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早期教育个案-everest(4)
 2003年10月28日 19:55 新浪育儿

  壮咪妈,你好

  我看到你在楼下的帖子,谈到你读历史与哲学的体会。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而且我也时常有类似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在读历史与哲学的时候会有,当你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当你思考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候,你常常会感到自身的渺小、生命的无意义,常常会因人类文明进程之缓慢而感到失望,常常会感到你自己和整个人类在宇宙中的无助与孤独。知识给人力量,而智慧使人痛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痛苦几乎不可避免。一个人如果想用头脑去生活,就不可能不思考生命的意义,就不可能对人类的发展史没有兴趣。这种思考的痛苦所换来的,是对自身与人类命运的更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社会与个人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动力。而且,体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的一生,归根结底是一种体验,没有痛苦的生活是简单而快乐的,但体验过痛苦的人生却因痛苦而多采。傻瓜并不比智者更幸福,因为智者的一生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伯特兰·罗素在他的自传一开始就说,三种动力推动他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的苦难的无限怜悯。这三种动力使他的一生既痛苦又充实。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他会毫不犹豫地作出同样的选择。

  思考的痛苦是我们获得智慧的代价,而这种痛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再说罗素。在他看来,人类文明进步的缓慢正说明了他自己应该努力推动这种进步,人生的渺小正意味着我们应该追求崇高。他在哲学方面建树卓著,但远不是一个闭门不出的学者,他写了诸如《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追求幸福》、《常识与核战争》、《中国的问题》等许多书,希望能够以自己的见解推动社会的进步。二站之后他还是世界范围内最活跃的反对核武器的人士之一。与罗素正相反的一个极端例子,是匈牙利物理学家SZILARD(抱歉,不知道中文怎么翻)。SZILARD是一个天才,核物理方面的很多突破都是根据他的想法完成的,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也就是原子弹的制造原理,就是他首先提出并试验成功的,链式反应的专利也归他所有。他同时也是一个敏锐的人,对于人性有很透彻的了解,刚一发现链式反应,他就意识到德国会用原子弹来达到征服世界的目的,是他上书美国总统,要求美国无论如何不能让德国拥有原子弹。后来他又第一个预见了美苏之间的核武竞赛以及其他政治事件。但他这样一个聪明人却被人类的野蛮与非理性彻底吓破了胆。他一生没有在世界任何地方安家,也不敢结婚,一直住在旅馆或其他一些临时住所。他的全部家当放在两只皮箱里,每天晚上都放在身边,以保证万一有难几分钟之内就能逃走。所以,一个人不对人类与个人进行思考,不会有大智慧;但思考之后是否就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却因人而异。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所能做的,也无非是引导他们去认识人类、思考人类,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至于他们最后选择了什么道路,恐怕不是我们做父母的能够决定的。

  张教授,怎样转移小孩的注意力?

  我昨天买了一盒蜡笔给娃娃画些画看,他非常喜欢,边看我画边哈哈笑,然后抓起笔自己一通乱涂。但是后来就出了问题。他玩腻了要下地去玩的时候不肯把笔放下,并且很快把沙发画上了彩色道道。我把他抱回桌上让他在纸上画,他哭着蹬着要下地;我让他下地但是把笔拿走,他死抓着不放,我们俩一抢,把蜡笔都给扯断了一根。把他喜欢的小汽车小皮球拿来想转移他注意力,他抱着皮球痛哭。娃娃从小想玩什么就非要玩什么,很难把他引开,现在能到处去了很麻烦。他要是看中了垃圾桶,你把他抱开他也会自己又回去;他想玩电话,你藏起来他就到处找,找不着还急。他十一个月,没法跟他讲理。您有什么好办法能转移他的注意力?

  回复everest:孩子的固执

  你好。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很固执的,这也是孩子的天性。他要去注意一个事物,或是去玩一个玩具,是相当固执,因为他必须反复多少次才可能去熟悉这个事物。所以在原则上是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还要求他这样反复的去认识一个事物,到他基本熟悉后才可以,比如反复的学习开抽屉等。但是有时候因为卫生或其他原因,要采取一些方法。比如你说的画蜡笔,孩子不知道地上和纸有什么区别,地就是一个更大的纸,所以家里在很长时间要备一块小黑板,有时候可以让他到广场地上去画。垃圾桶孩子们都喜欢玩,你可以给他找一个类似的桶给他。教他把垃圾扔到桶里。不能让他玩的东西,不要让他看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不能去玩,态度必须坚决。比如不能玩电话,孩子非要去拿,立即把脸拉下来。如果不行的话,立即照手打一巴掌。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道理可讲。你给他讲"道理"他听不懂,你讲半天,他根本就不清楚你是什么态度。所以他照样去搞。你把电话藏起来,不到一岁的孩子怎么知道是妈妈不让他玩?他还以为是自己心爱的玩具不见了。要让孩子搞懂大人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孩子知道的大人的态度,慢慢地就建立起约束。但是过分的约束孩子也是不对的,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好。

  孩子在3、4岁之前,你的家就不要想很干净、整洁。孩子一回家就给你搞的乱七八糟,每天都要收拾几次。如果你的家很整洁、很干净,你的孩子肯定会有问题。

  不穿红舞鞋又如何?

  幸福妈咪谈到既然孩子将来是要穿红舞鞋的,那么不如现在就培养他喜欢跳舞。我想问一问这里的妈妈们,敢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穿红舞鞋?

  我们总说要教孩子适应社会,但适应社会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按社会给我们安排的方式生活?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接受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其实在我看来,培养孩子适应社会,只是要教他与别人共同生存,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不要妨碍别人,并不意味着他需要接受别人塞给他的价值观。

  当然,与众不同是很辛苦的事,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的社会里,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其实我们最怕的就是别人说。但是,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是太重要了,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还是值得的吧?何况社会上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人对于生活是有选择权的,我们现在批评应试教育,思考上大学是否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我们关注韩寒那样的"另类",都说明我们的价值观开始多元化。等我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相信中国社会会是一个比现在开放得多、宽容得多、个人自由多得多的多元化社会,那时我们的孩子会有更大的自由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是为了孩子长大之后能够心甘情愿地按照现在流行的价值观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教孩子与做试验----钟豆豆妈妈请进

  我也是孩子妈妈,所以我完全理解你说的"我不能拿自己孩子做试验"。但是,养孩子跟打抗菌素不同。一个抗菌素对别人都有用,对我也应该有用,因为人的生理机制都差不多。但是在养孩子上头,我们不管怎么教孩子,其实都是在做试验。要摸索一种与众不同的道路固然是做试验;每个孩子的性格心理能力与向往都不一样,大家都用的方法,也并不见得适用你的孩子。而且,为什么大家都用某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都有这种"我输不起"的心态,所以都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社会上的潮流就是这么形成的。潮流一旦形成,又有更多的人被卷进去,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就是我们想要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相信我们坛子里这些妈妈们的孩子,将来没有谁会为谋生发愁。如果说除了谋生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有得说了。坛子里的妈妈们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与优秀,但优秀和幸福根本是两回事,且有些时候两者不可兼得。有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是我弟弟。我弟弟是个聪明人,但就是不喜欢念书。他有个"中不溜"情结,从小到大重点非重点地一路念上来,他在重点学校成绩中等,在非重点学校成绩也是中等,因为他念书念到能在班上考中等的时候就不再念了。我父母为这不知操了多少心,但效果不大,我弟弟最终是在一个很不怎么样的大学里以中等成绩混了个文凭。但我弟弟现在生活得很好。他对物质要求很低,所以根本也不想做大款。下了班看看小说玩玩电子游戏,跟老婆出去旅游,在我父母和许多其他人眼里他是不求上进,但他却觉得:"我现在过的是我最喜欢的日子,为什么别人要看不顺眼?"我弟弟这一辈子都不会成为大众眼中的优秀人物,但无疑他是幸福的。

  技艺与人生----幸福妈咪请进

  看到你在楼下说:如果你父母让你学了更多的技艺,你会更快乐。我想其实不一定。我同意叮当的话,技艺和快乐没有关系。

  人都有寂寞孤独的时候,都有情绪需要排遣,但除了弹琴画画,能消除寂寞的方法真是多而又多。出去散步、给自己放几天假放松一下、看看漫画书,跟朋友聊聊天,放纵自己一下干一件一直想干又不敢干的事,诸如此类,都不需要特殊技巧。很多时候,自省是很有效的使自己快乐的方法。一个对自己了解、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不足在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知道如何得到的人,才是快乐的人。光有技艺是不够的,你看有多少音乐家、画家、科学家心理不健全,就知道了。我昨天刚刚看到一篇文章,讲很多国际象棋大师都有心理问题。

  再说,技艺不是一定要由父母教的。你以前寂寞孤独无法排遣的时候,如果知道自己想学什么,然后自己去学,而不是坐在那里等父母来教,岂不是很好?我昨天看到的那篇文章里谈到一个美国棋手,没有象一般棋手那样四、五岁就学棋,他13岁时在图书馆才第一次发现国际象棋这回事,但一下就被迷上了,旷课一个月读国际象棋的书。这就是自己知道想学什么。所以我一直觉得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远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的能力和了解自身的能力。

  离题一点,再说我们对技艺的理解。我们现在受过教育的父母,对技艺的理解非常窄,总是弹琴画画学外语。其实什么不是技艺?木工也是技艺,绣花也是技艺,种花养鱼都是技艺,烹调弹棉花也是技艺,我们好象没有哪个家长会让孩子学这些吧?我们教孩子技艺真的是想让孩子将来能够用这些技艺来排遣寂寞吗?好象不是吧?

  红舞鞋,父母的勇气和远见

  涵涵妈妈说如果不想让孩子穿红舞鞋,父母要有勇气和远见,我很同意。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是一个胖妇女(不是一般的胖,是奔二百公斤去了)组织了肥胖人权益协会,出去游行呼吁公众场所要把门做宽些,杂志上的时装模特要有胖子,等等。有记者问她:你自己减减肥不就行了?她说:改变自己太难,我还是改变社会吧。

  当时我觉得这个胖子简直岂有此理,但日子久了,觉得她的话有一定道理。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跟她正相反,从大处说,我们先要正心修身,才能谈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小处说,我们遇到社会上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总是说"没办法",然后想法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学习习惯这些事,所谓"适应社会"。很少有人想到我们应该让社会适应我们。比如应试教育,大家都知道不好,但中国人上千年来一直头悬梁椎刺骨地考科举、考大学、现在连考研都如此。如果大家都不喜欢某件事,为什么那么多年来我们没能把这件事取缔掉?在美国如果哪个幼儿园伙食不好,很快家长们就会成立联合会找幼儿园谈判,还会往报纸上闹,而在我们这里大家叹口气,"没办法",晚上孩子回家给补补算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我们不敢以自己为本,不敢与社会潮流相左,不敢说:我要按我的想法生活,如果这个社会容不下我这样的人,那我要改变这个社会。中国社会中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一个社会里这样的人得达到一个"临界数量",才能使社会有所变化,否则,这样的"出头鸟"也许自身难保,更别说改变社会了。中国社会也许还要过些年才凑得出这么一个临界数量,我真希望坛子里的父母们能使那临界数量早点到来。



    关键字:早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早教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