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经到来,天宇间呈现出一片祥和的蔚蓝,可屋子里的母女之间却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不要!我就是不要你来收拾!”4岁的小豆豆大声地回答,她还站在自己的房间门口不让妈妈进去。
“你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又不收拾,还是让妈妈来帮你吧!”年轻的妈妈耐着性子和小豆豆磨嘴皮子。
可是,不管妈妈怎么好言相劝,甚至责怪威胁,小女孩还是一口回绝:“不要就是不要!”
孩子为什么会“反抗”
或许您家的小乖乖也和小豆豆相似,动不动就用强烈的“反抗”来对待您,让您觉得付出那么多关爱居然换来这样“没心没肺”的孩子!他的强硬态度甚至令您感到受挫、心烦,不知该如何是好。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这么爱“反抗”呢?
一般说来,三四岁是孩子反抗的高峰时期,以后便会逐渐缓和。也就是说,当孩子慢慢建立了自我意识,并能在服从别人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时,他才开始变得合作。所以,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您大可不必过分操心。
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大部分4~7岁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爱反抗、要求被人注意的行为,这时,家长可以明显感到对孩子的要求常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如果这时您还采用以往的权威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很可能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专家出招:对付孩子“反抗”的小技巧
在孩子成长中的“反抗期”,如果您用一些小技巧来和孩子沟通,效果会比“家长式管教”更有效: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您的孩子表现出“顽固”抵抗的情绪,您就必须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例如,给他心爱的玩具或让他看他喜欢的卡通片,直到他情绪好转后,再和他交流。不要强迫他顺从你,更不要威胁他。
●让他知道什么时候说“不”
孩子并不是不可以说“不行”或“不要”,您应该帮助孩子学会:什么时候应该表达肯定;什么时候应该表达否定。当孩子在恰当的时候用“不要”来表达否定,例如,陌生人给他食物时,他说“不要”,您就应该称赞他的正确做法。
●不要苛求孩子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可能出现反抗行为,但那些苛求、缺乏爱的家庭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抗。如果您想让孩子多一些合作,就必须多给他一些爱心、关怀和了解。
孩子的反抗通常是“学”来的,例如,当孩子反抗之后得到了家长的注意,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用反抗来唤起父母对他的关注。所以,请您在平时对孩子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理解,和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因为孩子有了反抗行为才关注他。
●帮孩子找优点
孩子表现出“反抗”的行为,有时候只是想引起您对他的注意,也许您平时只会注意他的反抗行为。结果,为了受重视,他还会无休止地“反抗”您。
有些父母抱怨:“我真是找不出孩子的优点。”事实上,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找不出优点,只是没有人告诉您那就是优点罢了。例如,冬冬今天的衣服比昨天干净;今天苗苗放学回家先到厨房告诉您她回来了;小强近来吃饭不掉米粒儿了……这些都是优点,都值得您去鼓励,可惜许多父母更喜欢观察孩子的缺点,挑他的毛病。
●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建议:当孩子用表现不良的行为来取得您的注意时,您最好闭上眼睛、掩住耳朵,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但许多父母往往经不起孩子的呐喊或尖叫,马上用各种方法哄孩子,这其实也鼓励了孩子的反抗行为。
●说话尽量简洁、委婉
已经会说话的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他们不喜欢命令的口气,也讨厌冗长的训斥。他喜欢家长把他当成独立的人去尊重他、接近他。所以,如果您要求孩子如此这般时,口气不妨委婉、和气些;如果孩子还没明白您的意思,就应该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来解释。
●让孩子量力而为
如果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请先估计他的能力。如果您要求一个3岁的孩子收拾好房间里的玩具,他的回答往往会令您失望。因为他除了反抗没有别的办法,他不会收拾呀!倒不如和孩子说:“蕾蕾,我们可以比试一下,看谁先把玩具放到盒子里。”
妈咪点评:什么方法最有效
不同的“招数”对“反抗宝宝”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我们在浙江宁波市李惠利幼儿园展开了专项调查,看看我们的妈咪是怎么评价这些方法的。
专家的7种“武器”:
1、在孩子发生反抗行为时转移他的注意力
2、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应该说“不”
3、不苛求孩子,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4、帮孩子找优点
5、孩子表现出反抗行为时,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6、对孩子说话尽量简洁、委婉
7、不要求孩子做难度过大的事,让孩子量力而为
看来,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妈妈都能活学活用专家的“武器”,至于她们自己的“土办法”,也许可以给你不少正面的或者反面的教材。
特别提醒:
两三岁的孩子可能会在动作上进行“反抗”,一直发展到六七岁时,在语言上进行“反抗”。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地表现出“反抗”的情绪,父母就得反省一下外在环境中是不是有干扰孩子的因素存在。一般而言,父母管教态度不合理、管教太严格、管教不一致等都可能引发孩子爱反抗的心理。另外,父母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给孩子制定的“规矩”太多了?例如,您一再要求孩子“小心”、“听话”、“不要东张西望”等,但孩子是不是明白这些规矩的具体含义呢?如果他不理解这些规矩的含义,就只能说“No”了。
●周林谢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