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踏出家门时,看不见的情绪成长

  喜、怒、哀、乐,情绪每时每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上演,可是我们却常常忽略它。

  情绪是个体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心理学家们将情绪智慧(情商)与智商相提并论,良好的情商可以帮助人们更充分地发挥智商的作用和效果。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0~6岁阶段,是宝宝情绪能力萌芽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和宝宝朝夕相处的您,是影响宝宝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将和大家分享三个在早教中心发生的情绪故事,为什么以早教中心为背景?一是,早教中心是大多数宝宝走出家门后遇到的第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化场所,对宝宝和家长来说,是情绪能力的练习场和试金石;二是,提起早教中心,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都是宝宝学到了什么技能或本领,却很少能意识到,在有专业老师在场的早教中心,如果家长对宝宝的情绪有足够的关注,并“利用”得当,那么宝宝的情绪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发展。这便是我们在本次专题中想特别提醒家长的。

  挑战你和宝宝情绪能力的时刻来了

  文/吴玲玲

  知识链接:

  情绪能力包含了三方面:

  情绪表达——经常表达积极情绪,较少表达消极情绪;

  情绪知识——正确分辨他人的情绪和导致致情绪的原因的能力;

  情绪调节——以恰当的强度水平表达情绪,以便成功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

  你是否意识到,当宝宝踏出家门时,你和宝宝都将经历一场“情绪能力大考试”

  我们知道,情绪在宝宝发展社会关系、探索世界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在不同的年龄段,宝宝所经历的情绪体验和家长的应对是不同的。

  0~1岁,宝宝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情绪经验相对比较单一,亲子之间也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情绪互动模式,对父母的挑战相对较少。

  而1岁之后,很多宝宝开始走出家门,如在小区玩耍,在公共场所提供的儿童游戏区嬉戏,或者去早教中心,总之和同龄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交往和游戏机会。这个时期,很多爸爸妈妈发现,宝宝的情绪体验更加多样了,恐惧、生气等负性情绪引发的哭闹时有发生,之前的得心应手变成了束手无策。

  情绪的发生与情境密切相关。走出家门,和同伴交往,对宝宝来说意味着哪些改变呢?我们以早教中心为例:

  ?    从熟悉的环境进入到陌生的环境;

  ?    从相对单一的游戏环境进入更为丰富的游戏环境;

  ?    从“不对等的亲子关系”进入“对等的同龄人关系”的交往情境。

  生活、游戏场景的转变大大增加了宝宝情绪体验的复杂性,这对宝宝和家长来说既是很大的考验,也是成长的机会。

  在早教中心,对宝宝来说,是丰富情绪体验、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学着处理自己情绪的良好机会。 

  对父母来说,是观察宝宝情绪反应、学习处理和引导宝宝情绪、调整发展家庭中原有的亲子情绪互动模式的契机。

  下面我们将分享三个在我们早教中心发生的情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老师对家长处理“情绪事件”的观察与点评,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思考,假设我遇到这种情况时,我该怎么做呢?我是否能通过这场考试呢?

  早教中心的情绪故事1

  集体生活中的人际相处三部曲

  文/陈文英 逗逗妈

  据逗妈介绍,逗逗是个情感丰富且敏感的宝宝,高兴时欢乐的情绪能感染周围人;和同伴发生“冲突”时,处于“下风”的他会显得好委屈,通常是大哭一场,甚至事后看到同伴也会有意避开。那么逗逗来早教中心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早教中心的第一个学期,我们见证了在逗妈的积极引导下逗逗参与集体生活的人际相处三部曲,迈出了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以下是逗妈的记录。

  第一阶段:以自我为中心

  上早教中心的第一个月,几乎每个孩子都各玩各的,偶尔有接触,身边的大人也会忙不迭地把孩子抱开。我鼓励逗逗跟人打招呼,抢玩具时,我试着转移他的注意力,希望他学会轮流与等待。开始逗逗并不能忍受得不到想要的玩具的情况,会哭会闹,但慢慢也认清了“在这里不是他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不过依然与别的小朋友没有交流。

  第二阶段:冲突让他害怕和逃避

  第二个月,在一次活动中,逗逗抱着小熊,让小熊玩滑梯,他一人站在滑梯口,挡住了其他小朋友。站在他身后的女孩着急了,趴在他背上一口咬了下去。当时他就懵了,随后大哭不止。在一旁的我轻轻搂着逗逗,告诉他:“没关系,小姐姐也想滑滑梯,你挡住滑梯了呀!来,我们下来让小姐姐滑滑梯……”宽容的态度、微笑的脸庞、轻松的解释让逗逗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随后我说:“逗逗和小姐姐拉拉手吧。”当逗逗伸出小手时,我微笑着回应他。

  但是阴影并没就此消失。有了“被咬”的经历后,当他身边有小朋友经过或者离他很近时他会紧紧抱住我的腿,嘴里嘟囔着:“怕……怕……”看到他有这样的反应,我倒认为是一件好事,至少他意识到这个环境中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我不强迫他接纳别的小朋友,但没有停止对他的疏导,比如:“跟小弟弟握握手好吗,我们一起玩好吗,看,这个姐姐多棒……”慢慢引导他关注身边的伙伴,尝试与伙伴进行友好的肢体接触,淡化他的恐惧。

  第三阶段:尝试分享

  渐渐地,逗逗在我和老师的鼓励下变得非常愿意跟人打招呼,手里的玩具也愿意让给别人玩。逗逗在分享玩具后慢慢不再惧怕跟伙伴的相处,哪怕有小朋友从他手中拿走玩具,他也没有过激的反应。虽然交换分享玩具的过程需要我再三地引导与鼓励,但当他把手里的玩具递给其他小朋友时,我总是第一时间赞扬他:“你真棒,逗逗像个大哥哥了!”每每这个时刻,逗逗的脸上会绽放出很不一样的光彩,有点神气,也有得到鼓励的骄傲!逗逗经历了一个学期,终于迈出了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听听老师怎么说:回避矛盾的背后是剥夺了孩子体验负面情绪的机会

  和大多数中国城市家庭的孩子一样,逗逗在家中也是长辈围绕左右。正因为现代家庭6+1的模式,让幼儿产生了一种唯一性心理,使得孩子在成长最关键的时刻缺失了分享的意识和机会。

  在早教中心,与同伴发生摩擦、碰撞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也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宝宝之间发生了小小的冲突,很多大人是采用回避法,“我们走吧,到那里去玩”(暗示:某个宝宝对我们有“威胁”)。这么做,看起来是避免发生冲突了,其实是让宝宝避开委屈、哭闹、害怕等负面的情绪体验。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一旦宝宝独立开始面对集体生活(就在眼前的入园),当他独立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该怎样去解决呢?逗妈的做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早教中心的情绪故事2

  共同游戏的快乐

  文/朱佳燕

  从“我玩你不玩”到“我们一起玩”

  这一天,21个月的熙熙和往常一样在早教中心的蛋蛋椅上和妈妈玩“躲猫猫”,熙熙把蛋蛋椅上的帐篷拉上拉下,可开心啦!就在这时,16个月的小蛤蜊看见了,踉踉跄跄地走过来,小手不停地挥动着,好像在说“我也要玩”,妈妈拉住小蛤蜊轻声说:“我们等姐姐玩好了再玩好吗?”而正在陪女儿玩的熙熙妈妈边把熙熙从椅子里拉出来边说:“我们让给妹妹玩吧!”

  其实两个宝宝都不希望给对方玩,小脸拉长了,小嘴撅了起来。就在这时,小蛤蜊趁大家不注意,咕噜一下钻进了椅子里,站在旁边的熙熙呆滞了3秒钟,走上前去用力地将帐篷拉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蛋蛋椅,气氛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些紧张。结果,熙熙蹲下身子偷偷往缝隙里瞧一瞧,好像在学着妈妈和自己玩耍时的样子。当熙熙把帐篷拉上去的时候,小蛤蜊坐在椅子里开心地笑出了声。

  两个宝宝就这样一来一回玩了3次,之后小蛤蜊干脆自己从椅子里面拉下帐篷,此时小蛤蜊的妈妈在旁边问椅子前面的熙熙:“妹妹在哪里?”熙熙则从外面将帐篷拉上去找妹妹,小蛤蜊的妈妈接着说:“妹妹在这里。”小家伙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个蛋蛋椅故事中,孩子们经历了这样的情绪变化:

  熙熙:1.刚开始和妈妈一起做游戏时,心情感到愉快。

  2.当有妹妹加入时,有些抗拒和不高兴。

  3.愿意主动和妹妹一起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找到了乐趣而感到快乐。

  小蛤蜊:1.看到姐姐做游戏,好奇心增强了。

  2.趁大家不注意时坐入蛋蛋椅,试探姐姐的反应。

  3.最终和姐姐一起做游戏感受快乐,内心得到满足。

  听听老师怎么说:家长别急着“站出来”,给宝宝反应的时间和空间

  早教中心的宝宝大多在1~2岁之间,因为玩具发生争抢是常事,争抢的过程中宝宝会感受到不快乐的情绪。

  同时,在集体环境中宝宝也会很容易将别人的情绪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当宝宝看到别人高兴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当看到别人伤心的时候也会跟着一起流眼泪。所以,宝宝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如何帮助宝宝在这种小事情中从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快乐的情绪呢?蛋蛋椅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1.放开宝宝的手,提高宝宝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

  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和控制自我的情绪。当妹妹蛤蜊坐进椅子后,熙熙的妈妈并没有阻止;而当熙熙用力拉下帐篷时,蛤蜊的妈妈也没有责怪她,这为后来“剧情”发生戏剧性的转变留下了空间。两个宝宝在没有妈妈约束的情况下,妹妹的快乐带动了姐姐,姐姐的高兴影响着妹妹,两个人玩比一个人玩还要快乐。

  2.增加游戏情节,激发宝宝乐意游戏的快乐情绪。

  蛤蜊妈妈和熙熙妈妈及时配上解说词“妹妹在哪里”,“妹妹在这里”,以一种游戏的口吻鼓励两个宝宝一起做游戏,这时宝宝们的消极情绪随着妈妈的话语慢慢减弱,逐渐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

  当宝宝在早教中心或其他的公共场所和同伴有争议的时候,爸爸妈妈更应该关注宝宝的情绪,而不是过于紧张和计较,“明明是我们宝宝先来的”,“我们今天吃亏了” ,“我不能让宝宝受欺负”等问题。当爸爸妈妈的状态是松弛而平静时,自然也能带给宝宝积极的影响。

  早教中心的情绪故事3

  尊重宝宝合理的情绪宣泄

  文/吴蕾萍

  凯是一个25个月大的混血儿。一次,他来到积木区玩,妈妈紧随其后。两人将积木一块挨一块地摆好,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小床”,看凯也能独自摆放了,妈妈退到了后面,悠闲地看着。

  一旁的承看了一会儿后,爬上了凯的“小床”。起初凯只是停止拼搭,无奈地看着承,而后用小手指指爬上自己“小床”的承,似乎是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只见趴在床上的承抱起一块积木往后退去,眼看自己的“小床”破损了,凯不高兴了,哭了起来。承则捧着积木注视着凯,并没有想要归还的意思。这下凯更伤心了,妈妈抬起头注视着自己的儿子,然后在一旁鼓励凯用旁边的积木修补“小床”,可是,凯并不乐意,于是妈妈帮忙补上一块积木,凯的情绪平复了些。

  可此时,一旁的承放下手中的积木又爬上了“小床”,不愿下来。凯的不悦再次被激发,一旁的妈妈还是心平气和地再次搬来积木,示意儿子重新搭一个,凯推动着妈妈捧着积木的手,要求妈妈为自己搭建。于是,妈妈在一旁搭了一个新的“小床”。

  此时,在一旁看着的承又从原先的作品上下来,来到了新作品前,看了片刻后又爬了上去。当他从“小床”上滑下来时,有一块积木松动了,“小床”又一次被小伙伴弄坏了。在这个过程中,凯叫过,趴在积木上挥手驱赶过,但自己的“新床”还是没能“幸免于难”。这一次凯更生气了,先是躲进妈妈的怀抱,过一会儿,他离开妈妈的怀抱,用叫得更响的声音和更有力地伸出手臂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此时的妈妈还是笑着把“小床”整理好,并对承说了一点什么,承也搬起一块积木放在了修复好的小床的旁边。此时的凯也许并不认可这个多角的小床,他用手推开了小伙伴拼上去的那一块积木。

  在一旁的承又一次上前搬起被挪开的积木。这一次凯彻底哭了,哭声越发厉害,持续时间也更长了,再次依偎到了妈妈的身边。看着委屈的儿子,妈妈抱着他抚摸他的背……

  听听老师怎么说:不和谐的游戏背后是一次情绪体验

  我们先来说说两个宝宝情绪变化。

  开始凯和妈妈一起拼小床,宝宝玩得非常愉悦,但当小伙伴介入时,他似乎并不欢迎,但也没有明确地表示。而后小伙伴的破坏行为,引起了凯的不满,他用不同级别的哭、不同高低的声音、不同力度的身体语言表达了自己不断升级的不满,在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凯依偎到妈妈的怀中,也许这是他觉得最安全、最有安慰的港湾。

  而一旁的承可能开始只是对积木感兴趣,但自己无意间的参与行为,引发凯一系列的情绪升级后,他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玩伴的情绪,并以此为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搬离积木的行为,也许他后来的“破坏”行为是故意的,但他并没有能力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所以,他需要在实践中尝试、体验、受教育……

  两个宝宝虽然都是在玩积木,但因为有着各自不同的玩法和需要,使得他们的情绪也被彼此的行为影响着,所以,游戏过程看似不是那么的协调、和谐,但彼此都关注到了“他人”在自己游戏过程中的存在,这是两位宝宝最大的收获。

  凯的妈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句的说教,始终关注着凯的心情,用尊重和理解的方式来影响儿子和承。如修复被小伙伴拆坏的小床,在一边重建一个小床,指导小伙伴在小床边放上积木(尽管没有被接受)……当儿子依偎着自己时,她也没有过于紧张地去呵护(这样会放大宝宝的消极情绪)或者用“别哭了,别哭了”来强行阻止、压制宝宝的消极情绪。妈妈给予了凯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绪的机会,同时,让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体验到: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在不故意伤害别人的前提下,都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宣泄一下不良情绪。值得一提的是,凯的妈妈在这几个回合中始终不惊慌、不急躁,值得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带承来的阿姨没有介入其中,事后她告诉我:“当时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做,所以,就看着,反正老师也在,老师一定有办法的。”承的阿姨说出了很多“无为型”家长的想法。其实,面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家长虽然不用马上加以制止,容许宝宝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和需要,但也需要帮助宝宝把他自己的行为与他人情绪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宝宝以更有建设性的方式与同伴互动,如提醒承:“凯怎么哭了?你把它的积木推翻,他不高兴了。怎么可以和凯一起开心地玩呢?我们在凯的小床边造个柜子吧。”

  有效引导宝宝情绪的“三要”

  文/吴玲玲

  0~3岁,是宝宝情绪能力萌发发展的重要阶段,情绪能力发展的良好开端对宝宝的自主性、认知及社交技能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做一个合格的、有效的情绪引导者,父母需要做到“三要”:

  一,要敏感并接纳宝宝的情绪需要

  同样一个场景,敏感的父母能捕捉到宝宝内在的情感需要,接纳宝宝,并做出合适的回应;而不敏感的父母则往往关注自身或外在的需要,让宝宝去遵从外在的要求,导致宝宝情绪失控。

  例如宝宝走到早教中心门口了。她紧紧抓住妈妈的手,往往是表明她有不安全感。不敏感的妈妈往往会忽略或否认宝宝的情绪需要,“宝宝你不能老是这样,要多多锻炼”,“你抱着妈妈的腿妈妈怎么走路啊,快松开。”结果宝宝大哭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应该这样做:

  1.捕捉到宝宝的需要,予以回应:推断宝宝的情绪原因——宝宝可能有点怕生,有点紧张;蹲下身,抱住宝宝,给予回应。

  2.接纳宝宝的情绪,给情绪命名:“宝宝,你有点怕怕吗?”

  3.给予心理安抚:“妈妈会和你在一起的。你看,姐姐已经来了呢,在穿鞋子了,我们进去和她一起玩好吗?老师在和我们打招呼了呢,我们招招手吧。”

  宝宝的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对宝宝各种类型的情绪,父母都要予以接纳。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善于“阅读”宝宝的情绪线索并及时做出反应,宝宝就比较平和容易抚慰,探索环境的兴趣更强。如果父母总要等到孩子大发脾气才去抚慰,经常处于应激状态的大脑就不能正常发育,会导致宝宝容易焦虑、冲动,调节情绪的能力减弱。因此,敏感并接纳宝宝的情绪是有效引导的第一步。

  二,要给与宝宝学习情绪处理的机会

  宝宝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积累情绪处理的经验。0~3岁的宝宝正处于情绪理解和表达的萌芽期。1~2岁的宝宝逐渐从“自我中心”中脱胎,开始认识到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他们所面临的情绪事件情境也越来越丰富。

  早教中心为宝宝提供了同伴接触机会。但是由于宝宝缺乏同伴交往经验和能力,往往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带来大量负面的情绪事件。面对这种情况,有的爸爸妈妈视同伴接触为矛盾与冲突的源头,避之不及;缺乏情绪体验和情绪处理经验的宝宝,自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冲突,也不能学会认识他人的情绪,这对他的社会交往是不利的。

  面对宝宝因同伴冲突引发的情绪事件,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1.少干预:成人首先要以平常心处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要总是试图去干预宝宝的冲突,让宝宝有充分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在互动中达成同伴间的相互教育。

  2.给予情感性的解释:当宝宝引起他人的痛苦时,要向宝宝解释,如“咪咪哭了,他一定很痛,你咬人是不对”,“玩具是冰冰在玩,你抢他的玩具他不高兴”。

  3.示范或建议解决问题的方式:如轮流玩“冰冰玩好了我们玩”,交换玩“宝宝你有什么好玩的玩具可以和冰冰换着玩”,以互补的形式一起玩“冰冰在搭房子,我们在旁边搭一个滑滑梯吧”。

  三,要给予宝宝良好的情绪社会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宝宝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社会性参照,可以促进宝宝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和交往对象,发展认知和交往能力;而不正确的社会性参照则会导致宝宝的不良行为和情绪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宝宝的探索和操作,不利于宝宝的发展。

  譬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宝宝摔跤的情境中,有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地大叫“哎哟”,焦急地跑过去,惊慌地察看宝宝有没有摔坏了,这种把惊慌、担忧、心疼直接表露出来的方式传递给宝宝的信息是:“摔跤是件可怕的、危险的、会让你很疼的事情,以后不可以这样玩”,于是原本不怎么疼的宝宝会吓得大哭起来。而有的爸爸妈妈则会鼓励宝宝:“没关系,自己爬起来,继续去玩吧!”这两种父母提供了宝宝不同的情绪社会性参照,也必然塑造会出不同个性类型的宝宝。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良好的情绪社会参照者,需要做到:

  1.尽量多地使用积极的情绪表露和语言语调,鼓励宝宝的探索行为:如微笑地注视宝宝的活动;

  2.对宝宝在探索或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不要大惊小怪,在判断没有大碍的情况下鼓励宝宝继续活动。

  3.多对宝宝的积极情绪作出反映;对宝宝不适度的哭闹行为予以忽视;同时日常游戏时可以较多地模仿宝宝感兴趣、高兴、吃惊的表情,较少模仿愤怒和悲伤的表情。

  作者简介

  吴玲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儿童社会性和认识发展”为研究方向,曾获“上海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参与多项国家级、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和书籍撰写,曾赴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色列、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头像在2013.9A)

  任教感悟:教育不仅让受教者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能让教育者成为更好的自己。

  吴蕾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毕业,从事幼教工作30余年,幼教高级教师。曾赴日本、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头像在2013.9A)

  任教感悟:孩子是按“自己的大纲”学习的,教师要尊重孩子的玩性,学会先看后“教”。

  陈文英:幼教高级教师,从事幼教工作14年,曾赴墨尔本大学进修儿童公平教育。

  任教感悟: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可爱的环境中玩耍。

  朱佳燕:幼教一级教师,从事幼教工作7年。曾赴韩国参加泛亚太幼教国际年会。

  任教感悟:孩子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本文由新时代出版社授权摘自《为了孩子》 杂志

 

文章关键词: 孩子情绪能力 心理成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