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管教

  简而言之,管教的意义在于给孩子提供成功所需的工具。作为8个孩子的父母,我们认为管教还意味着采取任何必要的方式喜欢上和孩子一起生活。管教的85%是鼓励好的行为,只有15%(或许更少)是对于不好的行为采取什么措施。对好的行为的鼓励多半依赖于正确亲子关系的建立。通常与管教二字相关的技巧——叫停某个行为,剥夺某种特权——实际上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有一天我注意到了候诊室里的一个家庭。一个幼儿在离父母两三米远的地方玩得不亦乐乎,但他时不时地就会跟父母示意。他先是回头看了看妈妈,征得她同意后鼓起勇气又走远了一点。这位母亲点点头笑一笑作为鼓励,让孩子放心发掘新玩具。当他开始猛敲两个玩具弄出很大的声响时,妈妈用眼神表示警告,爸爸站起来拿走了玩具,并把他的注意力引到较为安静的活动上去。这对父母的声音和动作中有种自然的权威感,孩子也很愿意接受他们的指示。我能确定他们是亲密联结的家庭。

  我随后走过去称赞他们:“你们把孩子管教得很好。”令我惊讶的是,这位父亲回应道:“但我们从不打孩子。”像许多父母一样,他们也把管教这个词和惩罚联系起来了,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孩子日复一日的指导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自我控制,将最终使他成为一个有自制力的个体。他们和孩子之前温和亲密的关系能使孩子明辨是非,做对的时候感觉良好,做错事时内心不安。他接受的良好管教,让他不论在4岁还是40岁都同样受用。

  亲密育儿法促进服从

  英文中“服从”这个词起源于拉丁文,本意是“专心地听”。你能够从亲密育儿法中获得的就是这种“服从”。亲密联结的家庭所享有的相互信任和敏感,使孩子愿意倾听父母,父母也知道如何措辞能让孩子专心聆听(见第8章“良好的沟通始于自尊”)。服从是自然而然的,由于对父母的服从已经植根于他们的内心,这些孩子也容易服从其他值得信赖的看护人和权威形象,例如保育员、老师和教练。(他们也会凭直觉与不该信任的成年人保持距离)

  父母时常抱怨:“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当儿童逐渐变得更独立,开始寻找自己的个性身份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再总是关注父母。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更听话。因此孩子有多服从你的指令,部分取决于孩子本身的脾气秉性(你无法控制),部分取决于你们亲子联结的敏感程度(你可以影响)。在亲密联结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往往是协调而非冲突的,因此孩子对父母的观点更容易接受。即使你和孩子之间还存在争吵和不同意见,只要你们之间关系良好,孩子就更有可能最终理解并接受你的观点。这样的儿童相信父母懂得更多。即便已经长大,他们还是更容易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判断。

  高度投入的抚育

  成功孩子的家庭对育儿是高度投入的。育儿投资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此时的高投入能带来更高的回报。

  很多父母对孩子真的倾注了不小的心力:他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并希望孩子也能爱他们;孩子也承载了父母对他们未来寄予的厚望。不过这并非是我们所指的高度投入的育儿方式。对你的育儿方式进行投资,指的是你愿意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抚养孩子。尤其在育儿早期,父母是给予者而宝宝是索取者。你不断被要求给予更多,即使在你疲劳或失去耐心时也是如此。这就是养育一个快乐、健康宝宝所需代价的真实写照。尽管在初为人父母的辛苦期,满足父母自身的需求也很重要,但大多数情况下你还是得把自己奉献给孩子。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宝宝好。作为父母的你,为家庭奉献的同时也获得自我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并且当你的付出开始得到回报的时候,育儿也会变得更容易。

  这里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有个叫内森的孩子,他一旦脱离怀抱便哭闹得厉害且总是停不下来,在婴儿床上强烈反抗,就是不肯自己睡觉,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得吃奶。他对父母索求得很厉害,父母尽力满足他的需求。在给4岁的内森做例行检查时,他的母亲艾琳说了这样一番话:“刚开始,亲密育儿法的确耗费了很大精力,带来了许多不便。但现在,照顾内森变得容易多了,沟通和管教都很自然轻松。我当时的投入总算开始收到回报了。”

  青少年时期,内森被诊断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高功能自闭症。通过接受特别帮助,他目前情况良好。妈妈一开始就本能地了解到了他和其他孩子不同,从而给予他高度投入的亲密抚育,让孩子发挥出了最大的潜力。内森现在已经18岁了,是一个“成功”的孩子,他和父母的关系充满了爱。

  高需求宝宝

  如果你的孩子需求很高,那么高投入/高产出的育儿方式是很关键的。有些孩子生来就和其他孩子不同。(可能有些孩子的需求会在后期增多)我们给这种特殊的孩子取了一个充满爱意的名字——“高需求宝宝”,因为这就是他们。如果宝宝能说话,他会从摇篮里出来,看着父母说,“嗨,爸爸妈妈!我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所以我需要更好的照料。如果你们满足我的需求,我们会相处得很好。如果你们不答应,我们之间以后就会有点麻烦啦。”当然宝宝不能说话,就算是聪明绝顶的宝宝也不能。但是他确实有法子让你迅速明白他的需求比其他宝宝更多:更多的安慰,更多的怀抱,更多的营养,以及在将来的日子里更敏感的引导。实际上我们给我们第一个高需求宝宝——海登——起的小名就是“多多”。

  找到和海登一同坚持并使她茁壮成长的方式后,我们把“高需求”这个词变成了双关语。这个词比我们这些年听到的诸如“挑剔的宝宝”或者“固执的宝宝”等词都更恰当。我们能够针对宝宝的高需求想出一些法子,并由此开发了一种育儿原则,称为“需求层次理念”。我们认为每个孩子自出生起就有位于特定水平的一系列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就能茁壮成长并发挥他的智力、身体和情感方面最大的潜能。举例来说,有些孩子需要有人长时间带着他,需要每天被父母抱在臂弯、怀里或婴儿背带中几个小时。高需求孩子的一个好处是,他天生就会坚持不懈地向父母索取他需要的关心。他用哭声来要求父母抱,如果被父母忽视,他就会哭得更大声。

  高需求宝宝是平衡的一端,而父母是另一端。当宝宝需要更多的关心时,父母就得努力学会更好地读懂宝宝的暗示,更愿意给予关爱。父母甚至得学会一些原本不需要的本领。当被要求给予宝宝更多的投入时,父母将发现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他们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信任他,并且他们对于父母的角色真正乐在其中。高投入的结果往往是亲子关系更上一层楼。

  人生中最好的老师往往是要求最多的。我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是因为我有一个要求高的老师。如果有一个梦想中的好带的宝宝,我可能就无法拥有从养育我高需求的宝宝的过程中获得的这份自信和善解人意。

 

    本文由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摘自《西尔斯亲密育儿练习手册》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