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关于早教的讨论-学习竞争(7)
 2003年11月1日 12:05 新浪育儿

  黄海月明:

  回答教授,无法跟帖:尼采

  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了"同时诞生了"超人","超人"与"群众"是对立的(查氏如是说)。其实,这些人这些人的文章本身就有很大的歧义,每个人的理解有差别,每个人不同时候有不同的理解,这很正常。所以写文章的时候最好界定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的,读者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是读者和作者双赢的事情。

  我最近已经不大读西方的东西,我上学的时候"言必称希腊",觉得很有趣,现在参加工作没有时间了,逐渐觉得西方著作出手就是洋洋万言,实在不好;紧接着认识到西方的思维方法仅仅是思维方式的一个方面(现在有了孩子,跟孩子的教育联系起来,这种感觉更明显)。因此我现在经常"回忆"(不是重新阅读)某些概念来认证我的想法。

  达尔文的学说,因为专业的缘故,有一些理解。我觉得大部分都曲解了达尔文。在这次辩论中,阿迪妈,小樱桃妈,雨点爸妈比较接近了达尔文的意思,虽然他们一个达尔文的字样也没有提到。由于各自的需要,这种误解不可避免的延续下去。

  弗洛伊德曾经很流行,终将被抛弃:他的东西不过是某些社会学的理论揉和到"心理",也没有多少生理学的依据,其实很空洞。他的徒弟"荣格"对他进行了修正,已经渐渐的接近社会学。

  我也觉得中国的孔子并没有过时,因为最初的东西往往最接近真理,如果2020年真正实现全面小康,老百姓才有心情去考虑这些事情。《老子〉显然需要重新解释(说一句狂妄的话,估计所有人从根本上解错了,可惜我的工作时间紧)。我觉得道德等等东西,根本需要有一种"思维方法",然而我们对于古代的思维抛弃的太多,现在总是学习西方的"理性",并且用西方的方法整理中国的材料,反而把中国的思维方式抛弃了把西方的逻辑突显了。说实在的,我觉得您的思维就很西方,试图用某种逻辑来整合孔子的东西,如果如此,很难。其实,我记得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谈过这个问题。

  罗素的《哲学史》如果能和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还有冯有兰《中国哲学史》(旧版)对照,更好玩一些。

  关于宗教,仁爱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比重很小。基督教里,人死后马上接受"个体审判",个体审判和最后审判中间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有可能待在"地狱"里受苦,受煎熬----那么请问,上帝的"仁爱"之心在哪里?佛教化解这个矛盾的手段就是"报应":如果进了地狱,那是"业报"是活该。儒家学说固然强调"仁",但是还有更多并重的核心。并且,儒家的仁爱和宗教的仁爱不一样,儒家的方程式是:从人到人;宗教的是:人---上帝---人。

  言之草草,个人的读书体会而已,错误难免,静候批评。

  谢谢您的鼓励和指导,谢谢您的宽宏大量。

  黄海月明:你真是知音!

  "紧接着认识到西方的思维方法仅仅是思维方式的一个方面(现在有了孩子,跟孩子的教育联系起来,这种感觉更明显)。"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二十多年。但是就没有办法解决。人类大概在一万至五万年左右以前,思维方式有一个巨大的革命。到两千多年前,就产生出各种思维方式萌芽,在各民族的古文化、民间传说中可以证明这个推测。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在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这一枝萌芽在文艺复兴之后长成参天大树。其他的萌芽、小树苗将来会不会也长成参天大树?理解其他的文化,比如理解我们自己的古文化,用西方的科学思维方式几乎是无法感悟,找不到那种感悟的意境。真是很奇妙!每当想到这个问题时,就很困惑,但是没有办法去"证实",因为一说到"证明",我用的思维方式就是亚里士多德-康德-波普的思维方式。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老子、禅宗的思维方式就不交集。不可能用去证实。没有办法,真是很痛苦。就不去想,生命是有限的,太遥远的解答还是不去想为好。我儿子(去年上大学,现18岁)现在这种感受很强烈,也很矛盾,一方面对庄子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极为着迷,另一方面又必须很好的去学习、理解现代科学思维。当然他现在还年轻,容易武断。中国人逻辑能力、科学思维方式非常差,从小对孩子的教育中,得要下大力气去赶上。

  佛洛伊德的理论作为一种思想、哲学早已退潮。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病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治疗理论,其地位如今依然很坚固。荣格的理论在心理学、精神病理学中没有什么地位。对心理治疗没有什么影响,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仍然有影响。你不做我们这个专业,不太了解这些情况。

  你对仁爱的理解很正确,人-上帝-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核心,佛教(禅宗除外)也基本是这个理论。所以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是与基督教有很大的区别。当变成地球村的现代社会,思想界努力去寻找人类各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离"神"越来越远的社会,而儒学是没有神、只有人的理论,可能更符合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

  我不知道你做什么专业,但是你思维的活跃程度确实难能可贵。知识很广,思维非常清晰,记忆力也是奇好。我可真是羡慕你的聪明脑袋。二十年前,我也没有你如此聪明,这论坛上很有几个天才脑袋,我是没法向你们学习。年轻时候"狂"是应该的,不"狂"就不可能产生新思想的萌芽。我以前也很"狂",但是以后慢慢明白,要想使这些"萌芽"成为小树、大树,必须非常辛勤、努力、持之以恒的去耕耘。理想不灭、努力攀登,你将来前途无量!

  黄海月明:

  读书的误会

  有感于这次辩论中,同一篇文章引起不同的理解,想到一个非常著名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工程师叫做维特跟斯坦,他很喜欢哲学。有一次他阅读叔本华《意志及其世界的表象》,写了一片很短很短的读后感,形式很新颖(一共十来段文字)。这篇读后感引起很大的反响,造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学派追随他。

  这已经很有趣了,然而有趣的事情接着发生了。维特跟斯坦是个工程师,写完了读后感就去给他的姐姐造房子,从设计到施工化了好多年时间。之间,维特跟斯坦不在关心哲学;之后,维特跟斯坦突然写了几篇散文,反驳自己的那一片读后感,戏剧性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这几篇散论又造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学派追随他。

  有趣的是,这两个学派都认为是维特跟斯坦的继承人,并且针锋相对。维特跟斯坦的中国传人已经是他的徒孙了,大部分追随他的后来的几篇文章。不过现在也渐渐凋零了。我上学的时候听他们的讲座,牛气得很。

  雨点爸:

  说到雨果的《悲惨世界》

  我在好多年前,有一个寒假,一方面没有什么事情,另外也许预感到需要为随后的艰苦工作准备精神动力,我让雨点妈妈(那时候还没有小雨点)从图书馆借来《悲惨世界》,用了一个假期仔细读完了。那个假期,小雨点妈妈回老家了,我不是读书,就是上机、吃饭、睡觉,过着一种神仙一样的日子。冰箱里面有足够的事物,也就可以暂时脱离一下社会。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网络。

  最早接触《悲惨世界》,是中学时候,是一个很优秀的同学,每天放学路上给我们讲一段。我那时候没有信心去读,相信也理解不了,就当作好听的故事吧。

  这一次读,算是基本读懂了。从文*革以来,许多人失去了信仰,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价值准则。而我们正好是文*革中出生的一代人。简单说,我从《悲惨世界》中找到了一些生存的价值准则,虽然还比较模糊,但是比没有价值准则要好。因此,《悲惨世界》对我很重要。

  我本来是四川人,后来上大学到了北京,分配工作又回到四川,现在又在北京生活--我困惑我是哪里的人。类似,我出生以后,没有接受儒家思想的环境,也没有宗教信仰,对于革*命的一套也不相信,对西方的一套东西怀有好奇,但毕竟没有出国的行动,只是在中国冷眼旁观西方的东西--我难免感到困惑。也许我什么都不信,也许需要信点什么。相信许多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

  过去的年代,倒是直接教会了我们怀疑,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没有直接教会我们相信。所以,我很矛盾。也许人生就是矛盾的。



    关键字:早教  学习竞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学习竞争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