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早期教育个案-everest(16)
 2003年10月29日 11:30 新浪育儿

  最近大家讨论蒙氏教育比较多

   蒙氏教育有很多精华,但是就象有些妈妈说的,毕竟年代久了。在她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儿童心理生理智力发育、以及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现在人们对于儿童各方面发育规律的认识都应该比蒙台梭利那个时候深刻得多科学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看一看当代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他们在教育儿童方面的建议呢?我对蒙氏理论只是有个泛泛了解。但是我怀孕的时候,我的导师送给我两册由普林斯顿大学几位儿童心理学家合著的书,讲述从出生到两岁孩子各方面的发育特点与家长应该做什么,每一个月是一章。儿子出生之后我对照着书一看,简直服了:儿子每个月应该发育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什么能力、应该是什么表现,跟书上的描述简直一模一样。也就是说,这本书说的特别准。书里不仅介绍教育方法、抚养方法,还介绍每一种方法是从哪些研究成果里总结出来的。这两册书虽然只讲到孩子两岁,但国外有很多类似的书,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怎样教育,都有建立在研究成果上的方法。这样的书,岂不是要强过过去的教育家凭自己的经验与感觉写的书?岂不是更强过一位家长教育一个孩子的心得?不知道国内类似的书多不多,应该多引进这样的书啊。

  我替蒙氏(以及爱与自由)说句话吧

   这场声讨,让我想起前些天对于"哈佛女孩"的争论。起因同样是因为太多家长群起而仿效,我却觉得性质很不同。"哈佛女孩"那本书,讲的完全是一个家长的心得,且不说书中不少观念与做法是错的,就算是对的那些,也不清楚是否能照搬给别的孩子。这样的书不仅对素质高的父母没有用,对素质低的父母用处也不大。但是蒙氏教育却是有理论有实践又在应用过程中经过多年检验的。它的那些理念,在论坛上很多优秀妈妈们眼里并没有什么,你们也许已经从其它途径或自己摸索中到达了同一高度。(所以我说好的教育方法是殊途同归。)但是,大多数父母没有你们的水平,对于他们来说,学到蒙氏理念对教育孩子起的是"革命"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虽然同是跟风,跟蒙氏比起跟"哈佛女孩",是个进步。

  什么是科学(通俗版)

   张教授在楼下的帖比较专业化,恐有妈妈不想费力读,我给通俗化一下,看效果如何。

  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系统化地探讨世界客观规律。有几个方面,如果不小心会搞混,我把它总结成: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不同的人可以给这些方面以不同名称,但内容大同小异。)

  科学思想,我想可以指科学的"大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看到自然界里的一些现象,就愿意总结出一些能够广泛适用的理论,总结了理论之后怎么知道它对不对呢?那就要看这些理论能否解释我们已知的现象、能否正确预测以前我们不知道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做实验,以决定这些理论的预测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理论就是错的,需要抛弃或修改;如果正确,那就说明在现有知识范围内这理论是对的。就这样,通过观察、提出理论、再观察以证伪理论、提出新理论这一过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客观。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的思想。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但可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目前为止能力范围内的最好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具体的观察方法。可以运用最高级的仪器,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但在设计上都必须严谨,不可有逻辑缺陷,要有对照。观察结果要能够被不同的科研小组重复,才能被认为是客观事实。实验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尽量准确地发现客观事实。人都可能有错,实验仪器也都是能力有限的东西,所以并不是说所有的结果都是正确的。科学家们也常常置疑一个结果的正确性。但是一旦一个结果被不同的研究人员用不同手段多次重复,就可以被认为是与客观事实极其接近。它们就不再是争论的内容。科学理论,就是上面说过的,用来被证伪的东西。科学理论是在不断被推翻、被修改的。科学知识,一般指的是科学理论被当成不变的事实教给一般人。所以应该记住,知识是会不断更新的。

  还要记住,科学只研究客观规律与客观存在。一些没有客观标准的问题,比如社会是否应该有道德底线,上大学应该学喜欢的专业还是能赚钱的专业?不关科学的事。

  壮咪妈请进

  "在江湖的讨论中,主要的分歧是在活不下去时对偷抢当三陪的选择是否适当上,我的帖子也主要针对这些而谈。而你却单抓住抗暴一条来辩,这不公平。抗暴是个比较特殊的事例,与道德关联最小。"

  我在江湖说过了我的观点。活不下去的时候当三陪,我完全理解,并且认为三陪对社会没有什么危害。如果它对婚姻有危害,那么应该怪那些结了婚还出去胡混的人。活不下去的时候去偷去抢,我能理解,但这是违法行为,应该被依法处理。在下面帖子里我之所以谈抗暴跳楼,只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字数比较少,好写。如果用活不下去的时候当三陪举例,我的观点不变。如果你觉得抗暴跳楼这个例子对你不公平,请原谅。你的帖子之所以让我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是因为你把这些与考试做弊混为一谈。考试做弊是违法违纪,而且一般不是因为考生不做弊就有生命危险。所以跟活不下去时怎么样不能混起来谈。

  "就说抗暴,没人认为必须跳楼不跳楼就不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但对于为了自己的尊严不被践踏(再说一遍,这无关贞操,而是有关人的尊严)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跳了楼的,就是令人钦佩,至少不该被人说成爱跳就跳吧。(爱跳楼的人我还真没见过:)"

  这没有什么令人钦佩的问题。文革中老舍、傅雷那样的人为捍卫尊严而自杀,但更多的人却忍辱负重活下来了。这些活下来的人灾难之后不仅还能够享受生活,而且对社会还能够做贡献。你对他们难道就不钦佩?有些时候,为了自己的信念死去相对容易,为了信念而忍辱活着反而难!但是,是不是说我不钦佩老舍他们的行为?不是!每个人在困境下都有自己的抉择,我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抉择。

  "你也同意以前的烈士是为民众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不过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烈士们还是选了一条必定有牺牲却不一定会成功的路而不是选择无论以什么方式都要活下去的决定。所以这些烈士让人景仰让人难忘。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道德观念,那就是将自己短暂的人生献给国家和人民!献给有意义的事业!这些道德观念应该还适合现在的社会吧,还应该被呕歌被关注吧。至少应该比活不下去当三陪更应该引起人们的理解和赞颂吧。怎么就能说社会不该有道德底线了呢?"

  1。活不下去当三陪的事如果不存在,如果人民都安居乐业,社会就不需要英雄了。所以我认为活不下去当三陪和为人民献身起码是应该同样受关注的。但这是我的想法,你可以关注英雄多于当三陪的人。在这件事上也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2。我们是在谈道德底线,不是道德上限。底线不该有,上限也不该有。烈士们的目标不是为了不损害他人,而是为他人谋幸福,是要冒风险的,所以,参加革命都是要自愿的。也就是说,不能规定人的觉悟都到达某一高度。

  3。说社会不该有道德底线,是因为各人道德观不同。你认为不可以的,我认为可以,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想法,所以在实际上不可能有底线。除非用法律界定。用法律界定道德的不合理性,很多法律专家都谈过了。

  "道德底线和个人道德观应该不是概念吧。即使在法律十分健全的国家里,也有为法律所允许而被人们所不齿的一些标准吧。"

  当然。但是:1。人们的观念是不断改变的。同性恋以前为人们所不齿,现在却得到宽容;在中国,女子改嫁在以前是不可以的,现在却很正常。这就是因为人们在逐渐认识到,只要不危害别人,各人有选择生活的自由。2。在法律健全的社会里,当然有为人们所不齿的行为。但是,如果这些行为确实损害了别人利益,那么法律要修改,要把这些行为列入由法律控制的范围。如果这些行为不损害别人利益,那么法律要做的,却是保证这些行为不因被人不齿而无法实现。比如,在同性恋被人们所不齿的时候,美国法律就有规定不得歧视同性恋者。

  "比如你提到的诚实,在美国也多不是靠法律来制裁而需社会道德来约束的吧。还真不知道,如果没有一个社会道德底线,法律得完善成什么样才能事无巨细的都管到了?"

  如果不诚实损害了他人利益,一般是有法律管的。如果法律管不着,比如说,美国这里很多人钻法律空子少报税,那么街上还有报税服务,专门帮你钻法律空子。一般人可以对此发表意见,但好象很少有人说大家必须按我的标准办。当然,人心是杆秤,在哪里都一样,自私的人、撒谎的人朋友少不受欢迎,这是肯定的,但是他们选择自私而不是选择朋友,肯定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只要不妨碍别人,法律是要保护他们的选择的。

  "再说教育孩子,如果说告诉他们要精忠报国,要舍己为人,要在追求正义的时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想一般人不会认为在活不下去的时候选择当三陪是在做玉碎瓦全的选择吧)就是为他们作判断了的话,我还就真不知道一个国家世世代代要延续下来的精神和道德应该是什么,还就真不知道应该培养孩子怎样的能力让他们将来做怎样的选择。"

  这也是你对我不公平的一点。在中国目前言论极端统一的情况下,谁再胆大也不敢说不爱国,所以你提出爱国这一点,我是无论如何不敢反对你的。

  那么让我间接反对一下。如果告诉孩子们要精忠报国、舍己为人,却又不给他们具体例子,是不会让他们学到什么的。而如果谈到具体例子,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价值取向。比如说:冒生命危险去捞国家的木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银行出纳与歹徒搏斗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个人利益有没有可能重于国家利益?批评政府是爱国还是不爱国?提倡自由宽容是爱国还是不爱国?

  教育孩子爱国可以,但每人爱国的方式不同,有些做法在有些人看来是爱国,在另一些人看来是误国。所以我才说,教孩子能力,而不是替他们判断。



    关键字:早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早教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