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心里酸酸的!
由于是非常时期,儿子不能去幼儿园了,只好送单位的托儿所,可去了几天就不愿意去了,我只好在家里自己带他,中间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托儿所,儿子说你别问了,我不想去,儿子不让问也就不问了吧!
过了几天,他遇到托儿所的亲妈,以前离很远就开始叫了,现在居然不叫了,我觉得其中有蹊跷,他亲妈说,有一次儿子去亲妈家玩,发现一有个小朋友在亲妈家吃饭,他什么也不说,就是有点不高兴,玩的时候也不象以前那么放的开了,有点拘束!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叫亲妈了,连阿姨也不叫了。
一次儿子趴在窗台上往下看,看到亲妈在带小朋友玩,儿子就说妈,你把葫芦娃的磁带找出来,我说干吗,儿子说给亲妈送去,我不要她的东西了,我说为什么,儿子说不要就不要,你别问了。
他亲妈见了他还是很亲,自从儿子不肯叫她了,她也很伤心,总是找机会接近他,儿子总是躲着她,也不让她抱他了,亲妈要是抱他,他就拿水枪打她,她亲妈说,儿子我多疼你啊!你怎么不叫我了!哎!我也没办法,不能强迫儿子去叫,那样会更不好,儿子会更反感的!
虽然孩子还小,但他的心理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孩子看了,他们的心理其实和大人是一样的,只是大人比较容易演示,而孩子不会的。
承柔妈妈:平等教育、挫折教育
你好。孩子有嫉妒感是很正常,但是你孩子的嫉妒感也是比较强烈。父母对孩子非常关注、呵护。孩子得到很多的关爱,但是也给孩子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是唯我独尊,对情感需求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平等、分享、相互关怀这些与人合作的方式、道德基础都很弱。有的父母注意让孩子学会很别人分享食物与玩具,但是忽略了情感的分享,更不要说去关怀他人。情感如此脆弱,将来在情感上受到挫折,会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出苗头。
再则,你的孩子在情感的需求上是很被动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示自己情感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自己情感的需求,他非常希望他的"亲妈"对他好,但是他的表现方式是很被动。这说明孩子从小到现在所得到的关爱、情感的需求,几乎都是别人给他,而他自己不用去索取,更谈不上费力去得到。过着情感上"饭来张口"的生活,对情感的需求,从不需自己的努力,父母、周围的人都给他喂得饱饱的。这同样是很糟糕。你想,孩子如果长大后仍是这样,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你的孩子几岁,如果三岁以上,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虽然说依恋是教育的基础,依恋不是万能的。人是在社会中生活,不是鲁滨逊。就是鲁滨逊也要一人在荒岛上与自然搏斗,才可能生存。无论是食物、还是感情、知识、智慧、财富、名利,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就是你的父母留给你很多财富,但是感情、知识、智慧、名誉等都不可能留给你。父母留给你的财富和自己的能力获得的财富对你生命的意义也是非常不同。对很小的孩子,只需要食物与感情,这是妈妈、爸爸无条件给的,可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认为他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天上掉下来,父母都能给与他,包括感情,这个孩子如何去获得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长大后会如何。中国有句老话"慈母多败儿",想象现在很多小皇帝,你就会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
水煮小鱼:
张教授及各位妈妈,关于挫折教育
事例1:昨天晚上,洋兔和院里的几个孩子一起滑旱冰,冬冬提议说比赛吧,结果洋兔很快就落后了,洋兔大声喊:停!停!可孩子们滑的很高兴,谁也没理她,结果她哇的一声就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不比!我就是不比。"旁边的冬冬妈过来说:"洋兔,你比他们小一岁呢,滑的已经很不错了。"洋兔才不哭了,可是见到冬冬他们后,她却恶恨恨的说:"我生你们的气了,不许你们滑那么快!"
事例2洋兔在家画画,爸爸说:"你这张画的不好"洋兔立刻把画撕掉。这件事后我对她说,每个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爸爸说你画的不好,你可以说:这张不好,我会努力的,不用把画撕掉啊,可她说:"不好的我就不要,我只要最好的。"
事例三,这事发生在洋兔2岁半时,我们单位春游,洋兔给我们同事不停的表演节目,受到夸奖,另一同事的孩子也来表演,洋兔上前捂住人家嘴巴,那孩子当时4岁,把洋兔推开了继续唱,洋兔又号啕大哭。这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前几天同时带孩子来玩,没想到,洋兔还记得那个孩子,说:"她不让我表演,我不喜欢她。"
洋兔从小各方面的发展确实很不错,获得了很多奖项,总是受到夸奖,和别的孩子玩她也总自封为队长,可是她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我很担心,虽然我总是对她说,每个人都有缺点,所以人才能不断进步,可是遇到问题她还是反应很激烈,气的鼓鼓的,要是不能及早改正的话,再大一点,遇到更大的挫折,她承受不住怎么办呢?请张教授和各位有经验的妈妈出出主意吧。
不能滥用赏识教育!
滥用赏识教育问题在独生子女,特别是在比较注意教育子女的独生子女中很常见。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孩子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评价中,只有"好"与"不好"两极。这个行为要么是好,要么是不好。这个这个孩子要么好,要么不好。世界上绝对好,与绝对不好的事物极少。事物、人行为的自身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本来面目是什么,父母很少去帮助孩子认识,这是我们教育的通病,从很小的时候到大学毕业,我们只接受"好"与"不好"的教育。第二、就是不实事求是的赏识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发展确实走在前面。父母为了鼓励孩子,一直给孩子说:"你真行!","你真棒!","你真能干!","宝宝真聪明!"。分不清什么是赏识,什么是鼓励。毫无目的的赏识,甚至不实事求是的赏识,结果会是什么样。自我为中心,情感脆弱,耐受挫折差,自恋,不能客观的去看待事物与自己。
赏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鼓励孩子更好的形成某种能力,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形成,促进儿童的良好的自我评价。而毫无目的、不实事求是的赏识很糟糕。什么是毫无目的的赏识?比如一个一岁多、两岁的孩子,从一个较低的台阶上往下跳,孩子跳下后,妈妈说:你真棒!孩子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同,每次给妈妈表演,妈妈每次都说:你真棒!经常这样,很多时候都这样,这就是毫无目的的赏识。一个较低的台阶三次能跳下,也说了三次"你真棒"。就要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鼓励孩子去跳一个稍高的台阶,只有获得更好的能力时,才能给与进一步赏识与称赞。什么是不实事求是的赏识,这个孩子根本就不能很好的从这个较低的台阶上跳下,妈妈也一味的说他真棒。这种不实事求是的称赞,只能当做一种鼓励,并且不能用的太多,用的太多,孩子根本就搞不清自己是否有某种能力。
鼓励与赏识是不同的。鼓励是帮助孩子形成某种能力。"你一定能做好!","你很棒,你会完成!"。这是鼓励孩子去做。赏识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你真行!","你真棒!","你真能干!","宝宝真聪明!",这是肯定孩子。肯定的程度,我们认为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再略为夸大一点。一个孩子在家里下象棋,全家人都让着他,每次都说你真行!你真聪明!这个小孩子真认为他是棋林高手。以后说谁谁比他行,或者发现谁谁比他下的好,心里就难受,就不能接受。
这里就存在一个肯定孩子的标准问题,达到什么水平去肯定孩子,父母要有标准。例如开爸教他儿子下象棋,如果一开始定的标准是下过某某比他强得多的孩子,才给与奖励与肯定,这不合适,目标订得太高。过去我们有些父母,自己心里有个标准,孩子达到这个标准,父母心理很喜,但不表露出来,反而说:不能骄傲,你还差的很远。结果孩子得不到肯定,这有问题,不好。如果定的太低,下的很差,你也一直肯定,孩子就不能获得应有的能力,就不能进步,还认为他自己很不错。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甚至毫无目的。标准一定要定得适当,拾级而上,鼓励、达到、肯定。继续下一个目标,再鼓励、达到、肯定。
目标是必须是孩子的能力,是与达到更高的能力进行比较,而不是去与人比,鼓励、肯定都是对能力的鼓励与肯定。但是很多父母却是有意、无意把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结果觉得自己与所比的对象差,达不到,就没有自信、自卑。觉得与所比的对象好的,就自以为是,自我为中心,不能受到挫折。
婉儿妈:
需要给孩子留一点"感情饥渴"吗?向张教授和各位爸爸妈妈请教----
请看张教授的帖子:
--------------------------------
"父母对孩子非常关注、呵护。孩子得到很多的关爱,但是也给孩子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是唯我独尊,对情感需求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平等、分享、相互关怀这些与人合作的方式、道德基础都很弱。有的父母注意让孩子学会很别人分享食物与玩具,但是忽略了情感的分享,更不要说去关怀他人。情感如此脆弱,将来在情感上受到挫折,会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出苗头。
再则,你的孩子在情感的需求上是很被动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示自己情感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自己情感的需求,他非常希望他的"亲妈"对他好,但是他的表现方式是很被动。这说明孩子从小到现在所得到的关爱、情感的需求,几乎都是别人给他,而他自己不用去索取,更谈不上费力去得到。过着情感上"饭来张口"的生活,对情感的需求,从不需自己的努力,父母、周围的人都给他喂得饱饱的。这同样是很糟糕。你想,孩子如果长大后仍是这样,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我觉得很有道理。
只是,从前看到的比较普遍的爱的教育是:让孩子对爱的自信满满的,
那么,这两者矛盾吗?
如果要适当给孩子留点"饥渴"感,那么,要把握到哪个程度?
有什么原则和操作方案吗?
我实在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因为,我女儿的外公、外婆、奶奶、二姨、三姨、舅舅、小姑、叔叔都爱煞她了,尤其是二姨、三姨、舅舅,在她回外婆家时,常抢着陪她睡,其待遇至如众星捧月!
还有二姨的男朋友、舅舅的女朋友、大姑妈、二姑妈、三姑妈,等等,
她得到的爱确实满满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