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关于早教的讨论-教育目的(6)
 2003年10月31日 14:36 新浪育儿

  壮咪妈:

  快乐人生

  这个话题好象谈过几次个,不过每次想时都好象有新的发现。

  孩子长大后,首先要能自食其力,还得是能达到安康的自食其力才能有能力考虑更多。这也是我支持早教的初衷,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能有比较突出的一技之长,这样才能追求生活质量。

  在此安康的基础上,当然就希望孩子能快乐一生了。希望起来蛮简单,实现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随着跟西方人接触的越多,就越对他们许多家庭父母子女关系不和,家庭淡漠有疑问,这看似与快乐人生关系不那么直接,但也能反映出许多问题。

  我所在的国家以及周边国家都是比较推崇自由平等独立的,奇怪的是他们的家庭关系不好的也较多。至少我身边的人中,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占绝大多数。而且他们大多数都相信他们与他们的子女会没有矛盾,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快乐童年的重要性。与中国棒下的孝子相比,很难说他们就不会重复他们父母的错误,因为这是由人生态度决定的。

  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我们中国的文化推崇以全局看得失成败。比如,一个家庭,各个成员并不关注个人在其中的得失,而是以"家和万事兴"为准则,来促进整个家庭的发展。由于有了这个前提和准则,才有"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希望你过得比我好""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人生态度。而这些人生态度反过来又良性循环地促进了家庭作为整体的进步。这种良性的相互作用,小到对个人各家,大到对社会国家都意义深远。有时想这也许是我们的国家历时几千年而仍生生不熄且曾经辉煌一时的原因之一。

  西方的自由与独立有其积极的地方,但不能用其以极。否则非但不能引领人至快乐自由的伊甸园,能不能得到快乐都难说。认识一个西方的女士。是个非常独立,坚强,自主的人。特别自我,坦率而直接。是个跟从自己的心,关心自己,善待自己并致力于追求快乐的人。就这样一个人却曾经因为过度忧郁而停职过。她认为是她童年跟母亲关系的不和,而导致她将一生的无法真正快乐,不管她如何努力。从我的文化和人生观看去,到是她不会爱使她失去了得到快乐的能力。比如,因她母亲的挑剔,她多年不和母亲来往;因多等了几分钟一位50多岁的男同事,她会当街给他推一趔趄;同事同去饭店吃饭,因饭菜不是她喜欢的,她会一人独自去别的饭店等等。这些在她是要争取自己的利益,善待自己。且不说这样的结果会否引起矛盾,她有能从中得到快乐吗?这样地在家中争取自己的利益,关系也就可想而之了。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快乐美好,也尽力创造环境让他们体验人生的美丽。可我们更不能忽略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内心环境创造快乐。那就是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仁善的心灵才能有能力感受并创造幸福与快乐!"教书为钢,育人为本"我们作家长的教孩子知识.

  是我们责任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如何为人。特别现在的学校多以"教书"为主时,家长更要担起育人的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还真得早做准备早考虑。

  小胖妈:

  受到良好早教的孩子的缺点。

  受到良好早教的孩子的缺点。

  一年多来,我每天都要来早教这个坛子看看,这有很多优秀的妈妈,你们和张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多启发,可我也有了深深的疑惑。

  妈妈们都在谈自己早教的成果,无论早教派还是自然派,我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方法对孩子产生了多么好的作用,现在出了什么样的成果。我也从这些探讨中深受启发。可我总觉得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探讨仅停留在此是远远不够的。万事无完美。任何教育手段都有他不完善的地方,也不是人人适用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妈妈们也一定有过挫折,进行过调整。这些宝贵的经验会更有说服力,更有榜样的效应。

  受到良好早期教育的孩子可能会更敏感,更易受外界的影响。妈妈如何令孩子更有主见?这些孩子更会察言观色,那又如何避免"两面派"?孩子很懂事就会很讲道理,那又如何让他在和不讲道理的小孩争执时保护自我权益?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除了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又怎样才能让孩子不以样板为模式,创自我之先河?。。。这些仅是我想到的几个问题,希望早教颇有成效的妈妈也谈谈体会。

  另外很多妈妈谈到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所提均为褒义词,我觉得有很多是很完美的理想。在此我想引述一段文字,其中对人性的思考很让人深思。

  "在心理学家的深度心理学中对人性善恶的论证,认为没有人能够置身于善恶之外,但人们却被教会了区别,分离,尤其是分裂善于恶。关键之处是那些不会得到认可的怀行为被成功的抑制后,决定这种行为的那部分人性跑哪儿去了?他也是充满活力的,简单的抑制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和优越感,他必定要以让人看得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具有外形和人格化是必要的,所以必须找一些替罪羊,被否定的人性部分最后就被投射到那些坏人和敌人身上,这是人才心安理得没有耻辱的痕迹了,自觉为一个完美的好人了。将人性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的传统要求人只拥有人性中善良的部分,同时通过把不利的部分投射到坏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理想。所有教育中对坏蛋的谴责使坏蛋成了人性被拒绝部分的媒介物,这恰好说明他是人们心理上的必需品。

  这样当然是很好的安排,但是与之伴随的是巨大的危险和更加沉重的代价。所以在新道德里,人应该摆脱徒然的完美包袱,拥有和应付自己的全部人性,把那些被否定的部分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对付,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另一部分人身上。在这里,最高的价值不再是完美,而是完整与现实。"

  孩子自己会长成什么样?我们会把他教成什么样?我们想让他成为什么样?这些想法是一致的吗?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孩子才能真正的健康的又是自由自在的成长?

  各位优秀的妈妈,这些问题真是不好回答呀。

  溜溜妈妈:

  我觉得自己是个修正主义的妈妈--小胖妈好

  终于有人说出了我本想说的话.其实,我也早有疑虑,可总也没时间慢慢理清头绪,只好放下不表.小胖妈这一说,虽然我从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良好早教,但还是忍不住有感而发.只好想到哪儿就说到那儿吧.

  做父母这事,我一直以为应该培训上岗的,最不济,也得参加继续教育,虽然母鸡也能在某种意义上当好小鸡的母亲.爱心,耐心,恒心,敏锐的观察力,科学有效的方法,宽广的眼界,辽远的预见性...好像缺了哪一个都不好,也不会有很多的人敢说自己早已齐备.可事实上,象我这样资质欠缺而又仓促上任的,却不在少数.虽然心里有着大致的目标,但具体操作起来,尤其落实到每日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尚有太多疑惑.套用一句老话,教育孩子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现在再让我从头当一回母亲,我应该会当得更好.可现实是,我还得试着把"6岁孩子的母亲"这个角色当下去,战战兢兢之余,只好奉行"修正主义"了--以前辈为鉴,以书本为鉴,以网上各位老师/爸爸妈妈们的经验教训为鉴,左了?赶紧右一点吧;过了?咱们退一点行不?

  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同孩子幼儿园老师闲聊时,老师提醒说,懂事的乖孩子要防备其有两面派做法.我听了心里想了很久.的确,因为"乖孩子"一般不愿被批评,但有时又忍不住想干点淘气的事,孩子自然要找一条逃避的路.后来真的发现溜溜有几次撒谎(比如自己洗澡时,光顾玩水,忘抹香皂,事后犹豫着不承认).要照我以前的认识,诚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这得算大错误了.可后来从孩子得角度考虑,他多半是怕挨批,是不是自己平时有些神经质,小事上也处处讲道理,让孩子有顾虑了?最近,佳咪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佳咪妈常对孩子说:"妈妈喜欢你调皮"一向认真的我,是不是该反省?所以,我准备以后再多说一些"没关系,妈妈小时候也老这样呢/小孩子大都这样"或类似的话,甚至也适当鼓励鼓励孩子的调皮,让孩子的童心有一个更大的空间.

  我自己小时特爱认字,带字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一通乱读,直到现在看见书都觉得亲切,所以也想让孩子早日学会享受这个乐趣,于是,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念故事时,手指着字一个一个地念,出门碰到孩子感兴趣东西,如车牌什么的,也给念...但孩子就是没爱上识字.不想强迫孩子,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虽然孩子找上门来让念报上的专栏时,也捎带一句"你自己要是会认字多好",在论坛里看到一些教孩子认字的好帖子时,心里还有些遗憾.直到有一天,孩子的外公发现,孩子看书时,有很好的想象力,自己给插图里的动物,人物编出很多的情节,外公说,真要识字,恐怕会受说明的局限呢.其实,当初外公也想过办法吸引孩子对文字发生兴趣的.这么看来,高兴识字,会进入另一片原野,不愿早认字,也许会有另外的收获呢.那么,别的呢?

  教孩子爱干净,孩子也慢慢养成了习惯,可有一次在菜市场,孩子注意到一个菜农的孩子,对我说他不爱干净,因为他的手和脸都很脏却不洗.我听了有些想法,我该怎样教给孩子,关于出身,环境所迫,社会不公,需求层次等等问题?他现在可以问问关于废电池,白色污染什么的问题,而那个孩子也许只想着能有一个象样的玩具.其实从本质上说,他们本来相差不多.那么,我该鼓励他们交往吗?交往到什么程度?最近报上总登打工子弟学校的事,钟豆豆妈妈的帖子里也提到过.我们能作点什么吗?我们的孩子呢?

  这又让我联想到另一件事.菜市场常见到有些人,买了菜缴完钱以后,喜欢再抓上一把,才高兴地离开,觉得公平或干脆就占了便宜.用我黑白分明的是非观来看,怎么能这样?嫌太贵不是可以不买吗?我没钱不吃这个菜行不行?可从农村来的同事反问道:"你要真的穷到吃不饱,或者根本就没吃的时,你会怎么样?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人,个个都有你那些高尚的想法吗?"的确,扪心自问,我从没挨过真正的饿,我所谓的道德底线,会真的想我想象的那么坚定吗?在未经受过考验之前,其实我根本不能证明什么,我的身上或许就有很多我不曾想到的弱点,只不过没有相应的条件让它滋生罢了."所以在新道德里,人应该摆脱徒然的完美包袱,拥有和应付自己的全部人性,把那些被否定的部分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对付,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另一部分人身上。"此言甚合我意.

  这些是我脑子里此刻能想到的.人性的复杂,世事的复杂,不仅对我们的孩子,对我们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大课题,也许还将是今后一生的课题.张教授所强调的明确人生的目的,以及怎样实现这个目的,怎样在日常琐事中不偏离这个目的,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明白的.妈妈们能多公开公开想法吗?

  最后,说句题外话--很喜欢想象中小胖妈光脚跑的情景.多好的妈妈呵!



    关键字:早教  教育  目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早教-教育-目的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