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家庭教育 > 家教指导

 蒙氏教育让孩子天生守秩序
  《妈咪宝贝》

  系列之四

  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获得满足时就能产生快乐,因此,在孩子发展秩序的敏感期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培养……

  外在的秩序感

  刚满月的小宇,被家人抱到一楼去玩。他用眼睛搜寻天花板后便号啕大哭,大人实在无法哄住他,于是只好抱回二楼还给妈妈。说也奇怪,一进入房间,他望望天花板就不哭了。家人又好奇地将他抱到三楼的客厅,结果反应和抱到一楼的情形相同。

  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孩子的哭泣是来自于外在环境秩序的改变。

  两岁半的佳佳,到活动室玩儿时,突感尿急,便匆匆忙忙地去教室内的洗手间。当她看到一向都置于化妆台前的喷水器被置于教具柜上时,马上脱口而出“不对”,陪在一旁的我,追随她的眼神已心里有数,故意回答:“哪里不对?”佳佳不顾尿急,夹着大腿小跑地将喷水器移至原来的位置,然后带着满意的微笑走向厕所。

  在佳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对外在秩序的敏感性与要求是如此的“苛刻”。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两岁半的青青到公园去散步,爸爸不经意地拿起妈妈的运动外套往身上一穿,青青随即说:“爸爸,那是妈妈的外套,你不可以穿。”然后快速地跑到挂外套的地方,指着爸爸的外套,非得要爸爸将外套换掉。爸爸不肯,结果青青就哭了起来,怎么劝都不听,妈妈只好将爸爸的外套脱下来,穿在自己身上,青青才停止哭泣。

  这个例子让我们发现,孩子对物的拥有者的秩序感,是如此的敏感与执著。

  内在秩序感

  两岁半的小柏在老师示范过洗手的工作后,迫不及待地拿出洗手的用具,在桌上依序准备好,然后将水小心翼翼的运至桌前。他将水一倒,结果溅得满地皆是,但他立刻拿抹布来擦拭。

  收拾完后,小柏还是想继续操作,所以又重复去取水,但是这次倒的方法和前一次大不相同,他全神贯注地将水慢慢倒入脸盆中,结果一滴也没溅出来。那天上午,小柏重复操作了5次洗手的工作。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孩子会根据工作的秩序,建立自己身体肌肉的运动秩序,所以,内在的秩序感和肌肉感觉及记忆是相关联的。

  和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相处之道

  婴儿期

  婴儿从简单的子宫环境来到复杂的人世间,不但对环境一无所知,而且自己本身又尚未发育完成,极为无助也动弹不得,所以他们渴望有一套简单而有条理的生活,来帮助他们认识新环境,了解新环境,并掌握新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习俗中,要求产妇坐月子要谨守的几项规矩是有一定道理的:

  1.闲杂人等尽量不要进入婴儿与母亲的房间。

  合乎婴儿在转换环境中,容易掌握与人的关系建立。

  2.母亲亲自照顾孩子

  母亲的固定照顾让婴儿拥有满足感,这是因为婴儿在胎儿时期已熟悉了母亲的声音与生活节奏。同时母亲与胎儿这个时期的圆满生活经验,是孩子一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除非不可抗拒的因素,否则把新生儿和母亲分开照顾,是不合乎人性需求的。

  3.不可任意搬动房间的摆置物

  这符合孩子渴望从新环境中的外在秩序,建立信赖感的心理需求。

  学步期

  孩子在1岁到1岁半左右,因能力的发展,已逐渐可以走路了。他们喜欢到处走动,到处搬弄东西,所到之处常常弄得面目全非。以下建议可以帮助幼儿秩序感的发展:

  1.为孩子安排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除了他的寝室、游戏室外,客厅中也应有属于他的空间。每一个地方都有柜子放置他的物品,而且是固定的。

  2.坚持一次让孩子玩一种玩具

  这时期的孩子很喜欢一次做一件事,所以很容易引导他将玩具收拾好,才可以再拿另一个出来玩。

  3.为孩子预留收拾玩具的时间

  不管孩子是在餐前或外出前玩玩具,父母都应考虑孩子的能力,给予充分时间,让孩子去收拾,而不可草草地帮他们收好。

  幼儿期

  孩子从3岁到3岁半左右是秩序敏感期的高峰,他们对自己、环境和同伴间的秩序感要求很严。如果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并一一为他们介绍位置,他们一定可以遵守。他们的快乐来自于能在固定的地方找到物品。

  所以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获得满足时就能产生真正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催化每一个快乐的生命吧!

  编辑:赵艺

  文/刘冷琴摄影/孙伟



    关键字:蒙特梭利  守秩序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130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