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胡萍只在深圳见过一面,却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因为她对儿童性教育的探究吸引了我。一般人谈性教育往往在观念方面,而她既有科学的理念又有具体的界限和方法。也许,这与她受过医科大学儿科的专业训练和从医的实践有关,更得益于她长期执着于儿童性教育的调查研究。
我们自然聊到各自的孩子。说实话,任何人养育孩子都是一种历险,儿童研究者也不例外。
说起儿子,胡萍容光焕发,因为她儿子刚刚被剑桥大学生物系录取,作为陪读的母亲有充分的理由骄傲。但是,最让我好奇的不是剑桥,而是她儿子经常不完成老师的作业,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成果代替。在去剑桥大学面试的时候,她儿子除了生物研究报告,居然带去自己做西餐的图片集,并且因此受到剑桥教授的特别欣赏。
各位读者朋友想一想,一个不完成作业却着迷于生物实验和做西餐的孩子,如何面对高考?而又该如何折磨父母那颗万般担忧的心?所以,当胡萍流露要写一本关于教育自己孩子的书时,我自告奋勇愿意作序推荐。
当我终于看到胡萍的书稿,却因其过人的勇气与坦诚而备受震撼。
我没想到,胡萍会把养育儿子的详细过程包括许多隐私和盘托出。从儿子的吃喝拉撒睡,她都在努力发现和思考。读她的书既可以作为育儿的详细个案,也可以作为如何应对成长难题的具体参照。也许,她想借鉴教育家陈鹤琴的方法,以自己的孩子为个案,探索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我没想到,胡萍会对自己的教育过失有那么多细节的展示和反思。今天,多少人在粉饰自己的经历?当孩子考入名校,似乎父母过去的无知也变成真理。如果不是胡萍自己所述,我们无法想象,她会与孩子发生那么多冲突,并且是儿子的激情表白让她惊醒,从而发现自己的焦虑和扭曲。
我没想到,胡萍会对当今的教育有那么多批判,如鲁迅所描绘的那样,她用一个母亲的肩膀,为幼小的儿子扛住黑暗的闸门。她不轻信,即使对被视为经典的蒙台梭利教育和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流行也有深深的质疑。在我读过的各类家庭教育著作中,如此真实和犀利,如此个性和坦率,胡萍是不多见的一位女作者。她以虔诚之心,为读者端上自己的私房菜。尽管不够完美,胡萍的这本书已经是难得的佳作,其最重要的价值或许可以概括为四个启示。
一是把孩子的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
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孩子在12岁之前,能否和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情感,对其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至关重要。因此,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的陪伴。胡萍的非常之举是一直陪伴儿子到高中毕业。为了儿子的发展,她甚至抛家舍业,只身带儿子去成都和深圳求学。离开成都某学校时,胡萍既失去工作和收入又失去住房,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我并不赞成夫妻分离,而主张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因为夫妻关系对孩子影响极为深远。胡萍的特殊性在于,她在良好夫妻关系的前提下,剑走偏锋,助子成才。
当然,胡萍的有些做法不可复制,也不宜学习。她值得学习的是充分尽到母亲的天职,把孩子的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
二是不打扰孩子培养兴趣与专注
许多父母一边经常以喝水或吃水果等事由打扰正在做事的孩子,一边抱怨孩子做事情不专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恰恰相反,胡萍发现一岁多的儿子迷上玩手电筒,甚至能玩一个多小时,她从不去干扰孩子,她知道专心致志做事才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与许多父母信奉“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的口头禅不同,胡萍格外珍惜孩子的兴趣发展。当孩子逐渐长大,迷上做西餐,尽管课业紧张,胡萍还是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厨具和食材。直到高三高考,孩子依然兴致勃勃探究各种各样的西餐技艺,并且用心琢磨和实践。胡萍明白,孩子需要学习,更需要生活。
三是划清界限培育孩子的健康人格
我赞同韩国教授文龙鳞的一个重要观点,即10岁之前要教会孩子做人,特别是能明辨是非。可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里,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并非易事。比如,孔融让梨值得提倡吗?当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抢走该忍气吞声吗?对于诸如此类的现实矛盾,胡萍都没有回避,而是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引导孩子分清是非。
她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现代人,要有爱心和责任感。比如,当儿子在剑桥大学幸运地遇见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大师霍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与霍金合影留念,他摇摇头说,随便打扰大师是不礼貌的。
四是不怕碰撞与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某些读者以为,胡萍既然如此投入教育孩子,一定是脾气温和一切顺着孩子,那就错了。胡萍也会着急上火,也会委屈得大哭,甚至在盛怒之下,把儿子做好的大虾扔进垃圾箱。但是,即使在险些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她都会仔细听儿子的话,如果发觉孩子有理而自己无理,她会静默会道歉,甚至会请求儿子的一个拥抱。
对于胡萍,我是先读其书后见其人。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胡萍写书做研究居然是儿子在背后督促,因为儿子希望母亲有自己的追求与事业,并且以自己的自理和独立让母亲放心。于是,我们见到了学业有成的孩子,也见到了著述甚丰的母亲。多年前我们在研究中提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如今我可以说,胡萍母子就是共同成长的楷模。基于以上理由,我愿意向天下父母与教师推荐胡萍的这本书,不是因为孩子考上剑桥大学,而是教育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爱心、责任与智慧。
(作者系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