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柔sea:
请教张教授:孩子性格内向有必要改吗?
我的女儿三周岁了,一直比较文静内向。小时候由请来的阿姨带她,也经常抱着她到外面去玩,但是见到陌生人时打不打招呼全凭她一时的兴趣,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时也显得比较不合群,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只愿意与极个别的非常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上幼儿园入园面试时倒是表现得出奇大方,让唱就唱,让说就说,老师还以为她是个活泼型的,但从那以后再没有过如此的表现。幼儿园的老师对她的评语是:懂的东西挺多,就是不愿意说出来。胆子小,尤其遇到困难时很容易退缩。
其实我原来觉得人总是会有各种类型的,也不能说内向型的一定就不好,但现在社会的竞争很激烈,内向型的人总是获得表现的机会少,自然将来发展的机会就少。现在我总想鼓励她能胆子大一点,参加活动时表现得积极一点,不要什么事都不好意思。但是不论我怎么说她劝她,她还是喜欢缩在后面,我除了想这是她天生的性格使然外实在没什么好招能让她改变。
请张教授能指点一下。
冰柔sea:不是内向的问题
你好。内向与外向,没有说那个好,那个不好。各有其长。孩子主要是社会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差一些。父母的鼓励是否有用,一般来讲,语言上的鼓励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主要是孩子要获得几次成功的经验,如何获得成功的经验?要妈妈、爸爸想办法给创造环境,使孩子有机会得到锻炼。第二,就是妈妈、爸爸一定要持鼓励的态度,一次、多次做不好,一定不要说孩子,不能给孩子不好的态度,要有耐心。一直坚持到你的孩子有成功的经验,就会改善孩子的行为。
wllgxlxr:
张教授好,众位妈妈好,关于孩子的自私想请教
我女儿三岁三个月。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她特别小气,而且看东西看得特别紧。但是她的情况很复杂,我也总结不好,所以我把平时她的一些表现写出来,希望专家能给我提供一些帮助,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引导她。谢谢!
如果带着玩具出去玩,而且周围都是她不熟悉或不认识的小朋友时,她会把她不玩的玩具交到我手上,让我帮她看着,放在我附近的地上都不行;但如果是她认识的小朋友,她倒也不太计较我把东西放到地上。此时,如果有陌生的小朋友想玩她的玩具,她一般是不会给的,但也例外,就是如果她特别喜欢人家,她就很大方。还有,就是如果遇到她不熟悉的小朋友,或是跟不熟悉的人见面,她会采取敌对的方式,先跟人家保持一定距离,但用不了三五分钟,就会跟人家玩得很好,也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家分享。
有一次,在国外我用一些盛饮料的瓶子给她做了一些沙桶,有一个外国小女孩想玩,但她不想给。后来,我跟她说:"姐姐玩一会儿,等她走的时候就会还给你,不会带走的。而且,你把玩具给姐姐玩,姐姐就会知道中国小朋友很大方。"她听了以后,犹豫了一会儿,就把玩具给人家玩了。事后,我表扬并鼓励了她,她也很高兴。
还有一天,她在花园里和一个小男孩玩球,很高兴。第二天,我说咱们也带一个球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她反对说,"我不给别的小朋友玩。"结果到了花园里,遇到两个小朋友,一个她认识,叫娜娜,另一个不认识,是个哥哥,她就把球看得很紧。我把她带到一边鼓励她跟小朋友一起玩,结果她就大哭起来说:"我只跟娜娜玩,不跟哥哥玩,我不喜欢她。"结果,人家都走了,她也没玩好。但后来很巧,她插班上幼儿园时,居然跟这个男孩在一个班,晚上回家她跟我说,"今天安排我跟不给他球玩的哥哥一起弯球了。"说完眉开眼笑的。
有时,我会经常把她的这些事分成两类,编成故事讲给她听,并告诉她一类是好的,一类是不好的,让她选择先听好的,还是先听不好的。然后我就给她讲她自己经历的这些事,再让她判断是好是坏,她自己也判断得对。但再次遇到这类情况,她还会很小气。
平时在家里,凡是吃东西的时候,我都要求她先给大人(或客人)分一遍,然后自己再吃,她都可以做得到。
再就是,她小时候,为了给她养成不随便动别人东西的习惯,我教她在玩别人的玩具之前要先征求人家的意见,人家允许可以玩,不允许就不能玩。不知道这是否强化了她对自己的东西格外看得紧?
罗嗦了半天,真不好意思,但非常希望得到专家的指点。再次感谢!
wllgxlxr:不能认为孩子是"自私"!
你好。看了你对孩子情况的介绍。我认为孩子很好。尤其是使其他孩子交往,没有什么问题。对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做到你说的情况,就不错了。孩子到了两岁左右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起来。孩子知道什么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慢慢去判断什么样的人能够接触,什么样的人不能去接触。对陌生的人保持警戒心态,是很正常的。所以你不能说他自私。孩子也不是自私。要孩子学会分享和合作,孩子真正要学会这些行为,是孩子发现这样做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是想从妈妈和大人那里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而学到的行为,可能是不长久的。甚至是刻板的。对小孩子,要给他讲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更重要的是要孩子知道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因为有很多行为是不能用对和错来界定。
孩子存在的不足之处,孩子还不会主动的去与陌生的孩子和人交往。这一点要多加强培养。
吟吟妈:
请教张教授和各位妈妈
吟吟近来有个"毛病",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比如说前几天去买菜,摊主算错了账少收了钱,我告诉了摊主,吟离开后问我:"他为什么会算错?"我说"也许是算术学得不太好吧,长大了你也要学算术的,你学好了就可以帮妈妈算了。"吟马上说:"我会了呀,已经会了呀!"再比如,吟的小自行车买了一年多了,可总没兴趣学,所以至今不会踩,可在外面看到人家小朋友玩就会想起自己的车,如果我说:"回家让爸爸教你踩好不好?"她马上会说:"我会了呀,我已经会了呀!"……
反正我发现不只是不能说"你不会",我一般也很少这么说,甚至连"学"都不能说,一说吟一定会坚持自己已经会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请张教授和各位妈妈帮忙分析一下吧。
是不是和平时大人对孩子的态度有关?
我们平时老是夸吟吟,这个好那个行的,把小家伙搞得不知自己是谁了?
越越妈:
越越好像正好相反。
对于自己做不好的事或没做过的事,比如画画,攀登等,总是说:我不会。总是需要我反复地鼓励,才行,有了第一次,往往就好一些了,也请教授和妈妈们分析一下。
吟吟妈、越越妈:要使孩子能客观的认识自己所具备的能力
你好。这个问题无论对孩子和成人都很重要。我们说孩子智力的发展、交往、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适应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包括运动、生活能力,各种技能等等。一句话,最终反映在孩子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人在社会上生存、生活,具备一定的能力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现代工业社会里,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虽然说上大学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对绝大部分孩子,不能上大学,今后要付出的代价更大。
儿童教育,说到最基本的方面,是要孩子获得一定能力。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孩子必须真正的具备某种程度的能力。二是孩子要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的能力。鼓励教育好不好。好!但不能鼓励的没有边际。实事求是最重要,鼓励的时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略再高一点。不能太高,孩子这种能力差得很远,你老说好、能干。结果不仅孩子不具备这种能力,她还不去学习。并且还认为自己能干,很优秀。最后是把孩子给害了。随着年龄的长大,有一颗自以为是的心态,结果发现不是这回事情。到时候受到的打击更大,调整心态更不容易。
有的孩子明明不是很差,可是就是没有信心,这在幼儿园的孩子到大学生中都很常见。为什么,受到的鼓励太少。所谓的"闪光点"教育太少。这也是不能客观、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孩子不行、你说他能干,是不公正、不公平、不尊重、不实事求是。可是孩子还可以,你偏偏说他不行,同样也是是不公正、不公平、不尊重、不实事求是。对儿童来讲,这都会影响到孩子对自身的客观的评价。使孩子的"自我评价"不真实。鼓励教育--实事求是,再略夸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