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想的同伴到平行世界

  玛乔丽· 泰勒发现,比较而言,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似乎也拥有更多的心理理论,尽管他们并不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也更善于猜测其他人会如何想、有何感受、如何行动。以此类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孩子事实上要比害羞、孤独的孩子更有可能创造假想同伴,这与流行的观点刚好相反。无可避免的事实是,成人总是认为假想的朋友鬼魅般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孩子却证实,假想的同伴不仅是司空见惯的,更是社交能力的标志,它并不会取代真实的朋友,也不是某种治疗形式。

  有假想同伴的孩子真的关心他人,并且即使不在眼前也会想起他们。

  从假想同伴到平行世界的转换也许反映了孩子关于他人的因果知识的转换。年纪较大的孩子一旦明白个体的心理如何活动,就会逐渐对心理活动以更复杂的社交方式互动时的状况产生更大兴趣。他们不再只对理解其他个体感兴趣,相反,他们开始试图理解对成年后的生活很关键的、复杂的社会网络。例如,中学教室里会充斥着同盟、排挤、斗争现象,以及领袖、亲信和边缘人,而孩子们则会专注于对此进行分类。平行世界是探究非现实社会的方式,正如假想同伴是探究反事实心理活动的方式一样。

 

    本文由湛庐文化授权摘自《宝宝也是哲学家》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儿童心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