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般照亮四周的意识

  冥想和旅行引起哲学家所称的相同现象学,即相同类型的主观体验。实际上,冥想最令人愉快的一点就是,你无需离开房间就能够游览北京。

  这就像童年的像灯笼一样照亮四周的意识对立于常见的像聚光灯一样的成人意识。你会生动地意识到周围的一切,而不会特别关注某一事物。而这体验也会带来一种独特的欣喜和愉悦。

  像灯笼一样的意识生动而全面地照亮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通常也是某些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的一部分。像灯笼一样的意识也似乎存在于其他活动中,如坠入爱河、打猎或者是热衷于某事。但是,也有其他一些宗教或审美体验,其他类型的欣喜和狂热,各有不同的特性。

  例如,心理学家将成人能够体验到的一种极致的狂喜感称为“心流”(flow),而我认为,上述像灯笼一样发出延展性光亮的意识几乎就是“心流”的反面。“心流”是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某一物体或某事上,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种体验来源于完美而有效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如舞蹈、投篮或完美地写作。在心流体验中,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独特而愉悦的无意识。

  专心致志地投入某项任务中时,我们就会失去对外部世界的视觉感知,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必须采取的特定行为。计划似乎自动运行,生效。此外,灯笼般的意识似乎不同于持续集中关注某一事物所带来的宗教体验,也不同于周围事物同时消失的那种神奇感受。

  灯笼般照亮四周的意识所带来的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愉悦,近似于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时的感受,而这种忘我是由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实现的。作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Virginia Woolf)、艾米莉· 狄金森(EmilyDickinson)和画家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等人都从这种灯笼般的意识感受中获得了灵感。那就是威廉· 布莱克(WilliamBlake)所谓的沙中一世界,也是威廉·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笔下华彩流溢的草木。

  从历史上看来,这种现象通常都与童年紧密相连。禅修大师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将此称为“初学者心态”,即未受专业知识污染的纯净心灵。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正是从这种经验中获得启发而创作出独特的作品,他明确地指出,这种经验常见于童年。他们都认为,童年非常有价值,因为孩子们正是这样充满无限好奇地体验着世界。

  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都认为,这种直觉的判断也是准确的。我认为,感受灯笼般的意识也就像体验做小婴儿一样。小婴儿们,就像佛陀一样,也是身在斗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他们会深深沉浸在墙壁、阴影、声音所带来的难以抑制的欢愉与兴奋之中。心理学家中最著名的作家,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描绘了一幅尤为惊人的图景,也许有助于激发这种体验。但他并未将此应用于婴儿,而是用来解释才华横溢却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成人。他认为,对有些人来说,意识领域就像是一束穿透周围黑暗的狭长而专注的光束。但对其他人,我是说,对婴儿来说:“我们可以假定,边缘位置反而更加明亮,并且有待填入像流星雨一样缤纷的图像,这将随即而至,取代集中的注意力。”

  但并非所有强化的或神奇的经历都只是童年特有的,其中有许多感受,如“专注”,就只会出现在成年后。很显然,婴幼儿不可能有这种感受。事实上,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比成人更经常有此感受,所以,婴儿会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或者哭闹。只要想想我们自己在旅行时有多么疲惫,就可以理解小婴儿了。旅人,就像婴儿一样,很有可能在凌晨3点不安地在哭泣中醒来。

  当然,对于成人而言,放弃控制和规矩,正是高度控制和规训以及成人化的训练所带来的结果。有经验的冥想大师们可以决定不做决定,选择不做选择,计划放弃计划。而旅行者则需要事先存钱,花销,组织计划才能到达印度或中国。婴幼儿也正处于这种状态中,无论他们自愿与否。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做小婴儿会有什么感受,旅行、冥想和浪漫派诗歌甚至能够让我们以主人公的视角来体验婴儿的感受。此外,小婴儿自身也可以告诉我们关于意识的内容。就像此前的盲视患者让我们了解到行为与意识有可能分裂,婴儿则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心理能力也有可能分裂,而且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意识。例如,与学习有关的意识就不同于与计划有关的意识。几乎所有关于成人意识的实验研究都涉及注意力集中问题和狭隘定义的特殊任务。但小婴儿向我们揭示,这种成人实验所涉及的只是意识的极小部分内容。

  事实上,哲学家们也许可以从小婴儿身上获得更加广泛的认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倾向于寻找意识问题的唯一解答,无论是神经元的特殊振动频率,或是特定的大脑区域,或是语言、高水平规划、自我反思等特殊能力。而探讨婴儿,则让我们认识到,答案有可能是多元的、灵活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寻求对于意识的宏观解答,而是应当寻找每一种不同意识的细致解释,内部聚焦与外向开放,自我意识的计划与非自我意识的吸收,聚光灯般的意识与灯笼般的意识。随着我们成长、更有智慧、获得认识世界的新方式,意识的改变就会变得很有启发意义。也许,我们应当做的,不是过于关注有可能成为关键解答的意识中的某一个方面,而是更加开放地接受多元的、富于变化的整个经验世界。

 

    本文由湛庐文化授权摘自《宝宝也是哲学家》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儿童心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