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自信心,才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决策、建立自己的事业,所以从小树立自信心可以说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成才的起步。年轻的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协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决策模式
要有自信就必须具备适应各种状况的能力,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遇事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即使是复杂恼人的问题也应该一步步去梳理解决,找到正确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自己首先应该遇事不慌张、不气急败坏,比如遇上老师提意见,先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而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提出参考建议。
建设性批评
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首先应该肯定孩子已经作出的成绩,比如,“虽然你没有拿到冠军,可是你已经尽力比平时跑得更好了,不是吗?”支持安慰的语句能够让孩子情绪先稳定下来,然后你可以说,“如果起跑再快一点,摆臂的动作再标准一点,下次你能做得更好。”这样孩子就会树立起再次拚搏的信心,而不是却步不前。
关注心理胜于成绩
很多父母只在意孩子日常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课业成绩不理想就非打即骂,给予严厉的指责和惩罚,有的父母甚至会用刻薄的语句对待孩子,比如“我怎么养了你这样一个又笨、又不争气的孩子”。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莫名的负罪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更会对学习不感兴趣,造成恶性循环。如果孩子在学业上有困难,父母应该帮助他,或者是与老师多联系或者请合适的家庭教师,并且多和孩子谈心,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而不要仅仅停留在关注孩子的分数上。
教会孩子心理暗示
培养孩子给予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的习惯,让孩子主动地思考“我能行”、“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心理暗示,就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孩子要树立信心就一定要有过人之处,比如一种专长或者是特殊的经历。其实这些并不是主要的,孩子对自己毫无信心,主要是因为父母经常低估他们的能力,或者把他们的长处视作短处,让孩子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父母应该及早发现孩子信心不足的倾向,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孩子信心不足往往有这样一些表现:胆怯怕羞:他们不愿抛头露面,比如上台讲故事、唱歌,即便只是对着班里的小朋友和老师。独来独往:他们不喜欢交朋友,因为他们害怕同龄人看不起他们,或者担心有了朋友又很快会失去。回避竞争:他们十分渴望能出人头地,但是他们又尽量回避各种竞赛,因为他们怕输。表述困难: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拙于语言表达,或者口吃、或者词汇贫乏、或者语句不连贯,表达缺乏情感。猜疑心重:因为缺乏自信,这样的孩子很多认识是不确定的,比如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所以他们很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担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担心老师不喜欢他等等。(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