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世魔王”为何变成“小绵羊”?――
聪聪今年15岁,是独生子,身材又高又壮,看上去完全像一个男子汉,和父母瘦弱的身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是,看他和慈祥的奶奶亲密地走在一起的样子,似乎又像一个5、6岁的小孩,不知怎么在同一个孩子身上,竟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感觉?后面远远地跟着他的父母,母亲的额头上还裹着纱布,和父亲一样满面的愁苦,战战兢兢地仿佛害怕什么?
落座后得知,聪聪从上高中以来,因为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又处不好,最近经常乱发脾气,还说都是因为父母不爱他才把他送到奶奶那儿去,怨恨父母对他的忽视,使得他没有社交的能力,母亲头上的伤就是他扔电话机砸的……怎么会这样的呢?话题远远地追溯到聪聪的幼年时代:
聪聪的父母都是经商的,孩子生下后哪有时间照顾,正值奶奶退休,想到一来老人经验丰富,几个孩子都带得很有成就;二来老人的其他子女都在国外工作或读书,老人百无聊赖,难免孤寂,正可承欢膝下,以尽孝道,岂不两全其美?!自然就顺理成章地把聪聪交给奶奶看顾。
谁知奶奶年纪大了,心态也变了,觉得自己年轻时带孩子,要求太严格了,不由得想在孙子身上好好补偿一下,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又好,故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百依百顺,要星星不给月亮;生活上则是包办代替,70多岁的人了,直到现在还偷偷跑来给聪聪洗内衣、内裤。这还不算,关键是聪聪从小就骄横霸道、为所欲为,奶奶昵称他为“混世魔王”。他从小就没有好朋友,因为他常常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欺负别人行,对方还手却不行,“我告诉我奶奶去”是他的口头禅。奶奶则不分青红皂白的找上门去,指责对方家长,从不让聪聪吃一点亏,弄得小朋友的家长都不让孩子跟聪聪玩。可是,每次聪聪因此哭着回家的时候,奶奶却说“他们不跟你玩,你还不跟他们玩呢!”母亲也曾提过这种教育方法不当,为此还与婆婆发生过冲突,但终因鞭长莫及未能有所改变。
上小学以后,聪聪成绩优异,很讨老师的喜欢,又靠父母对学校的赞助,更是深得老师的青睐。平时他在学校里颐气指使,也算如鱼得水,同学们则因为惹不起他,与他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他仍没有真正要好的同学,但因虚荣心还能得到满足,倒也不太理会无人喝彩的孤单与寂寞,奶奶不也常说“只要学习好就行吗”?上初中以后,聪聪被父母接回家中,可是他与父母不亲,有时甚至形同陌路,父母一批评他就跑到奶奶家告状,为此婆媳冲突更大。渐渐的聪聪变得内向、不合群了,平时寡言少语,也不爱出屋玩耍了,更不会惹是生非,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奶奶感到很欣慰,觉得再也不用替他操心了。
可是自从聪聪以优异成绩考上省重点中学后,独自外出住校,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就像羊群里的骆驼,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处骆驼群里一样,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以前学习成绩的荣耀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满足已不复存在,自己只是最普通的一名学生而已。以前的“混世魔王”变得自卑、唯唯诺诺,即使有同学欺负,也不敢还手,在宿舍里经常成为同学恶作剧的对象,他温顺、胆小的样子被同学戏称为“小绵羊”,越是如此,越是人人得而欺之。
从“混世魔王”变成“小绵羊”的聪聪,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一次看见一本杂志上写的缺乏父母教育的孩子没有安全感,会引起社交能力差等问题,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终于找到了自己问题的症结,回家后就开始怪怨父母,急了时非骂既打,可是这样一来,更是无法学习,越是学习不好,怪怨家人,越是无心听课,成绩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为此才千里迢迢赶赴北京就诊。
点评:
隔代教育在我国非常常见,调查显示,我国有55%~65%的家庭采取隔代教育的方式,其形成首先受到大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我国,由于采取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一个家庭经济的维持通常需要父母双方的付出,这促使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不再满足于做丈夫的附庸,仅从相夫教子中获得自身的价值了。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工作是获得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生育孩子后,母亲的产假通常只有4~6个月,之后就要投入工作中。可是,孩子入幼儿园至少要到两岁(一般三岁时家长才舍得送孩子上幼儿园);即使上幼儿园甚至小学,社会的不安定也使接送孩子成为问题,往往仍需要老人的帮忙,看看小学校门前那可观的接送大军就可见一斑了。这就造成事实上,孩子至少要和祖父母生活到小学甚至更久以后才行。我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至老,可见幼年教育的重要性,性格一旦形成,改变起来就很困难。
其次,有的年轻的父母图省事、怕费神,贪图享受二人世界,乐得推给父母,有的则因为离婚、出国学习,或是住房紧张等原因,不能从客观上很好地脱离原生家庭而独立地教育、抚养孩子,如果加上老年人孤寂难耐,乐得通过对孙子的抚养达到控制成年子女离家的潜在原因,两者一拍即合,就很容易形成隔代教育的格局。
再者,我国几千年来采取的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对人们接受隔代教育提供了依据,你看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世代居住在一起,前去参观的人却无人反感,反而欣赏的目光就知道这种不能分离的家庭早已是被人们自然地接受了。
隔代教育使得新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分化不良,容易造成了一个不分化的孩子,主要是对孩子的个性影响较大,造成孩子自私、任性、娇气、依赖、自我中心,不会关心别人等社会化不良的表现。这是由于孩子在家庭中倍受宠爱,会自然形成惟我独尊的思想,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都是为他而准备的,随时会听候他的差遣。等到需要融入社会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好像“疯狂”了,一切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再也不像自己以前设想的那样了。当他们遇到哪怕是很小的挫折时,就会反映出他们心理素质差的特点,自卑、懦弱、幼稚、不坚韧、不能耐受挫折。这样的孩子从小又没有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然会习惯性地怪怨他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父母和他人的身上。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从母亲的怀抱走向社会的怀抱的过程,其中,与同龄人的接触是很重要的,没有在同伴中社会经验的学习,就无法很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进程。有很多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孩子像是被放在众多成年人的放大镜下生活一样,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走出家门、独立地面对社会的。可是面对社会是孩子迟早要解决的事,尤其在青春期前后问题更容易暴露,因为此时孩子可能会被更快地推向社会。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遇到问题的孩子往往只有成为牺牲品,也就是生病或者出情绪或行为问题,才可以继续合理地维持这种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稳定,继续把新家庭和原生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也是对纠结在一起的两个家庭的控诉,可是,家庭往往对此的反映不是分开,反而是更紧密地纠结在一起。
这样的孩子同时也是很痛苦的,他要面临决定抱着祖父母对他产生的影响不放?还是看看怎么才能放下以前的痛苦和怨恨,走出自己的新天地?!那么,父母除了消除那些能避免的自身原因之外,对无法改变的因素如何处理呢?
1.要接受孩子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习惯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转变是很困难的。所以,把孩子接回自己家中后,不要让代际间的冲突影响孩子,避免孩子提祖父母时被孩子的言语激怒,把婆媳的不和变成争夺孩子认同的斗争。
2.每周与祖父母交流沟通一次,统一认识,不要用同龄人的标准要求他,在鼓励孩子的进步的同时,少批评,多注重解决具体的行为问题。
3.不可一味地把责任都揽到家长身上,这只会助长孩子的依赖与推卸责任的心理,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知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远较出问题的孩子为多,孩子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
既然不都是父母的原因,那么,孩子应该做什么呢?
1.要认识到父母和祖父母对孩子的做法虽有意见的分歧,但是他们的爱心是相同的,只是观点不同而已。所以在父母和祖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用孩子的幽默化解之,例如可以说:“你们为我吵架,可是却恰恰都不想听听我的意见吗?”
2.努力发展属于自己的生活,注意观察那些擅长人际交往的同学的行为,增加与同龄人的交往,学会关心、照顾别人。例如,在同学生病时去看望,给他补习功课、作业,郊游时替女同学背包等。
3.感谢祖父母和方面对自己的爱与关怀,在他们的生日时送上自制的小礼物,例如贺卡和手工织物等。
其实,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老人人生阅历丰富,许多神童就是他们教育的结果;对孩子的问题往往比年轻的父母耐,有时间也有经验,故鼓励支持多,批评说教少,容易激起孩子的上进心;有的老人童心未泯,是孩子很好的玩伴;他们还能承担起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作用,关键就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的问题。
最后祝愿所有隔代教育的孩子都能幸福地成长!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郭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