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洋洋洒洒写几本书。若概略言之,也很简单——吃喝拉撒玩,父母的一言一行,各种关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的创设与选择,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遭遇的好事坏事,即孩子耳濡目染、手足所触、嘴尝鼻嗅、心之所感,一切的一切皆是早教。也因此,我们实际上时时事事处处都在对孩子进行早教。或者换个说法便是,早教包罗万象。既然包罗万象,从当下做起就OK。
比如,赶上吃饭时间?很好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早教机会呀。你看看,如果细细地剖析,吃饭这件事带给孩子的教育内容还真不少呢:
让孩子自己吃,这是在锻炼他的手指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要去逼迫孩子,而要瞅准机会,在孩子跃跃欲试的时候大胆放手,让他在混乱中获得成就感,在混乱中走向秩序井然。
孩子使用筷子、勺子遇到困难,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个探索的过程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得到提升的机会。
若孩子小,还不会使用餐具,只会用手抓,这个抓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与成长的过程。或者孩子更小,只能看,对小家伙来说,这个看的过程不同样也是一个认知与体验的过程吗?
孩子拿到餐具,自然会尝试,若用不好,他会观察其他人如何使用,然后模仿,模仿失败再修正,继续尝试,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个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孩子N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地夹到菜,这种成功会让他欢欣鼓舞,他的自我价值感因此提升。
孩子N次失败后,恼了,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应对挫折的好机会。
吃饭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饭菜的色彩、形状、质地、味道、气味、大小、软硬度、多少、其他物理属性¡¡都在孩子的关注中。
吃够了,饱了;不吃,很快就有饥饿感。这种身体的感觉给了孩子一个探究前因后果的机会。这个看似普通的事情,实际上隐含了孩子思考与体验的过程。
跟家人一起享受就餐,这个充满关爱的温馨的家庭氛围带给孩子爱、温暖,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
就餐时,家人互相礼让,尊老爱幼,营造一个温馨的就餐环境,这是情感教育。
就餐时,保持安静,专注进食,偶尔交流时轻言细语,注意体态语言,对“厨师”表达感恩之情,并由衷地赞美食物,不浪费,先吃完饭的成员礼貌地说声“我吃完了,请慢用”再离开餐桌¡¡这些是餐桌礼仪的教育。
每顿准备一个菜谱,进食前/后让孩子了解菜品的名称、特色,或者与之相关的传奇故事,既识了字,又拓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饭后跟孩子一起规划下一顿的饮食,顺带将营养知识、健康饮食、与饮食相关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带进来,孩子既长了知识,又对饮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偏食挑食的概率自然降低。
餐前餐后,还可以就每道菜品随意编些小故事,或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一番,于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滋养。
……
看看,早教就这么简单。只要有心,时时事事处处都是早教的课堂。每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都可以隐含众多的教育元素,不着痕迹地传递给孩子许多。
若再有人问:“早教从哪里开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就变得很简单了?是啊,何必问从哪里开始呢?从哪里开始不是开始,只要我们有早教的意识,只要我们开始,便随时都在路上。
本文由中信出版社授权摘自 《让孩子天赋自由》一书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