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关于抢玩具的讨论,小宝宝的妈妈们,教育要趁早啊:)
总觉得,我们习惯于让着小宝宝,家里也是小宝宝做中心,这样的环境下,小孩子被宠惯了,要什么有什么,忽然一天跟他说:他要跟别人一样守规矩,甚至还要让着别人。怎么能接受呢?所以我想还是从小就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特权,规矩从小就得有。我们娃娃在一岁左右的时候,托儿所阿姨教了一个规矩:要别人的玩具须得拿自己的去换,如果别人不换,那就没办法。娃娃自己琢磨出一招:他把随便一个什么东西往别人手里一塞,趁别人愣神的工夫就把别人的玩具抢到手。后来很快发现不灵,也就算了。
上了幼儿园之后,在二至三岁班,这个班的主要"课程"之一就是学习怎样和小朋友相处,目的是升下一班之前所有人都知道怎样处理简单冲突,就是玩具的事啦。规矩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按先来后到排队;如果想玩的人多,由老师设时间限制;如果玩具放在一边而人却走开了,就视为玩完了;自己的玩具,如果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许带去幼儿园。如果归属不明确,由小朋友自己商量,老师作指导。学年一开始,当然是你争我抢,老师忙着维持秩序。可是现在,已经很少有发生了,谁抢了别人的,别人一嚷,他又赶快放回去。最近,周末的时候有时娃娃会和小朋友们一起在谁家玩,八、九个孩子,家长们可以一下午坐着聊天,几乎没有因抢玩具而哭闹的事情。都是三岁左右孩子,都知道问:"你玩好了没有?我要玩可以吗?"带娃娃出去玩也是如此,就象楼下说的,娃娃等着别人玩完的时候可以急得抓耳挠腮热锅上蚂蚁一般,但就是不抢。有的孩子走过来拿娃娃手边的东西,娃娃只要说:"这是我的",那孩子就会怏怏走开,有些孩子比娃娃大不少呢,要抢是轻而易举。但是,已经很久没有人抢过娃娃的玩具了。在公园里,大家的玩具都随便扔着,谁看上了别人的玩具,大孩子自己来问可不可以玩,小孩子由家长帮着问。秩序井然。玩滑梯、秋千什么的,也都是一样排队。
当然不是说孩子们都这样"无情无义",娃娃就经常拿了自己的好东西去幼儿园让大家轮流玩一遍。碰上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更是主动给人家玩。如果哪个孩子很想玩什么,玩具主人的家长通常还是会劝自己孩子跟别人分享的,只是最后是否分享由孩子说了算。
所以,孩子是能够学会相处的规则的,早点教,也许更容易些。
注:以上所说是我所见的情况,不表明美国处处如此。:)
everest:关于道德教育等
抢玩具这个问题,既是一种适应性的教育,也是道德教育。你谈的美国的情况,对我有一种目睹的感受。因为我没有到国外去过,不能实地考察。只能根据看到的资料了解美国教育的具体情况。
美国儿童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在幼儿园、小学里的道德教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教育方式,和中国以前和现在差不多,是一种"由权威实施的习俗美德、规则、行为方式和信念的传统教育"。教育主要是威权、说教式的教育。但是过美国在三十年代以后,逐步完成大工业革命,这种传统的说教式的、传统的得到教育就没有什么效果。学校和社会就必须寻找比较可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杜威的教育理论对美国的教育影响十分深远,因为杜威的教育理论本身就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近二十多年,美国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受到心理学中认知学派的影响,主要皮亚杰和柯尔伯格(Lawrenc Kohlberg)的影响。美国二十世纪至今对儿童道德教育有两个主要支柱:
第一个支柱:社会契约观。你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例子,就是一典型的例子。幼儿园的老师非常注意让儿童获得自己的经验,而不是说教,这主要是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契约规则,这就是社会契约的思想。社会契约的理论、观念是民主社会的基础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在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民主国家的法律与民主制度。在美国,国家的法律、制度与儿童的教育是紧密联系。所以社会契约观是西方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支柱。
第二个支柱:相对价值观。美国是一个开放、民主的国家。相对价值观也是美国是民主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也是美国自由主义的思想根基。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宗教,你不能说你的道德观是唯一正确。别人的价值观就不正确,如果走到极端,就是中国的文革。如果没有相对价值论的思想基础,美国式的民主就不存在。9.11以后,美国的相对价值论受到挑战,自由主义也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美国式的民主是全世界大部分人向往的民主社会,但以后何去何从,会有什么变化,都是理论界非常重视的话题。美国的孩子从小在幼儿园、学校都受到这方面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儿童道德教育,无论是在家庭、幼儿园、学校,道德教育的这两个支柱基本是还不存在,或者说非常、非常弱。这就是说,像美国那样的民主社会,中国还差的非常远。
那么美国这两种道德价值基础是不是很好,一方面很好,美国式的民主非常诱人。可是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多问题,很对挥之不去问题,甚至是顽固的社会疾患。比如美国社会中的青少年问题,暴力、毒品等等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写一本书也写不完、也说不清楚。
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应用,可以说是对后现代化中儿童道德教育中的发展,有没有效果,有!但是不明显,可以说是一种无奈。Kohlberg把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水平。
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2、以工具主义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儿童知道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分享与互利是特征。
3、以"好孩子"为定向。
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特点是服从权威。
5、是以社会契约观为定向。知道法律、规则也是可以改变的。
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或者说中国传统中的"良知"。
如果以Kohlberg的阶段、水平来划分,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处在第四和第六水平。中国的儒家,也包括佛、道都非常强调"良知",但是对大部分一般人的道德教育,和儿童教育,却是处在服从权威的水平。当然道德教育不是这么简单,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也不仅仅是Kohlberg的这六个阶段。或不仅仅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但认知发展水平,道德判断力是重要基础。康德的理论是其哲学基础。中国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儿童道德教育如何进行,如何重建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国内的学者们也是说的多,实践的很少。当然能把国外理论引进来,消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可能重蹈覆辙,西方的要吸取,但是问题也要看到。论坛也一个实践的场地,也是在摸索如何去做。我非常强调社会契约观,但同时又重视其他方面。这些问题太专门和理论化,以后有机会再谈。今天只是把这个儿童道德教育基本观点简单谈谈。你的孩子在美国接受教育,到青春期前后,美国式道德教育的利与弊都会显现出来。如果早一点认识到这个问题,能把西方道德教育的"优"与我们民族道德教育的"优"融合起来,这也是我们摸索的一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