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est:
也说自尊与自卑
我完全同意张教授所说的,自卑其实是自尊心过度的体现。把自己看得太重,就不能容忍自己的弱点,一旦什么事没做好,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至于价值观,我倒觉得这与自尊心的过度并不一定直接有关,也许过两天我想明白了再写一个帖子。
自尊过度变成自卑,我觉得有几个原因。一是缺乏安全感。就说我自己。我从小和父母感情不好,对我来说,同学的友谊和老师的赞赏是感情的唯一寄托。所以我特别不能容忍失败,怕失掉同学和老师的欣赏。而且一旦觉得什么事自己做不好,就不做。到了大学毕业之后,对自己"灵魂深处挖根源",才想清楚自己这种行为的原因,才慢慢改掉。楼下的妈妈们,肯定是爱孩子的,但不知道有意无意之间是否给了孩子感情上的不安全感。比如,是否给孩子灌输了只有做得好父母才会喜欢他的想法?我一直认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如果孩子有出息,父母是高兴地快乐地爱他;孩子没出息,父母是在伤心地爱他。
二是对自己和别人没有一个正确的估计。我们的教育里有点过分强调"好孩子坏孩子"、"聪明孩子笨孩子"。我看到美国一些家长和老师是强调每个孩子都是普通人,都有局限性,但同时又都有特长,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校里并不只有功课好的学生受人喜欢,打球打得好、讲故事讲得好、手工做得好、女孩子会穿衣服会化妆,都是成就。老师也不说"你数学不好,需要努力",而是说"你在数学上还有潜力没发挥出来"。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特长的普通人,比较容易有自信,也不会怕自己某一方面做不好。
第三,我觉得父母对待失败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如果父母一件事没做好就很着急、生气和失望,孩子会觉得失败是一件很吓人的事。而如果父母能够原谅自己原谅别人,能够有点自嘲,能够说"我今天很可笑,干了件蠢事"。孩子也许也会把失败看轻一些。
应该说成"有些人的自卑其实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有些人的不是。
Yidandanlu:
举手发言
我也挺矛盾。以前就有性善论与性恶论。有人说人天生就是爱享受怕吃苦的,必定要家长的督促和管教,孩子才会上进。又想到有很多人由于疏于管教,而走上斜路。所以我认为大方向上还是要约束,细节方面可以加强民主。比如如果孩子不想读书,可没有民主可讲,一定要读的;如果孩子爱读书,则可在学习方法,学习安排上等方面实行民主。也就是说如果我认为是明显对的,或明显对将来有利的,孩子就该听我的,孩子在和我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才有民主。
现在接触了一些早教理论,比如小橡树就说孩子是一颗树,已经具备成长的内在因素,而不是一张任由父母描绘未来的白纸。仿佛父母的责任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释放孩子的潜能,这潜能可能比父母刻意培养的还要好。
我现在就在这种矛盾中,一方面怕孩子不走正道,没出息,没尽到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怕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能适应强调综合发展的未来,孩子过得不快乐,对不起孩子。
请张教授和各位妈妈我该怎样权衡呢?
雪瑞妈:
我谈我心:与壮咪妈讨论并请教张教授
我并非认为"基础的价值观"是指信仰或文化,而是指信仰或文化的内含。我认为宗教并非单是信奉神明,以西方之科技,许多人也是不会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上帝。我觉得神只是一种精神的化身,人们信仰宗教,实为寻找一个精神家园。我对孔、孟诸子百家及宗教知之极少,我的"精神"也在流浪,实在是不敢对其博大精深妄加评论,好在大家都是"熟人",我只谈谈我的心得,希望不要贻笑大方。
其一:孔、孟诸子及佛教的禅,无不谈到要"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但顺应自然并非放任自流,如同疱丁解牛,要顺应牛之骨胳脉络,人刀合一,自然游刃有余。又如一段树根,弃之为柴薪,顺其势加以雕刻,便为根雕艺术品。但这"顺应牛之骨胳脉络,顺其势加以雕刻"实非一朝一夕之功也。而疱丁解牛其意义也并非在解牛,而是阐述养生之道也,即顺势而为。我在北京海洋馆看海豚表演,当六条海豚无声无息,如离弦之箭滑水出场时,我感叹造物之神奇,当海豚精彩表演时,解说员说到"看!我们的小动物是多么的可爱,但由于人类的不断扩张,使得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我不禁热泪盈眶,都是我们人类的错,人类太贪婪了。如果老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只,哪一定是世界之宝,吃几粒粮食算什么,金子都可以吃!现在老鼠是无处不在,自然在人类的眼中便成了一害。在自然万物,植物、动物的眼中,我们人类不也是一害吗,老鼠还有天敌,人类呢?只是不断的发明新的工具,想出新的吃法来剥夺它们生的权力。
所以我认为其二:孔、孟诸子及佛教的禅,无不要求"静心",排除一切功名利益,静下心来,找到我心真我。万物本是天成,并无好坏、善恶之分,一切"心生"。菜青虫吃叶子(菜叶),招人捕杀;"蚕宝宝"也吃叶子(桑叶),但不需要爬树,自然有人采来喂它,菜青虫该自卑吗?"蚕宝宝"该自尊吗?菜青虫千辛万苦化蛹为蝶,该自尊吗?"蚕宝宝"作茧自缚,自卑吗?所以我认为应静下心来,排除心魔,修养身心,不应为外界的评论而生。现在许多父母热衷于带孩子游历名山大川,但游历名山大川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多照几张像,表明我到些一游吗?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体会一下造物之神奇,与吐呐之间吸取天地之灵气,倾听百鸟的歌声、山川的低呤、欣赏树木花草的妙曼舞姿,与自然熔为一体?热闹过后,往往留下一片狼迹,如此这般,到不如不去为好。
其三:身内、身外。许多人都会说"钱乃身外之物",那何为身内之物呢?我们身内之物的确是少得可怜也,近百年来,科技不断的发达,人类对外物的追求愈演愈烈,而对内心精神的不断完善进化,似乎已停止了近百年,在追求"奔腾"之心的速度时,对于我们的心灵呢,不消说"何处染尘埃","时时勤拂拭"都做不到。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就是对内心的不断修行,是对"大道"的不断追求(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对一些细枝未节不能太在意)。难道只有数理化这些"实用"的才叫知识吗?真正参透命运、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能够想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尽力而为,便无愧于心了。
壮咪妈说的"无神论"、"有神论"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现在国内各个寺院香火很旺,但人们对佛的信奉就如同"叶公好龙","给予"、"膜拜"其实是为了要得到更多的回报,"佛"不会与他同在。杀人犯在行刑前,只要他真心悔过也能立地成佛,"佛"仍真心向善,并非一个实体。就如同神在我们心中一样,我们去信教,也是要为我们的"精神"寻求一个家,我个人觉得西方人信教,多半是在"时时勤拂拭,无使惹尘埃"吧。离我们禅宗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差的远呢。但我现在找不到一个可以"时时勤拂拭"的地方,唉!
Everest:
写得真好,推荐两本书给你好吗?
两本都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作品,一本叫做"征服幸福"(TheConquest of Happiness)。另一本叫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The Impactof Science on Society)。对你在帖子里谈到的很多问题都有非常精辟的分析。我读的是英文原著,不知是否有中译本,你找找看吧。(如果没有
中译本,将来等我有了时间,我一定要翻译这两本书。)
我想张教授谈到的价值观,从广义上说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和文化底蕴。我们中国现在价值观的缺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很多有识之士由于历史原因,对本国文化全盘否定,但是对西方文化又只有一知半解;建国以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基本上是以是否对当时的政治斗争有用为标准;八、九十年代,又有一种倾向是要搞儒家文化复兴,对于中国文化全盘接受,同时致富热潮搞得研究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其实我们的社会现在面临的问题,无论是经济、政治、社会还是观念上的,很多西方国家多年前都遇到过,读一读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应该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另外,我们也需要客观地理性地反思我们的文化,不要全盘否定,但也不要过高估计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许将来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大家才能静下心来想这些问题,中国社会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当代文化。
张仲华:关于基础价值观
大家好。看到大家对基础价值观的理解。我也给大家简单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基础价值观并不完全是一种信仰。是一个社会主流所遵从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遵从的道德约束。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基础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虽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道德基础。五常是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儒家道德准则的核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也是孔孟所提出来。三纲并不是孔孟直接提出来,是西汉朝董仲舒、和北宋的朱熹、二程所逐步完善。从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要推翻封建统治,首先要清算封建的道德伦理。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人都在做这件事情。但是从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每一次都是以打倒"三纲"为口号,但每一次革命和流血后,"三纲"尤其是"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成为人民身上新的枷锁,到文革时期达到顶峰。尽管到现在,中国工业化迅速的进程中,"三纲"的影子始终伴随着中国人。近百年来,"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却越来越少,尤其是现在的工业化的过程中,道德危机十分严重!
西方的价值观是什么?西方近两百年社会的基础价值观就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对西方人来说,"自由、平等、博爱"已经深深地烙在他们的文化价值中。成为他们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和中国传统的"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成为鲜明的对照。"自由、平等、博爱"也是近百年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不懈的追求。对西方人,在这种价值观下,是否解决了他们的道德价值问题,没有!反而带来了更大的价值危机。"上帝死了!"所有的人都自由了!对大部分缺乏文化、道德、思想教育的中下层人民,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差的中下层人民,因为没有"上帝"去约束他们人性"恶"的那一部分。社会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看看美国青少年的问题,现在几乎变成一个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
上帝死了!毛泽东死了!我们灵魂中的善和恶都挣脱了枷锁,很快就会发现,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恶比善扩展的快得多!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也是西方社会走过的路。看到西方社会的问题,希望我们不要再走西方走过的路!
如何把"自由、平等、博爱"和"仁、义、礼、智、信"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可能是今后几百年人类道德价值观的一个重大问题,可能是挽救人类道德价值的出路。
这些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尤其是妈妈、爸爸们也不会去讨论这些理论问题。但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现实:你不希望你的孩子长大吃"摇头丸",也不希望你的孩子长大后很自私,眼里只有钱、名、利。你不希望再过几年,你的孩子成为问题少年!但这不是以父母的愿望为转移的。如果的你的教育不当,很可能到时候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为什么说基础价值观对教育孩子非常重要,我这多年有很深刻的体会。基础价值观就是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内灵活的应用各种方法都不会出现问题。都是有益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框架的教育,你用任何方法都可能出现问题。甚至完全和父母的意愿相差很远。比如上次有妈妈谈的问题,美国孩子做家务给钱,可以提高孩子对劳动的认识,为什么到我们这里一用,孩子就变成拜金者。美国的父母鼓励孩子去竞争。而我们鼓励孩子去竞争,常常去表扬孩子,赞扬孩子,结果这个孩子变得十分自私,性格不好,不能很好与其他人相处。我们看到西方教育孩子的例子,包括他们写的教育孩子的书籍,大都是西方中上层阶级家庭的例子,首先他们有一个很强的基础价值观的总框架,孩子从小出生后,都被约束在这个框架内,我再举布什家族的例子。在这个框架内去应用各种方法,尤其是应用他们介绍的方法,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基础价值观,没有这样一个框架,问题就会很大。
我们的基础价值观是什么?这个道德框架是什么样?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是"自由、平等、博爱"和"仁、义、礼、智、信"?究竟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这不是哪一个伦理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能回答的问题。是由很多很多母亲、父亲,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努力慢慢才能找到答案。所以教育孩子、教育我们自己,决不是制造产品,没有现成的图纸,也没有现成的方法,没有一个现成的生产流水线,按照这个图纸,工艺,孩子的心理就很健康,长大就能成才。所以我还是那句老话,父母应该去提高自己的修养,去建立自己的基础价值观,自己遵循这个道德框架,然后去要求我们的孩子。"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自己"。只要用心去教育孩子的父母,都是教育家。
拉拉杂杂的谈这麽多,关于自尊与自卑的问题,过几天有时间再和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