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份我去福建省某地讲课。到达的当天,在酒店里,看见一个15~6岁的男孩脖子上套着十几条黄灿灿的金项链,一个比一个粗,足足有几斤重。只见他站在楼道的一边满脸堆笑迎往客人,一边抚摩着项链。他的亲人也和他站在一起,接受红包。在酒店的大厅的显著位置上有一个红色的告示牌:***宴请在***厅。我问陪同的人:“这是什么重大的事情?”陪同人说:“这是男孩16岁生日,庆祝他的成人开始。男孩带的金项链的人们送的礼。还要送一些红包呢。”
“过16岁的生日有必要这么隆重吗?”
“这是这儿的习俗,不过送大礼要看这家在当地的地位和财富。原来不是这样,现在越来越讲究,攀比风也越来越猛。”后来在吃饭的过程中,男孩的妈妈不知为什么和餐厅服务生大闹起来,骂声不断,一副“滚刀肉”的摸样,搅得别人也不能吃饭。
我在江苏某地讲课也碰上类似的情况:在酒店门口竖立的告示牌“祝贺***8岁生日,宴请在***厅”据说这种情况在当地很盛行。
第二天讲课时,我提到这个问题:“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特别自私,从不考虑别人。大家想到过没有,我们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是营养,是金钱,还是其它的什么。我说我们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爱心的培养,是我们做家长的楷模榜样。”
的确,现在由于国家基本国策,独生子女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已经20多年了。80年代出生的孩子开始面对社会,参与竞争,创造社会财富了。同时也伴有一些问题:有的孩子自私,贪图享乐,一切围绕自己转,从不理解别人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缺乏社会经验,经不得挫折,在社会竞争面前败下阵,引发了心理疾病甚至走向社会反面。
有的人认为:这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副作用,如果一家生几个孩子就不会这样了。
否!
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有丰富的营养基础,有众多的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的早期教育理念充实着妈妈爸爸的头脑。尤其是处在现在科学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给了孩子多么好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的政策又使孩子见识从国内到国外,乃至整个宇宙。这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前从来没有的。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极大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的,是无私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一桩大事,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由于我国目前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多,父母对孩子爱的认识也不一样,以及由于“爱”的不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因而影响了孩子的性格的形成。
有的父母对孩子爱的过分,由爱转成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代替,没有原则的迁就,造成孩子以“我”为中心,从来不知道替别人着想,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或胆小怕事,依赖的性格,长大以后不能融入到社会中去。这种“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也有的母亲,爱孩子太深,将孩子看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任他打来,任他爱。小的时候宠爱无边,在照顾孩子的生活上无微不至,使孩子不能获得生活经验。上了学开始加压,剥夺孩子的自由活动的天地,使得孩子成为学习的工具。成了自己光宗耀族的筹码。把自己原来得不到的东西企图在孩子的身上找回来。因此对孩子寄以过高的期望,甚至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孩子也就变得冷漠,胆小,丧失自尊心。由于扭曲的性格;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出现了母亲打死孩子,孩子杀弑母亲的人间悲剧。我想,要说这些母亲不爱孩子,恐怕不是的,只是这个“爱”是残缺的,残酷的,变态的爱。
个别的父母宠爱自己的孩子却虐待老人,孩子从中获得不良的情感教育,孩子成人以后也会步入后尘。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合理。有分寸,要正确。我们应该满足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更应该给予孩子适合他的发展年龄段所需要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是人性的爱。还要告诉孩子他的思想和行为必须符合道德规范,要让孩子学会勤俭,学会做人,学会爱人,学会处世,学会顽强奋斗!
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西北地区还有相当的一部分儿童仅仅是为了一年300~400元的学费而辍学,他们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能够上学成为了他们的最大希望。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竟然有这样大的差别,难道我们不应该在孩子生日时,让孩子和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交朋友,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焕发孩子们的爱心,陶冶孩子高尚的情操,让孩子明白:勤俭是一种美德,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同样也是一种美德。而这一切是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注意和培养起来的。
我想,我们家长要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日礼物不是很清楚了吗?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张思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