一动不动。我感觉到,它的身体凉凉的、硬硬的。温度,在这只小鸡的身上消失了;柔软,在这只小鸡的身上消失了。我知道,生命——这个如此神秘又如此珍贵的东西,从此再也不属于这只小鸡了。它死了,死在这个小小的纸箱里,它来到我家,仅仅只有三天。我的心被微微刺痛了。

  天亮了。女儿醒来,要找小鸡。可她看到的却是已经死亡了的小鸡,它再也不会叽叽叫,再也没有温度,再也不会跑,再也不能蹦跳。我告诉女儿:“小鸡死了。”我看着女儿,她的眼里突然有了一种特别的东西。我非常清楚,从此以后,她将会由此出发,一点点地认识什么叫生命,什么叫死亡。

  对小Q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如此。只是,相对生活中真实的生命而言,小Q依然有些抽象。当然,父母决不能仅仅为了让孩子学习认识生命与死亡,就故意虐待动物、践踏花草、伤害虫鱼,而一定要精心照料它们。

  死亡有时虽不可避免(对小鸡这样的弱小动物来说,更是经常性发生,即便是鸡妈妈亲自照料,死亡率也极高),但父母能尽的力还是一定要尽到底。否则,这种教育方式就很可能会走向敬畏生命的反面,那就是以对弱者施暴为乐。而无论这种施暴是表现在现实中,还是表现在虚幻的电子游戏中,一旦形成习惯,则必将酿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恶果。这方面的犯罪个案早已不胜枚举。

  儿童所缺少的,是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知。

  在上面所讲的故事中,尽管在小鸡之死中,我的女儿直观感受到了死亡的冰凉与灰色,也承受了一定的痛苦和焦虑,但这就是现实,不但无可回避,也不能回避,而且需要勇敢面对。就像必须面对小Q的死亡一样,虽然我们会痛苦,会焦虑,会泪流满面,但死亡就是死亡,我们必须承认它,接受它。

  为了避免死亡的冰凉与灰色,我们可以用虚幻的生命体做标本,向孩子讲述抽象理论的生与死。但虚幻终究是虚幻,如果孩子的手掌感觉不到真实生命体的温热,无论我们讲得多么生动形象,他们依然不会认识真正的生与死。

  古人说得好:“未知生,焉知死。”对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而言,他们所缺少的正是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死亡本身的深刻感知。非认识,不敬畏,更不用说热爱。换句话说,就是“无知者无畏”。如果孩子不认识、不了解、不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谓通过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从而提升生命的品质,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载体和前提;进而,在压力与挫折面前,他们就不会也不愿意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不怕死”。

  ●年老的小Q身患重病。

  然而,孩子们这种无知者无畏的“不怕死”,却是一件最可怕的事。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严重,且正在演变成一个沉重的教育问题。2009年5月4日,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小学六年级2班的4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幸好抢救及时,他们才脱离险境。媒体报道称,起因是一个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心情不好想自杀,于是,他的三个好朋友就决定和他一起服毒。从我掌握的材料看,这类集体自杀现象,即便只是从新闻报道上看,其发生的频率也非常高。

  为什么?追根溯源,就在于父母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共同忽视了一个最关键、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教育,首先是生命的教育,是为了让生命更顽强、更柔韧、更美丽的教育。热爱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由此,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当下的中国教育是不是离生命教育越来越远?甚至正在演变成非生命化、非人性化的教育?是否这种演变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要校正这一极为偏颇的教育方向,最简单也是常识的做法,就是既让孩子认识什么叫生命,以及自由的生命、幸福的生命,又让孩子认识什么叫死亡,以及无意义的死亡、无价值的死亡。只有对生与死的认识足够全面、深刻,孩子才能直面压力,笑对挫折,并在此过程中,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导盲犬小Q》,讨论小Q的生命与死亡,其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也正在这里。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教育来说,它从来都是一个长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跑的过程,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幸福、最灿烂、最美丽。显然,这就需要“从娃娃抓起”,从最根本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上抓起。

  动物有血有肉,能敏锐地感知痛苦和欢乐,要让孩子学会善待动物。

  《再见了,可鲁》一书中的可鲁一生,可以说波澜不惊,甚至多少有些平淡无奇。然而,这正是最真实的生活。据此书改编的影片《导盲犬小Q》,虽然故事情节同样波澜不惊,但却感动了无数人,并让很多对宠物(尤其是狗)抱有偏见的人,开始重新认识这些人类的朋友。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宠物和工作犬的默默付出,很多人将生活在痛苦与无助之中,人类的生活也将失去无数欢乐与泪水。对拥有宠物的人来说,我们已经享受了太多来自它们的爱,因此,我们也要回报它们以应有的、充足的爱。

  每一个动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它们能敏锐地感知痛苦和欢乐。善待它们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使它们多一份欢乐、少一份痛苦,也可以因为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使我们收获更多的欢乐,体验更多的幸福。事实上,动物带来的欢乐和幸福,因为单纯、纯净,不存在利益的交换,而更显得弥足珍贵。

  ● 小Q和它的服务对象渡边。

  ●小Q和渡边的感情日渐深厚。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天夜里,天降大雨,小Q在户外的窝被淋湿了。渡边的儿子悦男想保护小Q,让它到屋子里来,但是父亲阻止了他。渡边只管自己的工作,毫不关心在雨中受罪的小Q,于是,小Q离家出走了。

  渡边知道后,一夜没睡,一大早就去找小Q。如果不是邻居发现了忧郁的小Q,打电话给渡边,他和小Q的缘分可能也就此完结了。令人感动的是,小Q并没记仇,而是和渡边一起回家了。渡边也知道了自己的错,向小Q道歉。趁父亲不在家,悦男也设宴感谢小Q的辛勤工作。

  事实上,在敏锐地感知痛苦和欢乐上,动物感情的丰富程度并不比人类差。由此出发,在动物的身上,也存在着虐待的问题——肉体虐待和精神虐待。所以,除中国之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出台专门法律禁止虐待动物,违者严惩不贷。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虐待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它当然应该被文明地、有道德地依法制止。在这里,文明、道德、法律这类本来作用于人的“专利”,开始在事实上被作用于动物,并成为保护动物的有力武器。也因此,印度圣雄甘地曾说:“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和崇高。”这句话就印在被誉为“生命伦理学的世界经典”的《动物解放》一书的封底上,而它的译者是著名流行病专家祖述宪。

  将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升到国家及其道德的层面上,这是甘地主张众生平等思想的经典体现之一,也是其关心弱势者利益、富有人性的思想表达。所以,如果我这样套用一下也同样成立,并且它也的确是无可置疑的普世价值:“从一个国家对待弱者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和崇高。”

  实际上,“众生平等”并不只是佛学教义,更是普世价值——只有众生平等,才能众生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既然同样拥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精神世界,那么,同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用《动物解放》一书作者彼得·辛格的话说:“认为动物所感受的痛苦没有人的重要,在伦理上没有正当理由。”故此,他主张“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人类平等所根据的伦理原则也适用于动物。这是因为,“平等是一种道德观念,而不是一种事实的认定”(彼得·辛格),比如说,“任何一个人的善,都不比另一个人的善更重要”(亨利·西季威克)。

  其实,很多国家之所以纷纷出台禁止虐待动物的法律,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在于承认人与动物在道德观念上的平等。这也就是彼得·辛格所说:“当动物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与人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在程度上完全相符时,认为动物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没有人的重要,在道德上找不到正当的理由。”

  在禁止虐待动物的立法上,中国因此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尽快出台禁止虐待动物的专门法案,或者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条文,加大对虐待动物行为的惩处打击力度。这样,父母就可以有法可依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善待动物,以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性与品格。

  一定要记得让孩子多参加公益性活动,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

  无论是书中的可鲁,还是电影中的小Q,它们之所以感动了无数人,并将继续感动无数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出色的工作犬。长久以来,工作犬对人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它们是助手、警卫、哨兵,可以拉雪橇、牧羊,也可以成为战争中的武器。时至今日,工作犬的角色范围更广:它们不仅是警卫守护犬,用于保护主人的生命和财产,还可以成为军犬、警犬、导盲犬、搜救犬、搜爆犬、失踪救护犬等。而可鲁、小Q,更是公益工作犬。

  这种公益精神是文明社会中闪闪发光的宝石。在21世纪的今天,追求公益精神,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更可以培育“兼济天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情怀,它将让人的胸怀更远大、眼界更开阔、灵魂更高贵。所以,让孩子多参加各种类型的公益性活动,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多和田所长在训练小Q。

  事实上,电影一开始,公益之美就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日本东京的水户家里,多了5个新成员,它们是一群可爱的、还在吃奶的拉布拉多小狗。水户太太想将它们训练成公益导盲犬,便不停地给导盲犬训练中心的多和田所长打电话。多和田告诉她,打多少电话都没有用,导盲犬必须要有纯正的血统,但她的小狗是杂种犬。然而,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多和田只好答应挑选一只训练,于是小Q被幸运地选中了。

  很明显,水户太太之所以如此坚持,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以能向社会免费提供公益导盲犬为荣,觉得这是自己的骄傲。所以,多和田不但不因为她不停地打电话而厌烦她、拒绝她,反而被她的坚持感动。事实上,看电影的人们也一定被她的这种公益精神感动了,她身上也因此散发出无比动人的美。

  接下来,小Q的“寄养父母”仁井夫妇也以参与这种公益行动为荣,他们公益性地领养了这只身上有一个特别胎记——一个展翅小鸟样的棕色记号——的小狗,并给它改名为小Q,也就是“鸟之羽翼”的意思。

  ●仁井夫妇与小Q。

  随后的一年是小Q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它学会了和人友好相处,也感受到了人类的爱。仁井夫妇还送给小Q一个礼物:一个棕色会发声的玩具熊P仔。这种玩具是狗狗最爱的,我的狗狗铁蛋也特别喜欢一个黄色会发声的玩具鸭,只要一听到它的“叫声”,无论正在做什么,马上就会跑过来。

  在电影即将结束时,退役的小Q又回到了仁井夫妇家,并最终由他们陪伴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个熟悉的家里,年老且患了白血病的小Q,连走路都会粗重地喘息。没养过狗的人不会知道,照顾年老的、患病的狗,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极多的精力,还要承受因为它的病痛而给自己带来的绵绵忧伤。

  现实生活中不少和宠物狗相伴多年的人,也常常不愿意照顾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的老狗,有的人甚至会因此遗弃它们。有的人虽然没有遗弃,但也会将它们寄养在动物医院里,由医院照顾它们年老后的生活,并最终为它们的生命送行。但是,仁井夫妇亲自精心照料小Q,并让它在温柔的催眠曲中长眠。

  在仁井夫妇身上,公益精神之美犹如春日的阳光,光明、灿烂、温暖。

  因此,在和孩子一起看《导盲犬小Q》时,父母应提醒孩子,不仅要看到小Q身上的美,还要看到那些照顾它的人们,特别是水户太太、仁井夫妇身上的美,并积极学习和追求这种美,使自己也成为有公益心、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看完电影,请对照一下自己:

  1.我对自己的宠物付出了足够多的爱,承担了足够多的责任了吗?当我准备养一个宠物时,我做好对它一生负责的准备了吗?

  2.宠物是一本很好的生命教育教科书,我是不是很好地阅读了它,并和孩子一起共读这本身边的“生命之书”?

  看完电影,请和孩子一起讨论:

  1.动物是不是像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在讨论之前,建议先快速阅读《动物解放》或《所罗门王的指环》。

  2.在节假日里,愿意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吗?比如,到福利院去,和自己同龄的孤儿们玩一天;到养老院去,与像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年龄一样大的老人聊聊天。

  看完电影,请和孩子一起研读:

  导盲犬: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犬,是工作犬的一种。经过训练后的导盲犬,可帮助盲人去学校、商店、洗衣店、街心花园等。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来”、“前进”、“停止”等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一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会引领主人穿梭在繁忙的人流中和街道上。

  此外,导盲犬还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攻击他们。即使是近在咫尺的小鸡、小猫等小动物,它们也不会去扑咬。在导盲犬的挑选上,要求其神经类型为安静型,这种犬学习虽慢,但学会的能力便终生不忘,能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