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正文

 早期教育个案-当当妈(1)
 2003年11月26日 22:27 新浪育儿

  致张教授壮咪妈:神童和文化遗产

  清早起来上网,读到壮咪妈和张教授的对话,真是万分感慨,忍不住想说几句。张教授说的儿童的潜力要在继承发扬人类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发展的话实在是太精彩了。我觉得如张教授所说,我国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过度侧重,这必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国外也曾有过"小天才热",比如多曼教学法用闪示卡教婴儿认字,做包括开方之类的数学题。无可否认,他们的成就展示了人的巨大潜力,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训练出来的神童"后来更有成就,更幸福。近年来"情商理论"与"多元智能"的风行于世正是对此的一个反思。

  我本来学的是文化比较研究,曾在国际幼儿园任教,对西方教养方式很感兴趣。在异域做了母亲之后,对早期教育的兴趣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张教授所说继承发扬人类文化遗产的观点与我十分喜爱的一位教育家Rudorf Steiner非常相似。他把儿童的发展归结为"hand,heart and mind"三方面,强调身体、品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而这三方面的发展都是在学习继承发扬从古到今的各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进行。他创立的教育体系Waldorf school在欧美非常流行,许多关注子女教育、推崇他的教育理念的父母自己组织小型学校,美国的许多Waldorf schools都是这样由家长创立,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的。我国父母常常陪着孩子头悬梁,锥刺骨地准备考试,可是对教育制度本身,我们除了发牢骚,是否还能做点别的呢?

  从张教授的个人网页上看出您一定喜爱蒙台梭利教学体系。我也是。我觉得象蒙氏、Steiner的教育观点之所以让父母觉得可以接受,关键在于他们的理论来自大量对儿童的第一手观察,而不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以成年人为中心的建构。美国家庭教育杂志的撰稿人无一例外地在每篇文章后边注明自己有几个孩子,都多大,这是文章可信度的重要标准。张教授认为自己十几年来做父亲的体验带来的启迪超过自己的专业训练,这话让我非常感动。您一定是一位好父亲,您的孩子很幸运。在有些教育者都变得急功近利、日益浮躁的今天,您对"人的教育"的见解是这样宝贵。

  说到文化遗产,我的很多朋友今天都更关心孩子看迪斯尼,而不会象壮咪妈那样还能坐下来读古文。我在国外教书时教过很多华裔的大学生,他们生在美国,自幼认为自己是美国人,直到上了大学,开始交男女朋友,才发现原来别人认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他们这时渴望得到自己的文化遗产,开始学中国文化,每天学写100个汉字(他们很多人会说不会写),辛苦得掉泪。可是今天的许多新移民的孩子,中文讲都不会讲了。这些孩子长大了,会象我那些学生一样埋怨父母吗?我不知道。

  当当妈妈:你好,以后多交流,有很多地方要向你学习。国外的幼教我了解的很少。很多新的方法、理论都需要学习,特别是对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好好学习。西方国家毕竟搞了近百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很多。虽然我们和西方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还是更多的学习西方的经验和我们的具体情况结合,来推动我们的儿童教育。

  谢张教授壮咪妈:智力、文化与Waldorf

  多谢两位的回应,我盼着和大家多交流。关于壮咪妈的讨论题:

  关于智力开发:我的选择是花很多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但我说的智力是一个"大智力"概念,不仅仅限于语言逻辑等传统智商评测设计的方面,而是"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概念由哈佛教授加德纳(Gardner)提出,他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多方面,如语言、逻辑推理(以上两项是传统智能)、音乐、美术、空间与身体(如体操运动员)、知人(如领袖、公关能手)、知己(擅自省的作家等),后来又包括了博物方面的智能(例如达尔文)。多元智能概念使具有不同才能的人都充分发挥潜能,而不是被教育体制拒之门外,或终生从事非能力所长之工作,享受不到学习和工作的快乐。所以我有时做的不象是"智力开发"活动,如和孩子疯跑,带他和朋友吃饭,但我觉得都有教育意义,关键在于怎么做。

  另外,我主张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当的智力开发以当当的兴趣和发展阶段特点为中心,辅之以我根据我们夫妻的遗传特点所做的选择。有朋友说,他那么小,怎么会选择。的确,他不会跑来告诉我:"妈妈,我现在对英语感兴趣了!"但一旦你相信孩子会选择,他的眼神、举止会告诉你。这时我就开始给他放录像带,他"自学"得津津有味。当当很小就对音乐、语言有兴趣,不到三岁能唱近四十首各种语言的歌,音高、节奏感很好,因为他从小生活在歌声里。我们夫妻小时候认字没什么困难,但空间感差,所以当当没开始识字,但从小读图,玩积木,从外面领我回家。

  早期教育确能提高孩子自信,但我有点有意回避让他和别的孩子比较。我幼时所受教育是一种"打击自信教育",后来的自信几乎全部来自读书成绩,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榜首才感到的自信。于是到任何一个新环境必须发现别人不如自己才能放心地发挥,否则不敢大胆尝试。我在国外读书时发现不少中国学生和我有点象,国外不排名、不公布成绩,弄得我们东亚学生不知所措。国外幼儿园老师夸孩子:"你真行,你会用剪刀了!"让孩子从自己的能力的发展中获取自信。而中国老师说;"看谁剪得最好!张三剪得比别人都好!"用打击大多数人的自信的方法来建立少数尖子的自信,这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通病。我虽有幸曾为尖子之一,却感到这种自信的不牢靠。因此,与当当同龄的孩子会数数了,奶奶阿姨着急,我不着急。当当的天性有好强的一面,我不想再加强,而是想引导他从事情本身、能力本身得到乐趣。

  关于文化遗产:我在国外读的人类学,人类学的中心概念是"文化",这个文化不仅指"文明",还包括生活习俗、价值体系等等。如今世界趋同化和多元化并存,孩子所生活的地方自然有一个大环境成为他的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但我要通过阅读、和异文化人的交往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相对价值,能够包容,理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我从自己的体验中感到东西方文化尽管有差异,但没有根本的对立。我希望孩子能从更高的角度了解世界文明,以便将来在各种环境下游刃有余。

  我和壮咪妈一样,希望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当至今最大的用度是机票车票,我们让他每年出一次国,下一次乡。此外,在日常生活游戏中,让孩子多接受不同文明的熏陶。我接触过一些美国幼儿园,孩子们今天做一串日本纸鹤,明天学个非洲歌谣,后天画画埃及金字塔。虽说很浮浅,但让孩子从小知道不同空间时间的人与事,利于开阔心胸,不自大亦不自卑。

  由此说到要不要学中文,首先,最功利的理由,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华裔往往被委以对华方面责任。别人认为你有优势,跟着老爹老妈穿衣吃饭就掌握了一门外语。为什么一定不要这一优势?第二,如我前帖所说,大多数人长大后有一个追寻自己的文化遗产的需要,象我那些华裔学生一样。对自己根源的肯定本来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我有朋友说,孩子不爱学中文,讨厌与中国有关的一切。我觉得此时家长也该反省自己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否影响到孩子。一个对中国文化有自豪感的家长,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把这种态度传给孩子。反之亦然。

  同时,我觉得在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接触到中国文化里的很多好东西。和壮咪妈一样,我不仅回头看古书,而且去搜寻历史上、不同地域的各种包括语言、音乐、美工、自然等各种知识,尝试与先进的教育方法结合,让孩子从小感到中国文化的美。比如,我用奥尔夫乐器给《诗经》朗诵做伴奏,教当当各种方言的儿歌,不仅过圣诞,还庆祝端午、中秋、冬至等各种节日节令。同样是玩印章,我们虽有卡通的,我们还有汉砖上的图形;同样是看画,我们除了看我从Amazon订回的上百本优秀儿童画书,还看荣宝斋画谱。我为此而跑了很多次琉璃厂。在我办的幼儿班里,我们的图书室装饰成中式书房,配了若干件儿童尺寸的旧式家具。我是如此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与世界融合。

  关于Waldolf school,可介绍的实在是太多了。简单说,Rudolf Steiner出生在奥地利,哲学家,做过多年家庭教师。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研究,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特点。他建立的课程体系完全根据这些特点而设,方法亦独特。课程均为综合课,划分为2-3周长的单元,每单元一个主题,如古罗马,然后语言、数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种课程围绕该主题展开。他主张通过各种文化遗产的学习发扬,陶冶情操(heart),发展智慧(mind or head),促进身体(hand),以培养一个whole child。

  关于幼儿阶段,他认为孩子的主要学习途径是模仿,因此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see things happen"。与蒙台梭利教育一样,幼儿园课程包括园艺、木工、烹饪、手工、木偶戏、编织等各种活动,孩子在这些活动中自然地发展口语、接触数的概念,感受自然与节令的变化。而老师往往会当着孩子进行各种劳作,让孩子在自由而丰富的环境里均衡地发育。

  如果我们还在美国,也许我会送当当上一所Waldorf学校。中国的大教育背景与蒙氏教育接合的可能会更好一点,但我实在喜爱这一方法,把它的活动结合到了我的幼儿班中。我写过几篇关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介绍文章,放在当当的摇篮网页了,以后会陆续写Waldorf school,多元智能、奥尔夫教学法等方面的东西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早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早教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