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的好家教是如何养成的?

葛优和父亲葛存壮葛优和父亲葛存壮

  人物档案

  葛优,1957年4月出生于北京,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进入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话剧团。1992年因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李冬宝一角而成名。1993年凭借电影《大撒把》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1994年主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演员。此外,他还获得过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主角和多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代表作品有《顽主》《活着》《大腕》《非诚勿扰》《让子弹飞》等。

  葛优称得上是我国当今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他不但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而且荣登戛纳影帝宝座。贺岁档电影拍一部火一部,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非诚勿扰》《让子弹飞》,葛优的冷幽默和独特表演风格已经贴上了“葛式制造”的标签。但生活中的他为人平和、有话直说,没有星光,没有星气,言谈举止如同街坊老友一般。他身上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他的父亲葛存壮是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当被问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时,葛老回答说:“如果一定要问我的代表作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葛优。”

  “谈话”伴随儿子成长

  把“德艺双馨”看得很重的葛老在总结自己的教子之道时表示:“我不敢奢谈教育心得,我只是谈谈我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我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就找他们谈话。也许大家觉得孩子犯了错、闯了祸后,应该轻则对他们大吼大叫一番,重则施以拳脚。其实,根据我的经验,孩子们更怕的是家长找谈话,尤其担心没完没了地谈。所以,谈话教育给孩子的印象比较深刻,一般不容易忘。”

  葛优小的时候是姥姥带他。一次,他做错了事,姥姥说他,葛优不但不听,还用脚踢了姥姥一下,而这一切正让父亲撞见了。父亲当时把葛优叫过来问道:“你刚才做了什么?”葛优低着头不吱声。父亲继续道:“你做得不对,姥姥管你,你为什么踢姥姥?”儿子犟着,不吭声。葛存壮一下就把小葛优夹在胳膊下,径直下楼到院子里,放下他,让他自己好好反省,自己转身回家了。

  儿子就站在原地哭了起来,葛存壮与家里的几位大人约定都不要理睬他的哭闹,要让他明白犯了这种错误是不能被原谅的。葛老说:“我不打,也不吼,但很严厉,就是要让葛优知道不尊重老人是大错!”

  葛优上小学时,父亲经常嘱咐他:“要听老师的话,功课要做好,要和同学搞好团结。”儿子上中学后,父亲常做的事是和儿子谈话。学校组织拉练,葛存壮叮咛葛优要不怕吃苦,积极上进。后来,葛优到农村插队劳动锻炼,一回家,父亲就提醒儿子,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干活,和乡亲们搞好关系……父亲的“谈话”在陪伴儿子成长。

  对于已成名的儿子,父亲一旦发现他的毛病和不足,仍不会随便放过,总要和儿子好好“谈谈”,直到儿子知错改了才行。

  小心呵护创作热情

  葛优小时候长得很瘦小,从小到大,没有表现出表演方面的才能,所以父亲根本没有想过把他往演员方面培养,更不会想到他将来会成为“影帝”。

  1976年,高中毕业后,葛优就到北京昌平插队养猪去了,这一去就是两年多,直到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看着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各单位也纷纷到农村招工,葛优坐不住了,回到家里和父母商量要考回城里。当时父母的意见是让他学点技术,可从小看电影长大的葛优,只是想做演员。

  那时,父亲因为饰演了很多反面角色,已经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明星,走在街上总会被很多观众认出来,这让葛优非常羡慕,于是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演员便成了他的梦想。

  带着这个梦想,葛优开始在各个艺术院校间穿梭,可长相并不出众的他连续考了多个院校都没能如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葛优退缩了。就在他准备再回去养猪的时候,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全总文工团要招话剧演员。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葛优决定再考一次。考试题目很简单,就是表演小品。但是表演什么呢?葛优没有了主意。父亲问他:“从你最熟悉的生活出发,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葛优说:“当然是养猪。”葛存壮又问:“养猪中你体验最深的事是什么?”葛优答:“喂猪的时候,我先赶走大猪,保护小猪,小猪吃饱了,我再放大猪来吃。”葛存壮说:“好,就表演这个。”

  带着《养猪》这个小品,葛优走进了考场。由于养猪就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所以葛优演起来非常自如。令他没想到的是,两年的养猪生活竟然成就了他的事业,凭借这个小品,葛优顺利地考上了全总文工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走进全总文工团后,由于没有任何表演方面的经验,葛优开始只能演一些群众角色。但是不管角色是否很小,出场时间有多短,也不论天气如何,地方远近,父亲都会来观看儿子的演出。看完后会和儿子聊一聊,帮儿子挑毛病。此时的父亲很注意话语的分寸,细心保护着儿子的创作热情。当葛优的母亲有一段时间张罗着要让儿子改行时,父亲没有同意。父亲和儿子谈话很少说理论,他告诉儿子的都是经验之谈,这些经验之谈让葛优受用一生。

  成名后的“知礼仪、守规矩”

  在葛优表演话剧的那段时期里,父亲对葛优的要求十分严格,也正因为如此,葛优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表演了6年话剧之后,1985年他终于等来了自己生平的第一部电影《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在这部电影中,葛优饰演一名都市青年。虽然《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并没有为葛优带来任何轰动效应,但是这部影片却为他打开了电影之门。其后,从《顽主》到《编辑部的故事》,再到《活着》,葛优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电影《活着》把葛优的事业推上了第一个高峰。1994年5月在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上,葛优凭借富贵这个角色夺得了最佳男演员奖,一跃成为国际影帝。之后,葛优接二连三地拿到金鹰、百花、金鸡奖,父亲心里很为儿子高兴,认为葛优的可贵之处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但他外表上却不露声色,只是反复叮嘱葛优,越是有点名气,越要格外谦虚谨慎。

  熟悉葛优的人,都知道他的家教很好。如今已扬名海内外的他回家时,看到迎面走过来曾经教过自己的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停下车,恭恭敬敬地问好:“老师您好!”并且势必要请白发皓首的老师先走,然后自己再驾车离开。老师们很感动,在葛老面前一个劲儿地夸奖葛优,葛老却不以为然地说:“您是他的老师,这是他应该做的。做人就是要知礼仪、守规矩,要厚道,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这跟他得不得奖,受不受欢迎没关系。”

  (张萌根据《葛存壮、葛优:“父子影帝”中国唯一》《葛存壮:葛优是我最好作品》等整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