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其实是一种创造

  对于学习,我们有太多规则和传统:熟能生巧、专心一意、倒背如流、非错即对、对抗遗忘……

  这些思维定式大多损害了真正的学习,扼杀了创造力,削弱我们的自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进

  行宏大的、彻底的革新。

  人们往往热衷于讨论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命题,变革学校课程、改变考核标准、更新教学设备……

  但是除非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真正使用专念学习,否则以上任何一项措施都不能创造出全新的局面。

  专念,这个脱胎于养老院盆栽试验的理念,对教育却有着更大的启示。

  正确的事情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孙云晓:您是专念理论的提出者,这是一个既新颖又让人感到熟悉的概念。在您所从事的积极心理学领域,专念到底是什么?它能为我们的孩子和教育带来什么改变呢?它听起来似乎与专注力、专心有很大关系。

  兰格:我对专念的研究起源于养老院的盆栽试验。我们允许养老院的部分老人种植和照料盆栽,他们还可以自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决策。一年半后,与同一家养老院里情况相似,但无法进行自主选择的老人相比,这些享有部分选择权的老人不但更加开心和活跃,而且死亡率也更低。

  小小的改变却带来不小的影响,带给了老人良好的状态和心态。在此后的岁月里,我和同事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那什么是专念呢?它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是思维中的蓝海——创造各种可能,积极留意新事物,随时能敏锐地发现环境中细微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反应。

  对于学习,我们有太多规则和传统:熟能生巧、专心一意、倒背如流、非错即对、对抗遗忘……

  这些思维定式大多损害了真正的学习,扼杀了创造力,削弱我们的自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进行宏大的、彻底的革新。

  人们往往热衷于讨论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命题,变革学校课程、改变考核标准、更新教学设备……

  但是除非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真正使用专念学习,否则以上任何一项措施都不能创造出全新的局面。

  专念,这个脱胎于养老院盆栽试验的理念,对教育却有着更大的启示。

  举个例子,小红帽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她看到狼外婆时,虽然发现“外婆”的眼睛、耳朵和声音都不对劲,但因为她没有用心去看,最终还是被狼吃进了肚子里。

  专念与专注有着巨大的不同。专注只强调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并不是一种思维方式。专注既可以是潜念的专注,也可以是专念的专注。就像小红帽并没有分心,她的确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狼外婆的身上,但却没有发现破绽。

  而专念是不断创造新的类别,对新信息保持开放,确信视角不止一个。

  孙云晓:根据您书中的观点,专念可以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寻找新方法、新视角。近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机构在做关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研究,我作为主持者组织了“全国科普作家进校园”公益活动,致力于通过科普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您看来,专念的培养与科普教育能否有效结合起来?

  兰格:只要存在学习的地方,比如学校、职场、家庭,就有专念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无论是实践学习还是理论学习,无论是个人学习还是集体学习,无论是涉及抽象的概念,比如物理学,还是涉及具体的技巧,比如学习某种体育运动,学习的方式都会决定如何、为何,以及何时运用所学。

  教孩子学习科学的好处是让孩子们学会提问和思考。实验将教会孩子为结果找出多种合理的解释。当然,这些东西在非科学类课堂上也可以学得到。

  孙云晓:根据您的研究,专念好像需要后天的一系列训练,那么专念的形成与人的先天基因有没有关系呢?

  兰格:我认为没有专念基因。就算有,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影响孩子,使之成为一个更专注、更幸福的人。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当然,我们需要先让自己相信这一点。

  孙云晓: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使很多中国学生觉得学校生活很无聊,学习很无趣,心灵空虚,前途迷茫,找不到奋斗的方向,而且他们对生活有着深深的无助感。您说过“专念可以改变看似无法改变的环境”,那么对于这些无助的孩子,如何培养他们利用专念来拥有改变环境的信心?

  兰格:万物既不无聊也不有趣,只是取决于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孩子们在学习既成事实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无聊,而质疑和讨论会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孩子的专注程度。还有,当学生害怕犯错的时候,他们会拒绝参与讨论。但如果告诉他们,错误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是一项杰出的成就,他们学习、参与讨论的意愿则会变得强烈。

  孙云晓:您在书中提到对孩子进行发掘新颖性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和学习成绩。那么,对于老师和父母来讲,如何为这种发掘新颖性的指导创造条件?

  兰格:专念是注意新事物的一种简单方法。如果我们不去想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一切都会变得更有趣。我们需要去质疑那些我们以前认定的事实。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关注3~5 个我们已经了解的新话题,并用发散的观点去思考它们。比如说,一头牛对农夫、医生和素食者分别意味着什么?您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就变了样子。老师和父母可以在刚开始接触新事物的时候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孙云晓:您说过“价值观会创造特定的背景,进而影响我们的感知”,在中国,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会把自己的许多期望都寄予孩子身上,导致很多孩子慢慢地把父母的价值观当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些孩子很可能就出现您书中所讲的“背景混淆”,进而迷失自我。如何通过专念的力量来帮助这些孩子呢?

  兰格:背景混淆是指人们将决定他人和自己行为的背景搞混的现象。在对同一种行为进行解释时,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的动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种。如果我在跑步的时候发现有人走得很快,那么就很容易假设对方也希望通过跑步锻炼身体,只是受条件限制不能跑罢了。但对方很可能不喜欢跑步,而只喜欢通过快走来锻炼身体。

  父母们应该转变意识,知道不是所有的哈佛学生、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快乐。幸福是我们追寻的目标,那什么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呢?如果父母们能意识到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是专念,而不是金钱和地位,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以及孩子放低要求。

 

    本文由湛庐文化授权摘自《用心教养》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孩子教育 孩子创造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