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识字,不是洪水猛兽

  谈到阅读,自然就会想到识字。识字无疑为更好地阅读奠定了基础。不过,让孩子学前识字是件令人纠结的事情。很多人担心学前识字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孩子上学后厌学;孩子只专注于文字,忽视了图»­(有人认为孩子具有右脑优势,给孩子看图画才是更适合他们的阅读方式,对呵护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有益);担心孩子学多了,学呆了,学傻了,得不偿失……

  实际上,即便我们不给孩子识字的机会,到4岁左右,他们也会对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追着爸爸妈妈或者老师问:“这是什么字?”“那个字怎么念?”当他们从爸爸妈妈或者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答案时,他们的脸上往往呈现一副满足、喜悦的神情。不过,也有些家长被孩子追问时六神无主,内心纠结,不清楚到底该顺其自然教他呢,还是顾左右而言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免得孩子识字早,将来带来诸多的问题。可我觉得,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没必要遮遮掩掩。孩子感兴趣,那就顺势而为教给他好了。如若在他好奇心强烈时,我们避而不谈,孩子岂不很失落?他学习的积极性岂不被我们无意间打压?打压的次数多了,因为习得性无助,孩子或许再也没有了追问的兴致,甚至遇到其他想要一探究竟的事物时也拼命遏制内在的冲动,三缄其口。这样的方式难道就更适合孩子,对孩子更有益吗?

  教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我们给予孩子的方式正确,不抱着期望去灌输,不逆着孩子成长需求而动,而是顺势而为,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耳濡目染的机会,有什么不可以给予孩子的呢?识字也罢,其他也罢,孩子获得了,就多了一个垫脚石。有了这个垫脚石,他自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当然,孩子识字多,上了学之后确实有可能出现不听课的现象。不过,只要我们处理得当,这也不成问题。琛琛6个多月识字(识字的缘起在拙作《林怡说早教:育儿体验与感悟》一书中详细提到了),两三岁开始自主阅读。自主阅读为他打开了另一扇探索世界的窗户,带给他更多的愉悦体验,他因此变得更自主、更自信。当然,他的自主学习力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滋养。而这,正是他虽然身处应试教育大环境,却能轻松自在,不受应试教育的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候,我甚至有点庆幸他常常不听课,不写作业,偶尔挨老师一些批评。因为如此,他没有成为被老师一天到晚高高捧着的那个宝贝,不会有捧得高摔得惨的体会。又因为他成绩还算优异,没有什么令人无法接受的毛病,即便他不写作业不听课,老师也会在批评他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欣赏他。于是,一切都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在波澜不惊的学校生涯中,他可以更多地享受自主学习,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因此更快乐、更自在,我又夫复何求呢?

  实际上,只要孩子成绩优异,其他方面没什么大毛病,他在学校总还是可以站稳脚跟的。曾经有朋友好奇地问我:“既然琛琛不听课,也不写作业,那他上课怎么打发时光呢?”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不妨拿来分享一下。

  最初,琛琛确实会面临各种问题:挨批评,心情不爽。上课无聊,没事情可干,他只好玩铅笔、橡皮,以致那段时间,每天回到家,头一天晚上削好的十几支铅笔都秃了,甚至断了,橡皮两三天就碎为齑粉。当然,他也会与旁边的同学聊天,影响到其他孩子听课,招来更多的批评。然后,我们面临的是被请到学校。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这是老师都不太能够接受的一件事。所以,前期我们也头痛,需要在老师与孩子之间周旋,协­调关系。我的¾­验是,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把握两个原则,通常就不会有大问题:第一,给老师足够的面子。让老师意识到你明白他的好意,很感激他,并很重视这件事,同时也要向老师解释孩子的特点,虚心请教、探讨如何去帮助孩子。第二,不给孩子施加压力,跟他共情,表示理解他的感受,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以更正面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老师的批评,理解老师的一份好意,并提醒他,他的态度会带给老师什么样的感受,跟他讨论如何面对。如果孩子能正面地看待老师,心理上的压力就会减少,就不会因为老师“对他不好”而生起情绪,甚至因此厌恶上学。经过协调,加上琛琛自主学习力比较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参加区、市、全国性质的竞赛时为学校赢得荣誉,老师后来也释然了,不再给他施加压力,还给了他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又通过别的方式给了他约束:

  1. 给他找相关的课外书,要求他上课时间必须看老师给他的书。

  2. 当小助教,为同学辅导功课。

  3. 跟他讲条件:“如果你能打100分,就可以不听课。”

  当然,为了不听课,这些要求,小家伙都无条件同意了。

  实际上,不管孩子将来在学校遭遇什么问题,只要家长µ­定面对,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多与老师沟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孩子来说,识字这件事,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自然然,没什么好回避的。只要不强行灌输,不功利地看待这件事,因此带给孩子压力,而是在孩子喜欢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他面前,给他吸收的机会,识字也是一种滋养。

  人与人之间讲究一个“缘”字,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也处处都有“缘”的痕迹。机缘巧合,孩子接触了文字并对其产生了兴趣,学龄前便识了很多字,很好。若没有什么触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他没有识多少字,也很好。我们无意间的某个举动,甚至一个玩笑,一个孩子气的冲动,都会触发某种机缘,让孩子的发展转向。

  记得某天,利用餐前的几分钟,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叫“咕噜牛”的绘本,一边讲一边跟孩子们玩。孩子们很享受这短短的几分钟。过了几天,我突发奇想,将《咕噜牛》里面几个关键词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又拿去哄孩子们开心去了:“孩子们,你们看!林老师给一本书施了魔法,变成这样了。你们还认识它吗?”我将第一页“咕噜牛”三个大字亮给孩子们看,没想到,居然有孩子大声喊了出来:“认识,是咕噜牛。”我很惊讶:“哇,它变成这样了,你们还认识?我往下·­。这个!你们肯定不认识!”就这样,我一页一页往下·­,没想到,那几个关键词,孩子们居然全部认了出来。我们不曾正儿八¾­教过这个班的孩子识字,但每次给他们讲绘本,都会将书名亮给他们看一眼。就这一眼,积累起来,他们便印刻在心里了。

  识字就是如此,不必刻意回避,也不必煞费苦心去教导。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在玩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吸收、消化。早识字虽然会在孩子上学后带来某些问题,但是处理得当,它们一样可以转化成他成长的动力。

 

    本文由中信出版社授权摘自 《让孩子天赋自由》一书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早期教育 天赋培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