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关于早教的讨论-民主、文化价值与儿童教育(4)
 2003年11月2日 14:32 新浪育儿

  张仲华回复壮咪妈:只有去领悟伟大的思想,才能洗去我们灵魂深处的怯弱和卑微

  虽然我不懂物理学,尤其是不懂量子物理学,但是我非常崇拜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s),他不仅是物理学的大师,也是人类的思想大师,尤其是伟大的人格,永远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二十多岁因患重症肌无力瘫痪在床,到最后连话也不能说,呼吸都困难。他却成为物理学的大师,思想的大师。在他的灵魂深处没有我们所有的怯弱和卑微。他是非常伟大的。和everest所讲的天才的物理学家SZILARD完全不一样,SZILARD是一个天才,但不是一个大师,不是一个思想家,在他的灵魂深处充满着人类的怯弱、卑微和恐惧。虽然他有很多知识,使他对人类有很多深刻的认识,但他的灵魂最终被怯弱和恐惧所战胜。就是说这个天才的心理并不健康。

  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上班就接触到各种神经症、精神病患者和各种有心理问题的人,给他们咨询和治疗,他们的灵魂深处充满更多的怯弱和恐惧。我们正常人也有,只不过是少一点。就象你说的一样,在十多年前,我也常常想,人是要死的,到我临死的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了。想到宇宙大爆炸,想到人的基因,想到斯巴达克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想到玉门关外古代士兵的白骨等等,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书上讲的各种问题,常常使我感到一种非常莫名的恐惧。在大学毕业后几年,我开始从事临床心理工作,当我去洞察病人的内心深处、病人的灵魂深处,也慢慢去洞察自己的灵魂深处。发现并不是那些深刻的思想和知识使我感到恐惧,而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深深的怯弱和恐惧,在这个时候它找了一个借口跑出来。一般的人们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怯弱也常常会跑出来:在遇到挫折时,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在疾病时,在面临死亡时,甚至是在荣誉和利益面前。如果在一个很平稳的环境中,就会好一些。如果你有很多知识,你经常去思考问题,就可能会虚拟出一个境地,你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怯弱就会暴露出来。就象SZILARD一样,在灵魂深处谁能战胜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悟道、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己是一个很长的人生历程。孔子说他自己: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就是说他认为自己到五十岁才大彻大悟!一个圣人如此,何况我们就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为什么人的内心深处有这样多的怯弱和恐惧?又先天的成分吗?肯定有。因为焦虑和恐惧是保护生命安全的一种措施。但更多的是后天形成的,孩子从小缺乏关爱,有恐惧的经历,缺乏独立、自理能力,或者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知识和经验。使他常常体验到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就会埋藏着深深的恐惧和欺弱,他会感到自己非常卑微。

  怎么减少和克服我们内心深处的怯弱和恐惧?怎样使我们的孩子的心理更健康?这就是教育!这里教育分两层含义。一是孩子在出生以后,充分的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发展和培养他们将来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各种能力和技能。二是让孩子能学习和领悟人类文化和思想中的精华,在他们人生将来的道路上不断的去净化自己的心灵,洗去内心深处存在的恐惧和怯弱。

  壮咪妈妈和南南妈妈都看了一些哲学和历史书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体验?我想主要还是童年和少年时代形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有差异。

  壮咪妈妈问孩子学习哲学对孩子是否有不好的影响,会使他迷失。我认为不会。不仅不会迷失,而会使他能更好的向前发展。我的孩子是在上初三时(因为他小学上了五年,初中三年),当时还不到十四岁,开始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包括文学、历史、逻辑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我估计他已经能够学习,(也是考虑到上高中以后,国内的应试教育的学习太紧张,高二以后根本就没有时间)开始时,多少是有些困难,但希腊哲学部分仅仅只看了一半,就一发不可收。他看的很入神,有时候找我给他讲讲,讨论讨论。对西方哲学有了简单的了解后,就引导他看中国的哲学,论语、庄子包括佛学的简单著作等。他认为对他有非常大的帮助,不仅在文化知识和思想上,也包括对他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上。用他的话说,如果没有这些哲学基础,即使他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物理的基础,他也不可能理解霍金的《时间简史》。他看到同学们对流行文化的迷恋,青春期的骚动,常常问我,他仅仅比他的同龄人多读了几本哲学书和历史书就和他们有如此大的差别,为什么不教学生去学习最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他应该怎样去帮助他的同学?高二以后,开始发现他的很多老师缺乏思想,认为很多老师有知识,没有思想。说语文老师读了很多古文章,但理解的很差。这也难怪这些老师,中国从古至今"文史哲"不分家,现在的中学和大学教育硬是要把文史哲分开,这些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毕业的老师在读古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问题。我很希望儿子离开我,上大学之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一些主要的学科都能涉及一点,但现在看不可能,不拼命做题,就考不出好成绩,上不了好大学,还是要做题、考试,没有用的东西也要花时间去搞。

  教育的精神就是精神的教育,教育就是要去学习和汲取人类丰富的、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五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悲哀太多,你和我都是过来人,我们要去弥补自己知识和思想上的不足,在我们沉痛教训的基础上,在我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用一种比较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孩子,锻炼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具备很好的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小就去学习优秀的文化和思想。

  妍妍妈妈:

  张教授,您看,现身说法:壮咪妈与我的不同

  我比较囫囵吞枣的接受权威,而壮咪妈却问:为什么?这能算是世界观的不同吗?还是因为壮咪妈见多识广,眼界更开阔,善于独立思考呢?这种差距怎样改变呢?我希望妍妍能象壮咪妈这样。。。

  everest:

  壮咪妈,你好

  我看到你在楼下的帖子,谈到你读历史与哲学的体会。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而且我也时常有类似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在读历史与哲学的时候会有,当你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当你思考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候,你常常会感到自身的渺小、生命的无意义,常常会因人类文明进程之缓慢而感到失望,常常会感到你自己和整个人类在宇宙中的无助与孤独。知识给人力量,而智慧使人痛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痛苦几乎不可避免。一个人如果想用头脑去生活,就不可能不思考生命的意义,就不可能对人类的发展史没有兴趣。这种思考的痛苦所换来的,是对自身与人类命运的更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社会与个人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动力。而且,体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的一生,归根结底是一种体验,没有痛苦的生活是简单而快乐的,但体验过痛苦的人生却因痛苦而多采。傻瓜并不比智者更幸福,因为智者的一生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伯特兰·罗素在他的自传一开始就说,三种动力推动他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的苦难的无限怜悯。这三种动力使他的一生既痛苦又充实。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他会毫不犹豫地作出同样的选择。

  思考的痛苦是我们获得智慧的代价,而这种痛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再说罗素。在他看来,人类文明进步的缓慢正说明了他自己应该努力推动这种进步,人生的渺小正意味着我们应该追求崇高。他在哲学方面建树卓著,但远不是一个闭门不出的学者,他写了诸如《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追求幸福》、《常识与核战争》、《中国的问题》等许多书,希望能够以自己的见解推动社会的进步。二站之后他还是世界范围内最活跃的反对核武器的人士之一。与罗素正相反的一个极端例子,是匈牙利物理学家SZILARD(抱歉,不知道中文怎么翻)。SZILARD是一个天才,核物理方面的很多突破都是根据他的想法完成的,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也就是原子弹的制造原理,就是他首先提出并试验成功的,链式反应的专利也归他所有。他同时也是一个敏锐的人,对于人性有很透彻的了解,刚一发现链式反应,他就意识到德国会用原子弹来达到征服世界的目的,是他上书美国总统,要求美国无论如何不能让德国拥有原子弹。后来他又第一个预见了美苏之间的核武竞赛以及其他政治事件。但他这样一个聪明人却被人类的野蛮与非理性彻底吓破了胆。他一生没有在世界任何地方安家,也不敢结婚,一直住在旅馆或其他一些临时住所。他的全部家当放在两只皮箱里,每天晚上都放在身边,以保证万一有难几分钟之内就能逃走。所以,一个人不对人类与个人进行思考,不会有大智慧;但思考之后是否就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却因人而异。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所能做的,也无非是引导他们去认识人类、思考人类,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至于他们最后选择了什么道路,恐怕不是我们做父母的能够决定的。

  南南妈:

  说得好极了

  实际上,思考从来不能使人免于痛苦,但是生活中却不能没有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思考究竟会不会影响他过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与他的个性有很大关系。或许,一个人思考到一定的程度,幸福不幸福对他已经不重要了,或者说,他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所谓幸福,而对生活、对生命有了自己的理解。正是这样的人,作为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发生着长久的影响。

  我看了壮咪妈对张教授给孩子看历史与哲学的担心。说实话,其实我从小这方面的书就看得很多。我小时候,可看的儿童书很少,所以从来是看大人的书,是从我爸的书架上找的,历史、传记、世界名著,不谦虚的说,也算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了。我觉得孩子到一定的年龄,其实倒不一定只对叙述性的故事感兴趣,只要他愿意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他必然会对一些说理性的、深刻的思想发生兴趣,对一些伟大人物的人生发生兴趣。父母往往容易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当然,孩子所体验到的东西,也许他自己也还说不清楚,但这并不表明他没有自己的理解。父母不要指望能够完全了解和主宰孩子的精神生活,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父母和孩子还是会有交流,这种交流又基于父母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不断继续着的学习、思考,孩子会从这种交流中受益。我觉得,孩子越早理解一些复杂的思想,他将来就会对流行文化中一些不好的东西具有免疫力,也会对生活中许多的事情有更好的判断力。

  说到这里,我还想说点题外话。我们这个论坛的人才很多,文科方面宝宝娘算个典型;理科方面就是壮咪妈。当然,也有文武双全的,也许就是Everest了。我发现学文科和学理科的妈妈有一些区别,学理科的妈妈做事情更加有计划,更加乐观,更加相信人为的力量;而学文科的妈妈,要消极一点儿,脑子里总免不了想到人生中很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面,有时就会因为这个而找一点偷懒的借口,所谓的崇尚自然。也许我们应当互相学习把,所谓取长补短,文科妈妈也乐观点儿,多给自己和孩子加点码;理科妈妈有时候也悠着点儿,多给孩子一些空间。我们互相学习,共勉共勉吧。



    关键字:早教  民主  文化价值  儿童教育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民主-文化价值-儿童教育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