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华医生:琵主要是不想让球分享雪饼,还是主要不想让球分享妈妈的爱?
琵琵妈:
我以为是雪饼啊。
球的妈妈就在隔壁,虽然我偶而也亲亲球球什么的,但哪一个才是最重要的琵应该很清楚啊。
我每天带着睡的是哪一个?喂饭的是哪一个?送上幼儿园的是哪一个?天天照顾的是哪一个呢?
也许是我粗心,但我觉得琵琵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啊。
如果说想得到我的爱,听我的话去做不是更能讨我欢喜吗?她为什么还要和我做对呢?也许是我不善于表达我对琵的感情?
但说句老实话,我也真的喜欢球球,就像自己亲生的,看着就喜欢,这种感情很难言传,还是有血亲的缘故吧?难道我要对琵掩饰这种感情吗?
那个小男生紧紧的牵着我的手,非常信赖地跟着我的时候,我心里有种很幸福的感觉。我会把琵和球一左一右拉在手里,感觉都像亲生的一样。也许琵是因为这事嫉妒?
张仲华医生:琵琵的感受主要是爱,不是雪饼。
球的感受可能主要是雪饼。但琵琵的感受主要是爱。你当时完全应该把琵琵抱到怀里,给琵琵亲亲,给琵琵说,妈妈明天一定给琵琵买更好吃的东西。但是你的表现却让你的琵琵很失望。很多妈妈自然会去这样做。但是你却太理智!把琵琵的表现套上成人的价值观。
琵琵妈:
我光顾得生气了。
哪还想得起来抱她?难道她做得对吗?还要亲她?是不是有些护短呢?我不知是太理智还是怎么的?但我对是与非特别敏感,特别不能容忍不公平的事情发生。说句老实话,就是跟琵爸闹意见,也一定要当天说清楚,所以我们从不冷战,都是明打,打过了讲道理,说开了也就好了。
对待孩子也是这样,我是非黑即白的,很难接受和稀泥。有的家长对小孩子闹意见是各打50大板,但我觉得谁对就全向着谁,一般想不起来给没理的那位留台阶。也许是我太简单粗暴了。
张仲华医生:所以,你和孩子的感情与依恋经常就是在这样的缝隙里丢失!
tjx_hyz_dd:
我有着你同样的困惑
我的想法和你一样,我的困惑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给"谦让"加上了这么多的框框?
琵琵妈:
是啊难道谦让不是一种美德吗?
我们不该这样教育孩子吗?
新新人类的很多观点让我觉得有点接受不了呢。
阿迪妈:
谦让是美德,但是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谦让,就值得商榷了。
孩子的成长,父母不可能一直相伴左右,一直提点要谦让.
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谦让,虽然一次两次看似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实则压抑了孩子的内心;
我不认为谦让不好,但是我希望是孩子能体会到谦让的快乐之后,主动地谦让---所以,为人父母身教重于言传,潜移默化传达:谦让,其实也可以有快乐有满足;予人玫瑰之手,历久犹有余香.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渗透的;可能一时半会不如直接命令孩子"谦让"效果好,但是我还是选择前一种做法.
其实,说到底,游戏规则制定好了,大家都是公平的,我可以不谦让,但是那样的话我就获得不了别人的谦让;我可以不分享,但是那样的话我就要忍受别人分享共乐的时候我孤独面隅的痛苦.
所以,我始终认为,首先让孩子明白对自己的所有有支配权是基础;其次,放他们到现实环境中去,他们自然会根据自然法则进行支配----支配不仅仅是独享,还可以是分享,还可以是有保留地分享,当然也可以是无条件的付出---尊重他们的决定,哪怕他们的决定可能是错误的,比如开始的时候孩子本能地可能就有独占的欲望,我觉得没关系,他们迟早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只不过角色换位---他们处于"乞求者"的地步,而等待占有者的支配结果---经过多次的试探,碰壁,他们会作处自己的选择----也就是黄海所说的利益最大化效果。
当父母的,不妨给孩子多制造绝境,来促进并给予他们学习如何支配的机会,如何获得利益最大化.可以制造让他们痛苦的境地,促进他们换位思考.我想这种效果,要比单纯地指示孩子谦让效果要好;而且,经过这种探索,孩子表现出来的主动谦让,才是真正的美德.
lotus1993:
我觉得我父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爱人如爱己",他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首先人要爱自己,然后爱别人也象爱自己一样。这么想,我就明白应该如何谈谦让了。
everest:
没有人说不能谦让啊
说的是:1)有必要谦让的时候才需要谦让;2)发自内心的谦让才值得提倡:3)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使得谁也不必谦让,比如说,一个玩具轮流玩,大家排队,就不必谦让。
lotus1993:
琵琵妈,宁宁也这样,但最近好多了。
比如我买了两本他喜欢看的书,他可以看一本,抱着一本,但就是不给宾宾看。我会告诉他,我第二天会给宾宾买两本新的,他问我是否给宾宾买和他的一样的两本书。
我说不是,我要给宾宾买不同的书,我说两个人分享,就可以看到四本书,否则只能一人看到两本。宁宁确实是喜欢那个作家的书,他就主动分给宾宾一本。第二天,我给他们买两本新书。这样的事,重复发生了几次后,现在他很主动给宾宾看了,包括今天晚上他就是这么做的。我觉得生气是没有用的,张教授说的对,他们是怕别人分走妈妈对他们的爱。关于你说的雪饼的做法,假如你跟琵琵说她如果不分给弟弟,你第二天会给弟弟买一种琵琵比喜欢雪饼还要喜欢的东西,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阿迪妈:
不谋而合,我想这就是给孩子制造困难的境地---他们不总是处于对物品的支配地位,他们也有支配不了的物品,那种时候,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他就会相应修正对自己物品的支配行为.
小雨点妈:
看那么多妈妈讨论谦让的问题,我想了想,还真没有遇到这方面的困惑.
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最初她们应该还是有这方面的倾向吧,忘忧草刚刚来我深圳,小雨点肯定是要占强的,因为所有的玩具,她绝对有占有欲,我从来没有要求她一定要给姐姐,也不会要求忘忧草一定要让着妹妹,所有的玩具是我们家的,誰先拿到就该誰先玩,妈妈从来不干涉,后者想玩,自己去和暂时拥有者商量,用言语说服合作交换,引申到其他方面,比如看电视,比如去哪里玩,二者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二人的意见必须统一,否则都没得选择,权衡利弊,二人学会妥协和先后次序,比如这次我先听你的,下次你听我的,一直记得二人为是看<孙悟空>还是<哪吒闹海>争辩,都把自己想看的碟吹得天花乱坠,后来是小雨点妥协,小雨点好像总是容易妥协些,至今我都不干涉二人的协议,虽然想过小雨点这样不坚持立场好不好.
我反对无原则的谦让,看过一则小常识,开车的时候,最安全的坐位是司机的后面,为什么?因为一旦事故发生时,司机本能的是保护自己,让他那时想到保护你,是违背天性的,教育也是这样,如何顺应天性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
在家里,小雨点和忘忧草从来不会为吃的东西争,相反,还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让对方尝尝,为什么?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她们,如果你有一样东西,自己独享,你只能知道一种味道,如果和他人分享,你就可以享受二种滋味,玩具和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这种观点已经深入她们的心灵.
在对老人和礼貌方面,在从小她们因为做得好时,从妈妈的亲吻中已经得到的鼓励和嘉奖,这个时候,赞赏的目光和微笑是胜过任何言语的,但她们也有做得不好的时候,一般我会忍耐,实在出格把她们拉到一边去修理,她们还是孩子,耍孩子脾气是必然的,何必要求那么完美.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
昨晚的实话实说,介绍了一位加拿大11岁的少年瑞恩,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基金<瑞恩的井>,是用来为非洲打井用的慈善基金.这一切是源于在他6岁那年,为了让非洲的儿童喝上一口干净的水这个纯真的愿望,5年来,他从在家帮助大人做家务开始挣钱,发展到去各地演讲呼吁大家都来关心这个问题,他的父母给了他非常多的帮助.
我是自愧不如的了,当然是在为人父母方面.
但小瑞恩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行为,又岂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所能做得到的.
你站在小山丘上,看到的无非是灌木,永远领悟不到在珠峰上雄伟的气概,我来早教,是希望带着我的孩子,登高看远些.
好像偏题了:)
everest:
你确实跑题:)
谦让和助人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昨天才问:如果有一个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公平的游戏规则,那么还有没有必要谦让?
说起谦让,还有些好笑的地方。如果两个孩子争什么玩具,你让谁谦让?按道理两个都应该谦让,那就应该谁也别玩。如果一定要定些规矩:大的让小的、主人让客人,那这和谁先到谁先玩的规矩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又为什么就成了美德?如果说谦让就是要好过遵守一个公平规矩,那为什么我在美国却偏又几乎没有见过游戏场上孩子抢玩具或大孩子欺负小孩子?为什么没有学过谦让的儿子会把自己喜欢的书和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味什么儿子吃到什么好吃的都要叫爸爸妈妈来吃?
不过,虽然跑题,助人这个事也确实应该说说。助人这个美德与其他美德一样,仍然是发自内心才可取。因为只有发自内心,才能体会到助人之后的幸福感,强迫是不行的。我们中国搞品德教育也不比谁少吧?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更是中国特色。那又教育出了几个道德高尚的人?为什么中国人念叨世风日下?为什么西方很多国家的人公德心、公益心都强过中国人?为什么有些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之后感叹中国人情淡漠,大家都只善待自己的亲友却不肯善待与自己不相关的人?
人都是自私的,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位加拿大少年,恐怕也不肯把自家房子让给流浪汉们,自己住大街吧?先爱己,再爱人,对这世界来说已经足够。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举手之劳都不肯助人?因为他们内心里没有助人的愿望。这个愿望,不是教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是自己体会出来的,是一个人受到尊重、得到爱,进而热爱生活、热爱人类之后自然的愿望。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尽可以让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不受人约束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