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语言发展是家长们关注的话题。家长们是否知道,对孩子的语言学习而言,家长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
我的女儿学说话的道路还是比较顺利的,我觉得“妈妈语”在其中是功不可没的。
“妈妈语”是指成人对婴幼儿的说话,其特点是语速缓慢而清晰,用词简单、儿化。它是帮助婴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桥梁。成人在跟宝宝说话时,会自动调整到“妈妈语”。任何父母不经学习都天然会使用“妈妈语”跟宝宝对话。
女儿两周岁时,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妈妈语”该升级换代啦!
宝宝分不清“你”和“我”跟所有正在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一样,有些分不清人称代词。如果我们说对她:“让外婆给你拿香蕉吃。”她就会走到外婆跟前说:“外婆,给你拿香蕉。”她只知道机械重复,不知道人称代词要转换。我们对此也没有刻意地去纠正过,知道这是语言发育的必经阶段。
经验分享1:只要我们在自己说话时正确使用这些人称代词,给她的语言刺激足够了,她会在犯错误中学习正确的方法。
分不清“你”、“我”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两周岁以后她突然开始尝试使用人称代词。最先开始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她说:“我要喝水”,而不像以前那样说:“宝宝要喝水”。接下来,女儿慢慢开始用第二人称“你”。有一天早晨起来,她问我:“你睡醒了?”我很吃惊,但还是很快回答,“我睡醒了,你睡醒了吗?”虽然她已基本掌握了人称“你”、“我”的用法,但有时还是会用错。至于第三人称“它、他、她”等用得较少,到两岁四个月时才用得较为熟练。由于女儿在使用人称代词上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她基本可以熟练地使用“你、我”后,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再用以前的方式和她对话,就有点太“落伍”了。比如我和她之间的这段对话:“宝宝喝不喝酸奶?”“我喝。”“给妈妈喝一点好不好?”“你也想喝呀?”“是的,妈妈也想喝。”过去我这样说很自然,但现在就有点别扭了,因为女儿已经用人称代词替代了过去她常用的“宝宝”、“妈妈”,我如果还用以前的妈妈语,就会在与她对话时进行一次转换,把她说的人称代词还原为具体的称呼。这样做既别扭,又不利于女儿练习新学到的语言知识。我就和她爸爸打招呼:与宝宝对话时,“妈妈语”、“爸爸语”要升级换代啦!不要使用过多的儿化音,可以多使用一些有人称代词、关联词、数量词的句子,还可以用一些长句子、复杂句。
宝宝开始运用关联词在女儿两周岁三个月时,我记录到她开始有意识地用关联词:早晨我正在梳头,在一旁喝牛奶的女儿对我说:“你先梳头,然后刷牙、然后穿衣服呀!”。没几天,我记录到她开始用“也”、“还”等关联词,而且用得比较贴切。这表明她有基本的时间概念和逻辑概念。中文中的量词是比较难的,女儿也常常弄糊涂。在她两岁三个月时,我教她一首儿歌:弯弯腰,弯弯腰,弯成一只大香蕉。我教女儿一边念一边做动作。女儿侧身伸胳膊,很像那么回事。第二天女儿把这首儿歌流畅地背出来:弯弯腰,弯弯腰,弯成一头大香蕉。给我的感觉是“香蕉”好像就像大象那么大,而且女儿拒绝我的纠正,坚持“一头大香蕉”。
经验分享2:对女儿种种错误,我们都不是直接纠正,更不会指责,而是不动声色地把正确的句子说一遍,女儿有时会像个应声虫一样重复我们说的话,有时即使她不重复,她也在学习。
女儿在学说话方面有巨大的进步后,我和先生互相挑对方的“刺”:“不要再用对小毛头的口气对宝宝说话啦!她已经长大了。”对我们来说,告别“妈妈语”、“爸爸语”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件事对我一个启发是:年轻父母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方法,以和孩子的成长适应。孩子的成长会持续多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要调整一辈子。意识到此,让我觉得有些沉甸甸的。妈妈语的调整只是开头,今后的调整和适应还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