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沟通交流 > 父母心得

 14岁大学生的成功始于家教
 2003年7月8日 13:39 《孩子》

  刘儒雅今年14岁。5岁前她已掌握了近5000个汉字、1000多个英语单词和词组;在中学里,她却是个学习中等的学生;2002年9月,她考入吉林市北华大学医学院,从而成为2002年吉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那么,这个年幼的女孩是怎样如此神速地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并顺利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呢?刘儒雅的爸爸刘伟华讲述了他培养女儿的故事—

  家庭教育从降生开始

  刘伟华年轻时学过医,所以他很早就开始对幼儿早期教育进行研究。他认为婴幼儿对外界最早、最容易认知的是声音。1988年,刘儒雅出世一个半月对声音有了反应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女儿进行训练。比如,放录音磁带给她听,让她听广播新闻……平时,还注意和女儿不间断地进行言语沟通,形成了良好的言语氛围。女儿对这种沟通反应很强烈,父女之间经常是你一句“女儿我爱你”,她一句兴奋的“呀呀”地“沟通互动”。

  沟通过程中,刘伟华开始尝试着把标着字样的图画给女儿看。像“山”、“河”、“狗”这些物体都能够用比较形象的画描述出来,再加上孩子对图画天生感兴趣,不久,她就掌握了很多汉字。在刘伟华的指点下,刚学会说话,女儿就已能够奶声奶气地念出许多汉字了。

  不过变化最大的还是在刘儒雅3到4岁的时候。

  这时,刘伟华开始教女儿掌握一些抽象的词。在这个过程中,刘伟华认为应该“言、行、演”并重,让孩子对抽象的词汇有个综合认识。

  一天,他在检查女儿的“作业”时(刘儒雅很早就开始练习写字),对她说:“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但是(他着重强调了这两个字),有一个字写得不太好看。“但是”这个词女儿还不明白,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又过了些日子,刘伟华买回几个苹果,女儿高兴地扑了过来:”爸爸,我要吃!”“好孩子,苹果就是买来给你吃的。但是(他又强调了一下“但是”),你要先去洗手。”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刘儒雅明白了:原来爸爸说的“但是”,就是要说与前面半句完全是两回事的话啊!在教女儿熟悉“如果”这个词时,刘伟华对她说:“如果爸爸是小鸟,我就要在天上飞。”“爸爸,你飞给我看看!”女儿来了兴趣。“但是爸爸不会飞啊,所以我才说‘如果’。”第二天,刘伟华又对女儿说:“如果爸爸像你这么大,我就要和你一起玩洋娃娃了。”“那你为什么不和我一起玩呢?”“因为我不可能像你这么大。”刘儒雅又一次恍然大悟:爸爸说的“如果”是假的。那时她还没有“假设”这个概念。就这样循序渐进,5岁时,刘儒雅已经掌握了汉字近5000个。

  刘儒雅五六岁时还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刘伟华不愿多谈。因为他并不提倡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第二语言,除非母语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刘伟华举例说,女儿4岁多的时候,就跟着自己到电台去做节目,在话筒前侃侃道来,几乎没有发生过停顿。后来还作为小记者到外地采访,在摄像镜头前语言表述也很自然、流畅。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刘伟华才开始试着让她听些外语磁带,像童话、英文歌曲等。见她听得津津有味,十分感兴趣,才正式教她学习外语。因此,女儿学习外语的劲头也很大,没有一点抵触心理。

  不愿女儿学习太好

  在爸爸的精心教育之下,刘儒雅5岁时就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刘伟华把她送进吉林市昌邑区第20小学(现艺术小学)就读。

  虽然上了小学,但刘伟华很清楚,女儿在知识层面上与同学们匹配了,但年龄上的差距,会使她的心理发展和思维方式与同学们有差异。要想让她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学习得快乐,孩子的心理还需要调整。否则,她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卑感。

  他寻找着机会。

  开学几天后,女儿放学回来说:“爸爸,同学们说我是小孩子。”“你确实很小,可是同学们在老师眼里也同样是小孩子。”“那为什么我要和比我大的同学在一起呢?”“因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年龄,而是知识。你掌握的知识和他们一样多,就要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收获。”刘伟华说。女儿的眼睛亮了……

  刘儒雅7岁的时候,经过测试,直接升到了四年级。尽管她成绩不错,但却常常听不懂同学们用十一二岁年龄段的方式和她开的玩笑。她向爸爸诉苦,刘伟华告诉她:“这是很正常的事。其实,爸爸也有很多不懂的事。不懂没关系,问一问别人,多向人家学习。”按照父亲教的去做,慢慢地,儒雅适应了与比她大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的生活。

  很快到了中学,刘儒雅的学习不那么突出了,中学6年,她的成绩始终在中游,很少出现高分,在班上能够考到前10名就算是件意外的事了。原因在刘伟华。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早慧的迹象,家长就会对他产生更大的期待。但刘伟华却并不希望女儿在学习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怕她因学习太好而背上心理包袱。所以他基本上不督促刘儒雅学习,只要她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就行了,从不加码。

  学习之余,刘儒雅的生活比同学们丰富得多。那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在课余到绘画班、书法班、音乐班、舞蹈班去学习,刘儒雅却没有这个负担。刘伟华认为,如果女儿想去学习,自然会提出来;既然她没提出来,就证明她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刘儒雅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滑冰、去郊区采风,尽情地和大自然亲近。

  这些苦心没有白费。因为从来没有感受到因学习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在刘儒雅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她一直是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

  女儿对爸爸有三种称呼

  刘儒雅管刘伟华叫爸爸。但除了“爸爸”以外,刘儒雅有时还叫他“刘伟华”。

  两人经常在一起用英语进行对话,而在英语中互相提名道姓是很正常的事—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刘伟华就在自己和女儿之间营造了一种平等的家庭氛围。父女两人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好朋友,无话不谈。女儿思想上有了烦恼,比如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发生口角、学习上有了畏难情绪时,就会想到“刘伟华”这个朋友,而不是爸爸。

  除此之外,刘儒雅还管刘伟华叫“刘老师”。

  那还是在刘儒雅很小的时候,一次,她向刘伟华问一个作业题目时,刘伟华说:“为什么你要问我这个问题呢?”“因为你是我爸呗!”“不对。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你不知道,所以你才问我。因此,你得喊‘刘老师’。只要别人比你多懂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老师!”这样,刘伟华给刘儒雅灌输了一个“人皆我师”的观念,而从此,女儿问他问题时,也就开始叫他刘老师了。

  三种称呼,表明了刘伟华在教育女儿过程中的三种态度:在生活中,刘伟华关心或批评刘儒雅时,他的身份就是爸爸;女儿有了苦恼、有了心事,刘伟华就是她的朋友;当女儿有问题需要请教时,刘伟华又成了老师。刘伟华认为,在多变的孩子面前,家长不妨多有几个身份,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理解并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

  转眼间,女儿就面临高考了。在这人生重大的关头,刘伟华完全把自己的身份转化成了朋友。既然是“朋友”,他希望女儿自己来决定人生的去向,他只是提供参考意见。因此填报志愿时,儒雅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填报的;高考那几天,儒雅也是一个人到考场去的;9月份儒雅到北华大学医学院报到时,刘伟华倒是跟着去了,但所有手续都是儒雅自己去办的。人们一见是全省最小的大学生,都好奇地问:“你的家长呢?”刘儒雅得意地回答:“我爸爸、刘伟华还有刘老师都在后面呢!”人们吓了一跳,还以为真的来了那么多人呢。

  现在,虽然刘伟华和刘儒雅都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却不经常见面,因为刘伟华觉得,从上大学开始,女儿就应该自己长大了……

  附记:采访刘伟华时,他再三叮嘱记者,女儿还小,未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过度褒奖对她的成长不利。他还说,女儿的成长历程比较特殊,不一定值得效法。其中一些普遍的原则,仅供家长们参考。

  文/易水寒

  责任编辑:三宅



    关键字:家教指导  父母心得  早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家教指导新闻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