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longlv:
谢谢张教授,还有地方不明白
她带朋友来玩耍时我一般都不会参与,就是不想给她们调节纠纷,我也发觉只要没有大人参与他们自己都能很好处理,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我发现孩子明显无理的时候,大人也不干涩妈吗?比如那天吃饭时,她首先选了自己喜爱的碗,是不是就该把摇椅让给咪咪?我觉得这样是不是更公平一些?不说那孩子都快哭了,是不是应该让女儿明白客人来了我们有责任让别人高兴,这也是礼貌啊。
在说昨晚的事。下午姐姐接她回来(时间调整我无法去接她了)我看她手里拿着一袋小饼干在吃,她主动的拿给我吃了一个,可我担心她吃多了晚上又不想吃饭,又找她要,直到与她一起吃完。过了一会我给她说话她不吭声,后来我看她对着吃完的空袋子发气才有点明白,我说是不是我吃了你不高兴了。"我都没有了"我说是你同意的啊,下次你不愿意就不给我吧。我最不喜欢他们幼儿园发零食,偏偏又是在放学时法时发,孩子回家就没胃口了。我看她那样,心里有点难过。可她既然不愿意又给我
干什么,难道我给她压力了吗,可我自己竟没感觉。
昨晚临睡前她很兴奋,到了床上大声地背儿歌,还拉着我的手一起背,还自己乱加内容,一会又在床上乱跳,已经快10点,她爸上来了,她一下爬起来扑到她爸身上,兴奋的大笑,一会又跳到我身上,哈我痒痒,乘我不注意飞快的亲了我的觜还很得意。看她好久没有这么兴奋,心里虽想着时间很晚也没催她,不想让她扫兴,一直疯闹了很久。她虽然要跟我打闹,但要睡时决不让我抱她,一般是滚到自己床上。我想请问张教教授,她这种表现,是想得到我们的关心吗?侯的教条接受太多了,请张教授再指教,也请大家多多帮助。
xiaolonglv:换一种方法,也是换一种心态去对待孩子!
你好。在你举的例子里,比如孩子们在一块玩,你发现有不公平的行为(这很正常,不能认为是一种道德问题),你最好不要当面去干涉,说你的孩子不好,或在表情上表露出来不满。这样会使你的孩子认为妈妈不爱他,小孩子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敏感。但事后可以用一种很温柔的口气给孩子在一块讨论(注意:是讨论,不是教育!),使孩子感觉到如果能够谦让其他孩子,妈妈会更喜欢他,孩子就会慢慢的表现的更好一些。吃点心的问题也是这样,每天从幼儿园回家,你和孩子商量把幼儿园发的点心放到饭后吃,妈妈要给孩子做一些很吸引孩子的饭菜。这样也有好吃的,要能得到妈妈的赞扬。孩子就会改变他的行为。换一种方法,实际上是在换一种态度去对待孩子,更民主、平等、也给孩子更自由的空间。
仔妈:
想请教一下张教授和各位有经验的妈妈们,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引导?
前天带仔仔(三岁八个月男孩)下楼玩,正玩时,一个很熟但不常见面的小姐姐(四岁两个月)拿着一盒口香糖到边上来玩,她嘴里嚼着糖,手里还有好多散的,看到仔仔,她很自然地走过来想一起扎堆玩。仔仔一向对口香糖感兴趣(可能少吃的缘故),加上和小姐姐很熟,便毫无顾忌地死盯着糖,企盼能讨到一颗(看样子象),可小姐姐没有给他的意思,只是高兴地告诉他:"这是我爸爸买给我的。"旁边小姐姐的奶奶也没有叫小姐姐给仔仔的意思。不识趣的仔仔愣是盯上了,有点哭闹(以前看到别的小朋友吃东西很少这样),妈妈不理他,只是告诉他看到别人吃东西就想要的孩子多馋嘴,会被别人笑话的,也是不礼貌的,可仔仔倔强得听不进去,还在原地跺脚,妈妈想走开一会让他发泄一下好点,可他变本加利地嚎叫起来,小姐姐和奶奶仍无动于衷,我想这时如去买来哄他,肯定会助长他的"索赖"气势。旁边的人都看着母子俩,妈妈给仔仔讲完道理还不行,实在气不过了便在他小屁股上用力拍了两掌,哭闹依旧,一气又拍了两掌,哭声渐低,妈妈再抱过来讲道理,明显接受,逐渐阴转晴,又开心地玩起沙来。
尽管问题在威力下解决,但我总感觉到我这样处理不是很好。本来,看到小姐姐这么熟,我是想让仔仔通过自己的交涉能和姐姐同享口香糖的乐趣的,但看到奶奶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也就不好放开让仔仔去交涉(要是仔仔有,我都会让小朋友和仔仔通过俩小孩子的交涉共享),实际上我想,我当时之所以气,从内心讲,一半是气仔仔嘴馋,一半是遗撼奶奶怎么不给孩子们创造一种交往的机会呢?但气都出在仔仔身上了,我想请教张教授和各位妈妈,碰到这种情况,我是鼓励仔仔自己通过友好争取还是按传统的方法那样教育他不能嘴馋?(尽管很有效,但我觉得不是最好的方法,不知我这样想是否会在教育上误导孩子?希望各位能指点
仔妈:关于嘴馋等
你好。你讲的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一、当遇到别的小孩子吃东西,而自己又想吃的时候,孩子应该给妈妈讲自己的想法。而你的孩子没有讲他的愿望,而是在那里等别人主动给他,或者希望妈妈给他想办法。其结果是这些愿望都落空,只有给妈妈发泄。说明平时妈妈并不注意让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往往是以"讲道理"的方式不给孩子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而孩子去更多的以"耍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最后妈妈只好"武力镇压"。无论孩子的愿望是合适还是不合适,都要鼓励孩子表达他的愿望。至于是否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与愿望。父母就要看具体情况,和你坚持的原则。"民主与尊重"的观念首先要落实在父母的思想与行为中。不要使孩子有压抑感。二、孩子要学会采取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利益交换的等方式,自己去学会处理如何达到的自己的愿望。现在的孩子不是"嘴馋",家里好吃的东西不吃,跑出去,别人的东西感到很好。主要还是孩子有沟通与交流的需要,希望有达到自己愿望的能力。宝宝娘的宝宝(两岁多一点)硬是从一个老奶奶手里赖走半个馒头,这就是"能力"。要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所以并不仅仅是友好争取还是不嘴馋的问题。
仔妈:
谢谢张教授的指教,第一点说到点子上了!
他当时的确推推我的大腿示意,实际上没开口就被我用自己的意愿和原则镇压下去了(现在回想,当时自己是带着懊恼的情绪来处理这件事,却没想到对孩子的影响),肯定平时也有这样的例子,只是我没注意罢了。平时和他有关的事我会征求他意见,但也会根根据自己的原则否定掉一些他认为有理的要求,孩子可能已被我的"由大人决定"受干扰而无意中放弃自己的权利了,没有正确用自己的能力和权利来争取自己权益的觉悟,想想长期这样的潜移默化是多么可怕!
家长的正确处事和教育给孩子指路太重要了,稍有不慎,不科学坚持原则会误导孩子,真心感谢张教授的指教和各位妈妈真心的参与指点,我的育儿锦囊中又多挥了一划妙笔!
迪迪妈妈:
张教授好,关于迪迪的成长情况还真有些小波折。
迪迪七八个月前一直都是公婆带着的,后来我发现迪迪各方面的发育都不及同龄孩子,面部表情少,动作少,目光不灵活,语言更是不行,别说讲一个半个字,连最简单的"嗯嗯啊啊"都从来没有过,这时我偶然接触到一些育儿杂志,感觉这与公婆的教养方法有关,公婆都不爱讲话,也从不逗孩子,带孩子的理论就是不饿着就行,其他是不讲的,每天下班回家最常见的就是婆婆在一边眯着,迪迪自己在小床里望天,虽然沟通了几次也就此发生些矛盾,但公婆有自己的理论:老人带孩子就这样,我四个孩子都是这么带大的,嫌不好,自己带!。我思前想后最后就毅然辞职真就自己带孩子了。
迪迪三岁入园时是一个爱说爱笑活泼淘气的小男孩,知识面也较广(已看不出原来的差距,甚至有些方面比同龄孩子强些)。由于迪迪上的幼儿园比较好,又是先进又是示范单位的,自己就比较安心,我着手重新工作忙自己的事。刚开始老师都喜欢迪迪,说他特别爱笑,性格也好,就是淘气。可是慢慢的到了中班,特别是大班后问题就相对明显了,常常是老师反应诸如:把小朋友推摔了,把水扬了小朋友一身,上课发言时一兴奋就要站起来(为此,迪迪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座一周的时间,当时迪迪情绪就非常恶劣了,上课什么也不听,回家就乱发脾气),回答问题不举手,站起来就说,且屡教不改(后来老师就以不叫他为惩罚来扳这个毛病,初时迪迪很委屈,后来迪迪就很气的说,不叫拉倒,我正好累呢)。我与幼儿园老师也沟通过,但老师的意思很明确,班里孩子多,不可能尽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中国教育就是这样,没什么办法啊。
迪迪在幼儿园这样隔三差五被老师告状,回家后我和他爸就开始对迪迪慢慢管得严了些。初时我总与他讲道理,但随着老师那边反馈的不良信息的增多,我就比较焦燥了,语气语调也不好了,常常发火。感觉迪迪可能就是在这样双重压力下脾气慢慢变坏的,也许与小朋友不友善是他寻找到的自我发泄的一种手段吧(这也是最近,特别是看了丁妈和翩妈的话想到的)。
现讲讲家里的情况。我与他爸教育迪迪方法基本是一致的,但有一段时间我们与公婆住在一起几个月。感觉老人平时心情好时非常惯孩子,简直上房揭瓦都可以,事无大小都要为他去做,而心情不好时,不是语气粗暴就是把孩子扔到一边去不管了,而且嘴里说话很难听。那一阵迪迪任性的很厉害,而且一不如意就赖叽叽的哭,我既对公婆不满又不好太深说,况且说了公婆也根本不理会,还是很顽固的讲:我们就这样。所以那段时间我也非常不快,时常把气都发到迪迪身上了。
现在公婆也发现迪迪不能很好与小朋友交流,但他们不是去鼓励他想办法而是说:不跟咱玩,爷陪你,奶陪你,再不就是咱自己玩更好。
在我们自己这方面,我和他爸会尽力调整自己的性格与教育方式,但在公婆方面却无能为力,既不能改变老人,又不能限制孩子去他爷家啊。况且,看来这也非一朝一夕能马上改变的。这样,今年入学,没让迪迪上重点班,主要就是希望他在学习压力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改改自己的性格,正如张教授所言,人际交往真的很重要啊。就在今早送迪迪时还有两位家长告状,说是迪迪没带图画纸,管同桌借,人家不借就踢人,把白裤子都踢黑了。这事昨晚迪迪没说我不很了解,加之早上匆忙,所以没对迪迪讲什么。但一想可知迪迪总是不对的了,唉,看来还有不少麻烦在后边呢。
迪迪妈妈:去理解、体验、感受孩子的内心。
你好。孩子是有一些问题。既有老人的问题,也有你们的问题。主要是你们不知道如何带孩子,教育孩子。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知道问题所在,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帮助孩子。老人的和你们的问题我也不多说,以后多注意。孩子为什么会有与其他孩子交往不良的问题。从你讲的情况看,主要是在幼儿园大班后造成的。孩子调皮,老师处理的方法不合适。常常嘲笑孩子,批评孩子,使孩子感到很自卑。小孩子在一块,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评价而去评价另一个孩子。老师说这个孩子不好。其他孩子就不和他玩。孩子就会和老师作对,结果就是恶性循环。老师告状越多,父母就越心烦。对孩子的态度也越差,孩子的问题越多,表现越差。当然这里面也有老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宠爱等问题。就是说,幼儿园对孩子是有一个很不好的经历,有很差的经验。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和其他孩子相处,不知道如何去和老师相处。也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与帮助。现在开始上小学,孩子把在幼儿园的经验、感受、担心、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带到小学。孩子怕受到伤害,他的行为就格外敌对,其结果是受到的伤害会越大。怎么办?要帮助孩子去重新建立与老师、孩子之间的关系。首先,最重要的是建立父母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要注意去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要他受到不应该的伤害。现在是一个恶性循环,他越有问题,你们就越是不满,批评他。结果孩子就越是没有人去帮助,保护。小小的年龄,敌对的意念就会更强,更孤独。父母如何去做,一定要听听孩子在想什么,他想什么,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去理解、体验、感受孩子的内心。要安慰他,保护他,要让孩子真体验到妈妈、爸爸是在爱他,保护他。今天孩子在学校打人,为什么,要真诚地听孩子讲,当你发现孩子内心的忧虑、孤独时,要把你的孩子紧紧的搂进怀里,再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父母去读懂孩子的心,体验孩子的感受,孤独、焦虑,是帮助孩子的最重要的基础。我们看到很多很多的"坏孩子",老师、父母认为他们坏。老是去干一些不合群的事情。其实这些孩子都是很孤独、很焦虑。他们的敌对感也是由此产生。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就可以开始去帮助孩子去重新塑造孩子的人际关系。下一步如何去做,我们以后再讨论。你们先去理解、体验、感受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