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爸爸的位置”

  回到“爸爸的位置”

  我曾经因为腰受伤而住了一周的院。住院的时候许多人来看我。每个来看我的人都会投来各种问题——有人说希望像我一样在医院待一周就好了,有人则担心我在医院里孤单。

  其中最难回答也很难闪烁其词的问题就是:“想念两个孩子吗?”很难回答的原因是实际上很想他们,但用“想念”来表达不确切。孩子在姥姥家的时候或我上班不在家的时候,对孩子可以用“想念”来表达。因为我没有脱离“爸爸的位置”,所以可以很安心地在心里回味想念的感觉。

  但是我出乎意料地受伤了,在没能尽到我当爸爸的责任而脱离“爸爸的位置”的时候,“想念”这个词听起来很感伤,而且不能说明我的心情。

  我要寻找爸爸的位置的理性优先于感伤的情绪。听到孩子从姥姥家打来电话说“爸爸,我想你!”的时候,我确实很想孩子,但是没有想跑过去看他。但是在医院里听到孩子说“爸爸,我想你!”的时候不一样,让我很想跑回家看他。我不只是因为想念而跑过去,而是想在孩子辗转反侧的时候用手轻轻拍拍他;想代替只能待在家里照顾刚出生的二儿子的妻子,带大儿子出去兜兜风;想再一次深情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我住院之后妻子因为担心我而奶水不好,我渴望让妻子的奶水好起来,好让小儿子能吃饱。

  我不只是想念他们,而且不希望他们受委屈,想成为他们的靠山。这不是一种单纯的想念,而是一种想回归本来位置的欲望。见与不见则是之后才考虑到的事情。

  “爸爸的位置”越来越难坚守

  “爸爸”的位置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爱,还意味着作为爸爸的存在感——想成为孩子们的靠山、想为他们遮风挡雨、想成为温暖的怀抱。有很多电影都在刻画因尽不到爸爸的责任而自责、努力为孩子负责的父亲的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有时候做得不够或行为草率,有时候被指责是没有当爸爸的资格,但是他们都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尽到自己的责任。

  爸爸的位置有时候给爸爸带来很大压力。但是脱离那个位置就会不安,并且会坚持重新回到爸爸的位置。就像守门员不能远离球门,必须尽快回归自己的位置一样。

  爸爸的位置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动摇。孩子们小时候,爸爸的位置很明确,但是随着孩子们的长大,爸爸的位置变得模糊了,爸爸会因为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摸不着头脑。

  就像钓鱼一样,鱼若小,只要紧握渔竿,就能抓到鱼。但是随着鱼越长越大,即使努力抓住渔竿也不能很容易地抓到鱼了。鱼会四处逃窜,而你会觉得你能做的只是抓着渔竿。孩子小的时候,爸爸是坚强的靠山,但是这座山却在不断地变小,孩子们终究会离开这座山奔向更广阔的原野,对于孩子来说,爸爸的怀抱也渐渐变得狭小了。

  现在的孩子青春期会提前到来,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反抗现有的权威了——为什么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能玩电脑游戏;为什么没经过允许就打扫我的房间;为什么不能和朋友多玩一会;妈妈爸爸不遵循我的规则,为什么我要遵循他们制定的规则;为什么要尊敬老人;为什么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孩子们就这样无数次地否定现有的秩序。但是这样的质疑和抗议还在理性的范围之内,可以用对话沟通的方式解决,也是一种幸福。但是如果到了感性的领域,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孩子们小时候只要我在他们的身边,就会有爸爸的位置,但是孩子们越长大,我就越难找到爸爸的位置。

  在长长的隧道中也会触礁

  我不喜欢所谓的“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的说法。理由有两个,其一是容易产生一种把和孩子相处中遇到的困难都归结到青春期上的感觉。所有事情都不是单方面的过失,几乎双方都有过失。如同海因里希法则(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所说,事情在发生之前必然有诸多征兆。因此不能把事情的原因归结到青春期上。

  另一个理由是觉得青春期像麻疹一样,只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狂风暴雨就会过去,然后就会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但是这段时间很长,是成长中必然经历的痛苦,就算穿出隧道,也不会回到以前的样子了。

  所谓 “爸爸的位置”的这艘船在穿过青春期的暴风雨时有时会翻船或撞得面目全非。过去累积的信赖或许有助于忍过一天的暴风雨,但是如果只依靠这一点,船很快就会沉没。

  大儿子已经要穿过青春期这座长长的隧道看到希望的曙光了,现在小儿子又走进了隧道,开始了又长又艰险的历程。

  我也有过伤痕,也有过无数次触礁的危机,但是都安然地挺过去了,又找到了“爸爸的位置”。孩子小时候,只要我努力寻找“爸爸的位置”,就能按照我所规划的找到“我的位置”。但是第二次找到的“爸爸的位置”不是我自己宣称就能找到的,而是在和孩子们不断地冲突、争吵的过程中,有时妥协、有时互相认可,就这样一点一点造就而成的位置。

  弹簧会再次复位

  在第二次寻找爸爸的位置的艰难过程中,我再次思考父母是什么样的存在。能用一句话定义父母的概念吗?如果有人能用一句话定义父母,那就说明他还不是父母。

  爸爸的位置好像存在于辽阔的光谱中。光谱的一端是可以付出一切的爸爸,另一端是失去和孩子之间的信赖感而努力靠近孩子的爸爸。爸爸在这两端的丰富情感中,用多种感觉填充着父母的概念。

  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任何情感都不能往返于这对立的两个极端之间。除非是圣人,谁都很难做到为了他人而无限地牺牲自己,通常在达到最后的极端之前,人们会冷静地断绝关系。因此,如果不是父母子女之间,感情很难往返于这两端。

  我也是经历了这两端的所有感情,只是能再次找到“爸爸的位置”是由于能很快地恢复感情。虽然我下决心孩子在向我道歉之前不跟他说话;或者孩子在改正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和态度之前,绝对不消气,但是过了几个小时或一两天的时间后,又担心起孩子是否会受伤,我应该先和孩子说话,以后再慢慢地解决问题,就这样我退让了一步。

  如果问我是如何穿过长长的隧道找到爸爸的位置的,我会回答“我的弹簧坚持着没有被拉得很长。” 如果生气,信赖会崩盘,那么弹簧就会被无限制地拉长。但在放开弹簧后,拉长的弹簧就会在某一点回到原来的位置,再重新开始和孩子的关系。有时恢复时间会加长、恢复能力会降低,但是大体上还是会回来的。虽然不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经历多少矛盾,要往返于冷与热、痛苦和喜悦之间多少次。

  我认为这是所有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在穿越长长的隧道的过程中要经历千锤百炼,但是可以再次寻找到“爸爸的位置”。当然,在此之前和孩子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和无数的交流对于加快恢复时间和提高恢复力会有一定的帮助。和孩子分享过的对话虽然已经变得干枯,但也可以成为润滑剂,对于缓解弹簧被拉长起到一定的作用。

  爸爸的位置是一种在摇摆中逐渐具备的一种不完整的位置。将来我的位置还将摇摆得很厉害,但是我确信为了再次回归原位,只要一直努力,就会再次找到爸爸的位置。

 

    本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摘自《从笨爸爸到好爸爸》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爸爸的位置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