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岁: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

  升入小学的孩子开始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什么是重要的?我应该相信谁?哪些榜样值得学习?这期间,来自同龄人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孩子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待人接物方式。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对孩子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孩子此时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他们迎接将来的人生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与家人的关系缺乏足够坚固的基础,这段时期很容易使孩子困惑,甚至误入歧途。

  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会带着一些得力的“法宝”过渡到这一阶段:

  ● 信任他人的能力

  ● 关心他人的能力

  ● 敏感地分辨对与错

  这些是这类孩子身上的优点,实际也是这类孩子的本质——敏感和信任。

  早期的同理心

  进入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另一项长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物,由此他能够预知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什么影响。他的道德感正在建立,而他首先要学会的是关心他人。由于他的感受得到了父母的理解,所以能够理解其他孩子的感受,因此他能够想象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看到一些小孩言行刻薄,他会觉得不安。不论受害者是自己还是其他人,残忍和取笑都是幼儿难以容忍的行为。他们或许不知道当同龄人之间发生嘲弄行为时该怎么做,而你能够帮助他们应对这种艰难的处境。这时父母应该花更多时间倾听孩子,并给出建议。关系亲密的父母和孩子应该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能仅仅由父母发号施令。

  合理的负疚感

  进入童年中期时,孩子已经有了一套内在的行为准则,当他违背准则的时候内心会产生负疚感。也就是说,他对自己行为的对错是能察觉的。如果孩子说了谎,那么在澄清谎言之前他都会感到不安。若是违背了家人教给的价值观反其道而行之,在酿成大错之前他也会迷途知返。对小孩的感受敏感的父母,早已教会了孩子听从内心的声音,从而明辨是非。

  缺少亲密联结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信任、敏感和关怀。他的内心中并未建立是非观念,缺少内在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无从期待他身边人的行为。他的价值观随着冲动、心血来潮的念头或最近交往的朋友而改变。他的道德感像棉花糖一样绵软无力。严重缺乏与人联结的孩子,很可能毫无悔恨感,也不认为他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一旦违背了家人期望的价值观,就很难回到正轨,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踏上正途。

  俗话说的“从娃娃抓起”是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婴儿期接触到的关系模式形成了大脑沟回。家庭营造的情感氛围也是如此植根于儿童的大脑的。亲密的父母通过帮助孩子理解家庭和道德规范的本源来引导孩子。这份体贴令小孩感到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有掌控权。亲密的父母相信孩子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当孩子面临困难挑战的时候自己也能够帮助他,一同想出解决办法。相反,与孩子有隔阂的父母,强迫孩子遵守家规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严惩,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无力感,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是毫无意义的。不论是在儿童时期还是成年后,这些孩子很难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

  公平规则

  “这不公平”是儿童最常见的抱怨。然而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有强烈的公平观,明白规则的必要性;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对规则不感兴趣。“不公平”对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意味着“对我不公平”。这也是当今世界普遍的症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得独占鳌头,否则便一文不值。

  道德素养

  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把父母当作榜样,恪守能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好处的道德观。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则不同。因为他从根本上没有打好坚实的道德基础,所以只会选择更轻松的价值观,或者是能让他在同龄人中受欢迎的行事方法。他将会成为随之而来的不良影响的受害者。

  西尔斯成功育儿法

  在本章中,我们分享了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基本方法。我们把这种育儿方式称为“亲密育儿法”,即西尔斯成功育儿法。“亲密育儿法”会对小孩的成长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它也是一种和你的孩子建立联结的方式,这种联结使亲子关系更为自然和充满乐趣。你会看到孩子将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受益,例如健康、自尊心、和父母愉快相处以及自律。你越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就越信任你,因此你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纠正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这种默契将贯穿孩子的婴儿期直到整个青春期。

  那么到底亲密育儿法如何才能发挥效用?以下是亲密育儿法建议的你和孩子自婴儿期开始建立联结的一些具体方法:

  亲密育儿是一种了解孩子的练习

  接受亲密育儿法的宝宝与你度过了许多亲密的时光,使你培养出了对孩子的第六感。妈妈、爸爸,还有其他看护人,能够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纠正,学会了如何正确回应宝宝,创造一切条件让宝宝发挥最大的潜能。父母和看护人也学会了何时应该说“不”,能够找准时机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他们知道宝宝在想什么,这种能力随着宝宝的成长和日渐独立而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种能够读懂孩子心思的能力是亲密育儿中最重要的一环。你所做的其他任何让孩子顺利成长的努力,都基于你对孩子独特个性的充分了解。

  亲密育儿让孩子更容易遵守规则

  与孩子建立的联结,使父母在孩子长大一些后还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从而不难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想法。他们始终提前替孩子着想,引导和规范孩子好的行为,而不总是等到孩子做错了事才去纠正。采用亲密育儿法的父母和孩子建立了好的关系,所以很少需要找到某种“对的方法”去管控孩子的行为。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通常表现良好,很少做错事,这是因为父母让他们明白:父母期待他们好的行为,他们是安全的、被爱的、珍贵的。

  亲密育儿基于互相信任

  当父母读懂宝宝的暗示,并敏感地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当父母不断地回应宝宝的信号时,父母也渐渐相信自己能读懂宝宝的暗示(至少大多数时候如此),并逐渐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做出回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信任是很重要的。当孩子对来自周围人的关怀产生信任时,信任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孩子眼中的世界就是温暖和值得信任的。这听起来可能过于理想化,但我们相信,个人需求能够得到回应,是人生满足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较为疏远、较少回应的育儿方式不能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父母担心宠坏孩子,或是为了不让孩子操控自己,就不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需求。想要完全掌握控制权的父母把信任看作是单向的:孩子应该相信父母的经验。但这样成长的孩子不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许多父母相信,依赖于设定规则和程序的育儿方式更好、更方便,但承诺能让宝宝安睡一整晚且“不难伺候”的育儿法,采用的是类似于“让宝宝哭个够”的伎俩,会使父母漠视孩子的需求,最终导致对孩子的渴求不敏感。当父母对孩子的哭泣充耳不闻,或者试图让孩子盲目遵守设定的规则时,那么亲子关系已经岌岌可危了。宝宝可能变成了“好孩子”,至少是“方便的孩子”,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与人沟通。大一些的孩子可能能够遵守规则,但也仅止于此,他们不会从中受益。父母和孩子最终不再信任彼此,也不相信自己。

  我曾经听说过中国竹子的故事。竹子在播种后很多年里,看上去都是幼芽的状态。但在这些年里,种子在地下扎根很深。到了第五年,竹子能长到一层楼高。为什么它能长得这么好?因为深埋于地下的根为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我们相信,通往成功的道路是从早期亲密育儿开始的。然而,无论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都不应该承担所有的功劳或者过错。在资源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你的努力抚育孩子。其他的就交给孩子吧。父母在童年早期的行为和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不存在完全的、百分之百的关联,但在我们30年间的儿科诊疗中,发现接受亲密育儿法培养的小孩大都成长得很不错。

 

    本文由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摘自《西尔斯亲密育儿练习手册》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