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早期教育个案-everest(3)
 2003年10月28日 19:54 新浪育儿

  父母的人生观与孩子的教育

  人生观这个难题,几千年来不知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世界上那么多宗教的存在,原因之一就是宗教给人精神寄托,给人的生命一种超出个人之外的意义。人的生命,说穿了其实很渺小、很没有意义,在自然界里一个人的生命与一只蚂蚁的生命并无不同,但人类有超出其他任何生物的智慧,生命的没有意义对于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事,于是人类千百年来使劲给自己的生命寻找一种高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当然这种探索得是先吃饱了、而且要有一定的知识、见识和思考能力才有劲想。而且有时候大环境给人的生活赋予了意义,比如在外族入侵、或是国家急待建设之际。我们的前辈们生活的意义就是被环境赋予的。到了我们这一代,生活富足起来,国家安定,我们就有必要也有条件想自己的人生观了。我们现在其实和六十年代的美国有相似之处----那时年轻人们的吸毒、性解放等是很多人不喜欢的,但这些其实是那一代人探索人生意义的一部分。我本人就被他们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试图找出生活意义的认真精神而感动。

  中国的情况跟西方还有所不同,那就是我们的社会中一直缺少个人自由,几千年来好像总是由很少的几个头脑替所有人思考,人生观的问题也因此被简化了。我小的时候就常在政治课上听老师讲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其实我上的中学蛮开放的,还给我们讲过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没有人告诉过我要自己寻找生活的意义。我记得1986年吧,读到一部苏联小说"后来发生了战争",书中一个女中学生问她的同学对幸福的理解,同学说:幸福就是为苏维埃祖国服务。而这个女生笑了笑说:"你说的是义务,我问的是幸福。"当时我被深深震动。今天中国的社会已经比那时开放了许多,但个人自由仍然很少。由官方加给个人的信条越来越少,但个人在不自觉地给自己和别人套枷锁。比如说很多人在生活中也就是随大流,这固然没有什么不对,就象昆昆妈所说,愿意随大流的人就是有这个权利。但如果多想一想自己到底想在生活中得到什么,而不是看见别人有什么就也要什么,人的生活也许会变得更不盲目。再比如说中国社会目前物欲横流,引起很多知识分子的担忧,许多人大声痛斥,大声疾呼,但其实这些知识分子也并没有权利让大家在人生观上向他们看齐。中国人现在能够选择自己追求什么,即使大多数人选择了钱,比起由社会中的精英给大家选择,仍然是一种进步。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生活目的都很简单,无非是舒适的生活和温暖的家庭,更高层次上的追求,比如张教授提到的继承和发扬人类的文化,只有很少人想这些事,但很多人都在做。有些人是通过自己的职业,比如科学家和艺术家,有些人是通过自己的爱好,比如读书、旅游。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么过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只要不犯法,他怎么选择都行。

  但是做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与我们有相同的价值观,这就象在社会上,虽然我们知道别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还是更喜欢那些与我们的选择相同的人。象我自己,虽然口头上说要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也总不免有时想到,他要是当科学家就好了,他要是想当兵可怎么办哪。但我觉得,有些更基本的东西父母是应该教给孩子的,比如说教他怎样在一个社会里与别人共处,或者教他欣赏这个世界的丰富多采,而具体的选择,比如孩子愿意从事什么行业,应该留给他自己。

  两个问题请教张教授和其它父母

  我儿子娃娃八个月了,吃饭时蔬果和粮食捣碎了他都喜欢,但喝稀的只喝奶。我们试着给过他果汁和水,他都不要,把奶兑稀了他也尝得出来,也不要。我们等他渴了的时候给他水,他尝一口就拼命地推开,说什么也不喝。我们把水装在他自己的一个带盖的小杯里让他自己边玩边学着喝,他很喜欢玩那个小杯子,拿在嘴边上玩,有时也就喝着一口杯子里的东西。但一发现里面是水,他就不玩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另外,娃娃有很多玩具,但他最近只喜欢小画书,一页页翻,翻完一遍再来一遍。我们看书他也上来抢。最近几天学会了开我们家的一个柜门,就老把里面的书揪出来,然后一页页翻。但我试着指给他看书上的画,说说哪个是鸡哪个是鸭,他好象又不太在乎,我也就算了。从孩子出生以来我们一直只是陪孩子疯玩,玩的过程中练他的活动、协调、认知能力,等他大了也不准备逼他认字、速算、背诗,但他现在喜欢书,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教他什么。你们觉得我是应该随他去还是应该做点什么?

   回复everest:孩子喝水和教育

  你好。

  一、孩子喝水。孩子喝惯了奶,对水不适应,再孩子口不渴。因为现在孩子以吃奶为主,渴和饿往往是连在一块。就是口渴,最后也有牛奶吃。8个多月,逐步要以吃饭为主,除早晚外,白天要以吃饭为主,中间不要给牛奶。口渴非要给水喝,慢慢就会好一些。

  二、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妈妈和爸爸多陪孩子玩,多给孩子说话、笑。多带孩子出去玩。尤其多带孩子和其他大人接触,多让别人抱他。尤其是家里人不在身边,让别人多抱他、逗他。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用手的能力,8个月的孩子能用手指一页一页的翻书,很好,说明他能手指的精细能力很好,学会开柜门,这都要孩子多做。运动和手的精细能力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重要。

  我家娃娃十个月

  我家娃娃十个月了,是个(在我们眼里)很活跃的孩子。白天他由一个阿姨带(阿姨在家带几个邻居小孩),阿姨说娃娃总是玩得很起劲,到处爬,扶着屋里的家具到处走,也爱笑爱说话,也喜欢跟阿姨和其他小朋友玩。在家里,他只要醒着就不停地玩、爬和走,大多数时间我或我丈夫陪他玩,家里整天都听见娃娃大笑或者他呱呱地说话。但是,我们为让他多见识些人和事,常带他出去玩,也去朋友家玩。他一到了外面,就不笑也不说话了。我的同事们都说娃娃太严肃,不象十个月的小孩。他在别人家里大部分时间都是盯着别人看,别人说话、干事、吃饭,他都看,看腻了一个人就到其他地方去看另一个人,别人抱他他也不哭,但就是不笑不出声。带他去儿童活动班,他对满屋的玩具视而不见,老是看别人在干什么。我们想这是否因为他去了一个新地方有点紧张,但娃娃其实挺满不吝的,记忆里很少见他害怕过什么,唯一一次是我们两个月前给他买了个遥控汽车,他第一次看见有个汽车在地上没人推自己跑,有点害怕,车跑到他身边时他吓得直哆嗦,但就这样他都没哭。所以我想问问,您觉得他在外面这种不笑不说话光盯着人看的举止是他的特点还是弱点?如果是弱点,是否随着时间会改变?

  回复everest:十个月的孩子是要到处看

  你好。你的孩子才十个月。当你把孩子抱出去时,他当然要到处看,因为这些都是新的视觉场景,在他的记忆里还没有,这是孩子对事物认知的一个过程,只有当他对这些新的场景都慢慢熟悉后,他才有可能去进行交互性的认识,这不是什么弱点,多往出去抱,让孩子接受到更多的新事物,会帮助孩子的认知发展。

  张教授,您说得真好,我再说几句

  中国社会的贫穷和思想上的封闭、不宽容,使得中国人很难成为精神上充实、独立的、自由的人。现在在进步,但很多事情不是一代以内能完成的。现在的年轻父母们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年轻父母们自己受的教育都是缺陷很大的,他们怎样教孩子就不可避免地受自己的体验所约束。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普遍重视智力,轻视其他各方面的发展。

  我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的"精英"与中国"精英"的不同。由于工作性质,我接触的人大多是搞自然科学的,也都是高学历。他们的生活相当丰富、兴趣相当广泛。拿我们实验室说,有个博士后是校舞蹈队的队员(还是个男的),有一个喜欢音乐,拥有数目可观的古典音乐CD。我的科研上的导师的业余爱好是读历史。我丈夫所在的实验室里,有个女博士后是相当专业的攀岩家。平时我们经常互相推荐好书、好电影,经常在一起聊最近看过的书、聊各种新鲜事----从世界局势到科技进展到谁看了什么好的话剧,无所不包。有小孩之后我与其他父母也聊孩子。大家都有一种观点,就是孩子将来干什么都没关系,但一定要教他们学会欣赏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比如好的风景,好的艺术,等等。这些人他们自己的作为以及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用张教授的话说,都是在欣赏、学习和发扬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只是他们这样做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不再是需要刻意追求的了。中国的留学生们我认识很多,象我的美国朋友们那样生活丰富多采的也有,但太少了。很多人都有了博士学位,家里却除了专业书之外就找不出几本书,业余时间很多人还是只知道看电视、唱卡拉OK、聊天。就算聊天,也是除了股票、孩子和家长里短之外就没了内容。有些搞人文的连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都没有,有些搞科学的说起名著只读过金庸。在美国的国家公园里很少见到中国游客,但美国的几个大规模的赌城里中国人特别多。

  再说待人处事,我的很多美国同事们都显得很成熟很自信,说话做事得体大方,跟他们相处总是很舒服。而不少中国的留学生,老是不知道怎么说话恰当,什么举止无礼。

  说这么多,我想说的就是,只发展智力是不够的。我们中国多年来的教育,没有重视一个人的整体生活质量,这不但包括他的智力发展、职业选择、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是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整、懂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的人。而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很明显的,中国的留学生们做科研不比任何人差,但整体生活质量上的差距很大。我们这一代父母,生活条件、社会的宽松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好,一定要珍惜机会,给我们的孩子们一个好的、完整的教育。



    关键字:早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早教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