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关于早教的讨论-学习(8)
 2003年11月1日 11:24 新浪育儿

  钟豆豆妈妈:

  早期教育之乱弹

  我非常赞同张教授讲的"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父母"。细细读张教授关于早期教育的长文,深切体会到教授的一片良苦用心。让我向教授鞠一躬,真诚地说声:"谢谢!"

  关于早期教育,我没有形成一套很系统的观念。这里谈一些自己的想法,赞同教授的部分就不讲了,只讲不同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教授深为传统教育链条的断裂而忧心。我倒没有这么悲观。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无疑比过去要好得多。因为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孩子在一起;经济条件又好得多,普遍来讲,父母不再需要为喂养孩子而发愁,而且有更多的金钱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各方面的要求。所以整体上,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会比我们这代素质高。当然诚如教授所言,在传统生活环境消失的同时,很多优良的传统教育方式页丢掉了。但是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个人认为其中大部分是可以弥补的。比如对孩子心智的开发,橡皮泥显然比黄泥巴要好。我小的时候,也跟在大孩子后面玩黄泥巴,经常因为黄泥缺乏应有的粘性而发愁。豆儿爸讲他们男孩子会跑到工厂后面的臭水坑里,掏挖饱含废油的黑泥,其中的危害可想而知。再如爬树、上墙、掏鸟窝,现在幼儿园或住宅小区里,往往有锻炼孩子攀爬能力、平衡能力等等的器械。说到女红,运笔、涂色、剪纸、陶艺、扎染等等,都可以替代。听戏、听书,现在有家长讲故事,有各种适合孩子的磁带、CD和VCD。而且这一切都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较之过去的自然接受法,窃以为效果要更好些。

  现在孩子的早期教育同过去相比,我个人认为更可能在两个方面比较欠缺。一是与各种不同类型人的交往能力,二是与自然的亲近程度。这两方面,只要我们做家长的肯努力,完全可以帮助孩子完善。我看到坛子上有不少家长探讨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文章,还有带孩子出门旅游的妈妈、帮孩子问有关蜗牛问题的妈妈等等。我小时候也热爱抓虫子、采摘野草叶子、果子什么的,可是因为没有大人指导,又没有地方可以查证,到现在还是仅仅知道那么几样动植物的名字,再详细的就不知道了。而小孩子一时的热情没有大人的引导,终不能长久,往更深更远处发展的困难性也小得多。

  另外不能否认,我们的传统教育还有很多弊端。我们赶上文革,只有那几个样板戏、几只革命歌曲就不说了。老一辈的人年少时听戏,怕是大人们听什么、孩子们就听什么,我不曾听说有专为孩子写的戏文。口手相传的那些书、那些戏文,不可能适合从黄口小儿到少年再到成年、老年的所有人群吧?我还记得陈香梅的自传里写她们小时,父母只顾应酬,把她们姊妹留给佣人照顾,佣人们给孩子们讲鬼的故事,把她们吓得够戗。我小时候也听大孩子们关起门来讲鬼故事,心里非常害怕,至今想起来还不舒服。再说旧时的私塾教育,文史哲合为一体是有的,但重文而轻理,自然科学是缺席的。这种情况到了近代,出现了西方式的学校才好一些。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教育的最大缺陷在于限制个性发展,不能因材施教。张教授所言"工业化生产"即为贴切。象丁丁妈那样教出一个不错的孩子,最后可能让学校打磨成"普通产品",哀莫大焉!这里有国情的影响,恐怕更多的还是教育当局教育理念落后所致。所以很希望同诸位探讨如何应对学校教育的不合理之处,也想听听教授的观点。

  请诸位赐砖!:)

  钟豆豆妈妈:大家要探讨,如何去建立一个新的教育"生态"。

  你好。你讲得很对,过去教育的"生态"环境,不是每个孩子都很好,有的孩子教育环境很差。像大山里面,几十里地才有一户人家。既是很多村落,也有好的,也有差的。武当山下有一个故事村,人人都会讲故事,每个人从小都跟着大人学习,流传几百年至今,现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江苏吴县是全国有名的杂技县,还有武术县,陕西的剪纸,到河南听豫剧,大人、小孩都会唱。过去北京人去天桥看杂耍,地坛的庙会,小时候去赶集,集镇的各种热闹。去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那是极其丰富。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扔掉传统,英国、法国、就是属于儒家文化的日本,传统文化保持的很好。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中国是一个剧变,甚至是短暂的剧变。其破坏程度之巨,很难想象,几乎是只差几岁的年龄,就再也见不到。中国的剧变,有两个阶段,一是文革十年,一是近十几年的工业化过程。六六年我十一岁,在一个鄂、豫、陕边境一个繁华的小县城长大,几百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可能是有最后记忆年龄孩子。文革后几个月,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一群孩子天天跟着红卫兵后面,去看挖地主、资本家的房子。所有的民间艺人都受到批判。我妹妹比我小四岁,我看到的,她都没有看到,记忆很少。70年十五岁,下乡到山里去。农村里传统的文化虽然也遭到破坏,但还是能看到一些。到77年高考,78年我离开农村,传统基本上给扫荡的差不多。80年代初,我到河南,还深感中原文化的基础之深,在湖北的城镇和农村,很多东西已经看不到,这些年就不知道如何。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对传统是什么可能就没有什么印象,比我大十岁的人差不多有印象。看高新健写的《灵山》,其中对传统文化、风貌的描述,对文革、工业化对传统的洗劫的忧思很是伤感。

  我的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文化、教育的环境就象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我还没有发现有这样一个学科,去研究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在中国,旧的教育文化环境不存在,新的没有建立起来,现在的经济条件比过去好,科学的进步是我们的教育进入一个科学的时代,一个有意识的时代。父母们自觉、主动关心孩子的教育也比过去好的多。我们需要去研究和反思过去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在工业化社会里,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继承过去传统中优秀的文化,教育思想、方法,重建一个"教育的生态环境"。

  翩翩妈:

  三牛他爹爹:一切都不能太绝对!

  看了你的诸多困惑,理出一点头绪,试着说说我的看法:

  1、素质教育并不一定与学科教育矛盾。长期以来,刻板的学校教育确实压抑了相当多孩子,但这一情况在一些城市的一些学校正在改变当中。另外,学科教育还是必须的,不能以成人后记得多少来判断其是否必要。这一点,我严重同意EVEREST的意见:你不接触,如何明了孩子的兴趣所在?有一些孩子,对学科学习也会兴致盎然,总觉得课堂教育吃不饱呢。就算在素质教育乐土的西方,学科教育也在进行,也许方式方法有别,但大体区分是相同的。

  2、应试是现实无奈的选择。在现实中,如果完全按孩子的兴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在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岗位仍然稀缺的情况下,靠什么来选拔呢?唯一相对公平的,仍是考试。否则,就只有靠关系和金钱了,贫寒子弟更无发展出路。

  3、学习与孩子快乐并不完全矛盾。现在很多观点都把学习与孩子的快乐截然对立,这是很莫名其妙的。学习难道一定就是认字背圆周率?如您,也陪孩子读故事,看火车,这不都是一种学习吗?而且不瞒你说,我家孩子,不让她看书就是最大的惩罚和痛苦。孩子随着长大,求知、发展与被承认的需要,渐渐占了上风,引导得好,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

  4、学习是否一定必须快乐?这个话题看似与第三个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肯定不是所有必要的学习都充满快乐,梅花香自苦寒来,今中外,关于这类的格言不少,我不必背诵了。我们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经历,迈过一道艰苦的门坎,才会享受豁然开朗与成功的美妙。快乐也是分层次的,永远给孩子浅层次的快乐,是害孩子。

  5、至于5岁的孩子,该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父母最有发言权。只提醒你,在中国古代,发蒙的年龄正是五六岁(就是现在的四五周岁)。依照孩子的发展轨迹来说,目前是他记忆力、想像力、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确实可以学习一些东西了。当然这学习并不一定意味着呆呆地坐在教室里。从前的孩子,有很多玩伴,有大自然,有各种传统游戏,这一切在现代正在消失(张教授有精彩长贴论述),所以,现在的教育方式也只能转变,如果一切顺其自然,不加任何引导,关在屋子里的孩子,成长必须受到限制。姑妄言之而已。

  zhaowanming00:

  三牛爹: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生活learninglife!

  我日前曾亲耳听到一个近4岁的小女孩,当听说妈妈想让她学习画画时,她大声反抗到"我不学,我什么也不想学!"作为父母不知作何感想,但我认为学习是太重要了,固然孩子应更多的接触大自然。但我认为在现代社会,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和激烈的竞争,从小培养孩子一个学习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我个人一直持守这样的观念,学习、学习要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生活"从生活的各个层面,我感觉自己在跟时间赛跑,一定要在孩子6岁前让她接触到只要她能够接触到的一切,我的女儿今年4岁2个月,她从3岁10个月开始学钢琴,4岁开始学架子鼓,2岁8个月开始在幼儿园学习"剑桥PLAYWAYENGLISH"(语境幼儿英语)等等。当然孩子自今没有觉得是在学习,她觉得是在玩,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方式,而不是内容。

  记得在孩子不到3岁的时候,我断断续续地领她在电影学院听了几次儿童音乐基础课,她根本不知何谓五线谱、何谓节奏,只是跟着"哒哒--哒哒"。但在她开始学钢琴的时候,却对五线谱和音阶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特别是她的架子鼓老师对她的手脚协调和节奏的理解力表示"我真是太高兴了"(老师是一位俄罗斯音乐家)。所以我得感谢当初不经意间的"哒哒--哒哒"。我曾了解过很多在某些方面比较出重的孩子家长,发现往往就是在孩子3岁左右的一些"不经意"(如恰好请了一个爱读书的小保姆等等)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太多了,有一句话一直是我和孩子父亲的共识:孩子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自然的情感、诚实的品德和强烈的好奇心--在一个学习的生活中培养。

  我非常认同从0岁开始进行早教,如果你错过0岁,不要错过3岁前,但一定抓住6岁前!只是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我感到太多的辛苦和付出,好在我是母亲所以我还能付出并且乐在其中!

  钟豆豆妈妈:

  请教张教授和各位妈妈

  豆儿的学校几周前举办了一次家长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主要内容是列举了孩子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的问题.如经常不安地玩弄自己的手或脚,或坐着时身体动来动去;必须坐着时很难照办;很容易为外来的刺激而分心;团体活动或玩游戏时要等待,有困难;经常在问题问完之前,就突然让答案脱口而出;很难听从他人的指示;做事或参加活动时很难维持持久的注意力;经常一件事还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很难安静地玩耍;经常话过多;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或打扰别人;对别人说的话,常常摆出一副像没有在听的样子;经常把在学校或在家学习的东西弄丢;经常不考虑可能后果,做对身体有危险的活动;写字有困难;写作业有困难;协调能力差;方向感不佳;很难集中注意力;自尊心低落;同学关系不好;挫折感、逃避和侵略性强等等。然后根据每一条,给出原因和应对方法。

  我原先一直认为,六七岁的孩子心智发育有限。比如上课时不能安静坐满四十分钟,写字时会跑神,考试中会看漏题等;沉浸在自己的心思中,对别人的话置若罔闻;还有做事不考虑后果什么的,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很正常的现象。随着他年龄慢慢长大,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加强,在家长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会慢慢解决的。但是听老师讲课,新学生的种种不利于学习的表现,与婴幼儿时期没有做好相应的训练,即所谓的肌体及智力发育不平衡有很大关系。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排除了多动症之后,是"对称颈"紧张反射动作发展不足的表现。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予以改善。此外看书丢字与视觉训练不足有关,话多,记不住老师的指令与听觉训练有关,还有什么意志力培养、感觉统合训练等等均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学习能力。

  我的问题是:

  1.想了解研究孩子行为心理的知识。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有计划的训练改进孩子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这类行为矫正训练的效果如何?到哪儿可以查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2.正常的儿童是否有必要接受"提高学习能力"的集中训练?人道:"人无完人"。正常人的性格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缺陷。是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性格上的缺陷必然影响人的能力,都可以通过某种类型的行为矫正来改善?对于儿童来讲,这种集中起来的训练是否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即我是有问题的,有行为缺陷的孩子?

  3.在国内,哪些机构所做儿童行为训练是可以信任的?

  4.请推荐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和网站。

  先谢谢了!

  钟豆豆妈妈:不知道是把儿童教育看得太简单,还是有商业味道。

  他们提出的儿童种种的问题和缺点,然后给指定一个训练方案,进行行为矫正训练,就能把孩子教育好?现在把感觉统合叫的太神秘,什么问题都是感觉统合的问题。那些很调皮的孩子,"野"一些的孩子应该没有感觉统合问题,可是仍然上课坐不住、分心。讲这些题目的人是否是学校的老师?



    关键字:早教  学习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早教-学习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